首页期刊导航|机械设计与制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张义民

月刊

1001-3997

mdm1963@163.com

024-86899120

110032

沈阳市北陵大街56号

机械设计与制造/Journal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月刊,1963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百万。几十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改进LMD与小波包降噪对故障弱信号的提取

    陈长征魏巍
    165-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微弱故障信号易被强噪声淹没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降噪与改进LMD相结合的提取微弱信号特征向量的方法.首先选择恰当的小波基进行小波包分解,再根据计算出的最优小波包树进行信号重构,实现对原始信号的降噪处理.然后对重构的信号进行LMD分解,再计算PF分量的互相关系数和峭度值,减少虚假分量同时增强故障信号幅值.最后对真实的PF分量进行包络谱分析,提取弱信号的故障特征.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出淹没在强噪声中的故障弱信号的特征向量.

    弱信号提取小波包降噪LMD包络谱

    机械弹性储能箱蜗簧内端连接强度分析

    汤敬秋方涛段巍孙辰军...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蜗卷弹簧是机械弹性储能的关键零部件,其一端与旋转芯轴连接,另一端与储能箱体内壁连接,连接部分的强度直接影响蜗卷弹簧工作的可靠性.针对蜗卷弹簧内端与芯轴的连接,提出了芯轴盒-螺钉组-压块连接方式,通过理论计算、实体建模及有限元分析,得到了连接中各零件的应力及其分布,提出螺钉组连接应力主要集中于螺纹杆接触面周围,连接的最大应力值出现在压块螺钉孔下边缘,而螺钉上的最大应力位于螺杆与蜗簧和压块接触面相切部位.最后通过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研究成果为储能箱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依据.

    弹性储能连接强度分析有限元

    应用MMR的平行度几何评定

    鲁周抗黄美发唐哲敏宋励...
    17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零件的几何公差及其基准同时应用最大实体要求(MMR)时,可使零件在满足可装配性情况下降低其加工成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定零件的几何误差,现有的物理评定方法是通过物理综合量规来进行评定,存在测量柔性小、制造成本高等问题;现有的数学评定方法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根据零件被测要素的平行度公差及其基准同时应用MMR(简称MM平行度公差)时的工程语义以及零件平行度物理检测方法的评定机理,建立了零件相应的虚拟量具以及提出零件MM平行度的数学评定方法.可将该方法拓展到其它类型的MM方位误差的评定中.最后给出所提方法在汽车连杆MM平行度公差评定中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最大实体要求基准平行度公差误差评定

    操作状态下板式塔自振频率的影响因素

    张平秦然张静吴剑华...
    177-18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操作状态下的板式塔发生自振时,板上操作介质产生额外偏心惯性力矩,影响塔体的自振频率.通过对偏心惯性力矩的分析,得到了操作状态下板式塔自振频率的影响因素.对四个板式塔的计算表明,塔板直径大的板式塔应该考虑偏心惯性力矩.直径为2.4m的板式塔,塔板直径增加一倍,塔体一阶自振频率也相应增加一倍.板上介质液面高度增加,塔体自振频率增大.液面高度增加一倍,四个板式塔的一阶和八阶自振频率最大增加分别13.2%和16.2%.板上介质密度增加使塔体的各阶自振频率减小,长径比为13.5的板式塔,介质密度增加一倍,塔体自振频率减小50%.对结构相同的板式塔,操作介质密度对高阶自振频率的影响大于低阶自振频率.

    操作状态板式塔传递矩阵自振频率长径比

    朴素贝叶斯模型在驾驶员伤情预测中的应用

    陆颖殷越洲谢君平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进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dvanced 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ACN)系统能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及时对驾驶员的受伤情况进行预测,有助于呼救中心做出早期判断并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救援方案.首先,选取速度变化量、碰撞方向、驾驶员年龄、驾驶员是否系安全带、驾驶员侧安全气囊是否打开、驾驶员性别作为造成驾驶员伤情的影响因素,利用道路事故数据分析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其次对现有数据进行离散分类处理,然后建立驾驶员伤情预测的算法;最后通过事故数据进行仿真并对所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驾驶员伤情预测算法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可应用于AACN系统向呼救中心传递事故信息.

    先进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朴素贝叶斯模型道路事故数据驾驶员伤情预测算法

    Ti6Al4V粉末热等静压致密化的数值模拟

    刘德晖游东东黄庆云
    185-187,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MSC.Marc对Ti6Al4V粉末热等静压致密化进行数值模拟,选用Shima屈服准则,分析了粉末在热等静压过程中颗粒的流动及整体致密化趋势.同时,通过热等静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粉末在致密化过程中先受热膨胀后收缩致密;除包套端盖与侧壁夹角处的粉末相对密度较低以外其他区域密度相差不大,部分区域已达全致密.试验表明:压坯的收缩量、相对密度分布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数值模拟结果合理可靠,可以为成形复杂钛合金构件提供参考.

    Ti6Al4V粉末热等静压致密化数值模拟

    基于改进VMD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任学平李攀孙百祎乔海懋...
    18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环境噪声对滚动轴承故障特征信息提取结果的影响,并且提高诊断的准备率,提出了基于改进VMD的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应用VMD算法对采集的轴承原始信号进行分解,根据能量差曲线确定最佳的分解层数k;然后依据峭度准则,选取峭度值最大的分量作为敏感分量进行后续的分析,最后采用Hilbert算法对选取分量进行解调分析;从最后得到的谱图中便可准确地提取到故障特征频率.通过对仿真和实验室信号的分析,证明了改进VMD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变分模态分解Hilbert解调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基于FLUENT汽车散热器温度场匹配性分析

    兰文奎李仕生
    192-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散热系统是发动机工作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匹配性是整车高效工作的保证.针对车辆发动机散热器温度场匹配性进行分析,对发动机冷却风量、散热器散热量及水泵的选择计算进行分析,对影响冷却系的重要因素冷却风扇和散热器的选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冷却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分析,采用FLUENT仿真和冷却系统试验台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最佳工况点进行检验,结果可知:通过风扇入口静压、散热器内部静压损失曲线匹配,获得冷却系统的最佳工况点风量和压强分别为:16.70m3/s和761.48Pa;在最佳工况点,冷却水由入口处的95℃下降到出水管处的大约平均78℃,发动机内冷却水的最低温度为79.4℃,可以满足发动机要求;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达到稳定工况时,出口温度恒定在78.4℃左右,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匹配性设计符合要求,误差小于1%,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车辆发动机温度场计算流体动力学匹配性试验

    四分头机构的多目标结构优化

    费伊平杨金堂周泽晏远志...
    19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借助ANSYS Workbench对四分头机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找出薄弱环节.然后采用加强筋的处理方法分析其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并利用拓扑优化确定四分头机构的整体结构形状.针对四分头机构的动态性能对其进行了谐响应分析,找到了其动态薄弱环节为其第一阶固有频率,分析出四分头机构各尺寸参数对其固有频率、自身最大应力、变形以及质量的影响,求解出在满足强度、刚度要求且不发生共振的情况下四分头机构轻量化最优解.优化结果表明:四分头旋转架的第一阶固有频率提高了24.9%,最大位移变形值减小了47.8%,最大等效应力减小了77.9%,质量减小了23%.提高了机构的强度,安全性能,减少了质量,降低了机构的材耗、能耗,节约了成本.

    ANSYSWorkbench拓扑优化频率优化尺寸参数化模态分析

    智能车辆循迹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面控制

    李磊
    20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智能汽车的智能循迹控制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面控制算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反步法中的"微分爆炸"现象,考虑到动力学模型中存在的不确定项、外部干扰以及控制输入饱和受限问题,采用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其实现补偿控制.为解决控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代数环问题,预先将RBF中的控制输入项进行低通滤波处理.设计相应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所有误差,并将设计的控制算法与无饱和受限情况下的控制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车辆循迹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面Lyapunov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