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设计与制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张义民

月刊

1001-3997

mdm1963@163.com

024-86899120

110032

沈阳市北陵大街56号

机械设计与制造/Journal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月刊,1963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百万。几十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肢力量训练器低频抑振参数协调优化方法

    胡孝海
    19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抑制上肢力量训练器发生低频振荡,提高低频振荡收敛速度和计算效率,提出上肢力量训练器低频抑振参数协调优化方法.根据目标函数、经验小波变换法,建立上肢力量训练器低频振荡检测模型,得到检测信号并映射到特定范围内.采用经验小波变换的伸缩因子,获取检测信号频率特征,提取出低频抑振参数.利用线性微积分函数方程,构建低频抑振参数协调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免疫遗传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完成低频抑振参数协调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低频抑振参数协调优化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抑制低频振荡,提高收敛速度和计算效率.

    上肢力量训练器低频振荡抑振参数参数协调优化参数向量

    汽车排气系统排气口降噪优化研究

    刘兴恕关志伟尹万建翟乃斌...
    196-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汽车噪声主要来源之一的汽车排气系统噪声,通过优化消声器的结构,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改善.采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温度、排气管管道横截面积和背压等因素对汽车排气系统噪声的影响;具体计算了消声器容积、排气口直径和排气口长度等参数对排气口优化的机理;联合CATIA V5软件和Virtual.Lab软件依次建立排气系统的结构模型、计算模型和网格模型,实车试验测出排气系统尾管辐射噪声是引起车内轰鸣声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优化设计排气尾管消声器(穿孔管加吸声材料,消声器长度和直径分别为45.8cm和9.9cm),尾管辐射噪声在发动机转速为2000rpm和4000rpm时降噪量分别是5dB(A)和3dB(A),相应地,车内噪声降噪量分别为3dB(A)和1-2dB(A),降噪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工程实践价值.

    汽车排气系统仿真分析降噪

    3D曲面玻璃热弯成形预热阶段传热过程研究

    杨林锟廖敦明张臻明五一...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3D曲面玻璃热弯成形过程中的传热问题,解决其加热板、模具、玻璃之间的传热均匀性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建立有限元温度场传热模型,分析玻璃与模具在预热阶段的温度变化.仿真实验表明:3D曲面玻璃热弯工艺下,预热后玻璃温度分布不均匀,最大极差达到15℃,且最高温度与预热温度之间也有约28℃的差值.另外,实验证实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基于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温度工艺参数对于预热后玻璃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玻璃温度影响最大的是预热温度,而对于玻璃温度均匀性影响最大的是上下模预热温差.

    温度场3D玻璃热弯成形仿真工艺分析

    3D打印PLA/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吕京友帕提古丽·艾合麦提乌日开西·艾依提
    20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里研究了 FDM式3D打印PLA/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羟基磷灰石(HA)在聚乳酸(PLA)基体中的含量分别为0,5%,10%,20%和30%的PLA/HA复合材料丝材作为实验原料,使用FDM式3D打印机以往复扫描和交叉扫描两种3D打印扫描方式分别打印具有不同HA含量的拉伸和三点弯曲试件,然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交叉扫描方式打印,且HA含量为10%时,试件的抗拉强度最大,为54.90MPa.采用往复扫描方式,HA含量为10%时,试件的抗弯强度最大,为96.32MPa.在HA含量相同条件下,采用往复扫描方式制备试件的抗弯强度总是高于交叉扫描方式制备试件的抗弯强度.

    3D打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旋转阀正脉冲随钻测量仪转子负载特性研究

    赵常青李辉周永清李奇龙...
    212-21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旋转阀正脉冲随钻测量仪正常工作时影响随钻测量仪工作效率的因素,分析多种工况下单个正脉冲压力信号生成过程中,阀体总成转子轴向力、转矩、旋转阻力矩的变化情况,建立轴向力数学模型及阀体总成仿真模型.利用液压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阀体总成中转子轴向力及转矩进行理论分析,利用数值仿真和随钻测量系统测井平台现场实验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对旋转阀正脉冲随钻测量仪转子负载特性分析,得到转子在不同工况下的转子轴向力及转矩周期性变化规律,为系统驱动电机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场实验结果表明,正脉冲随钻测量仪在大负载条件下信号稳定,未出现正脉冲信号大幅波动现象.

    压力信号轴向力阀体总成转子负载特性

    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接舱设计分析与研制

    徐晓飞马轶伦李初晔左从进...
    218-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接舱是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在航天飞航弹体轻量化、复杂化、大型化结构件制造过程的应用基础和关键部件.介绍了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接舱的重要组成和结构特点;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真空室的设计分析和3D数模设计;完成了真空系统主要元器件的选型计算和校核;利用分析软件验证了真空室在工作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和吊装时的安全可靠性,并提出了优化改进方向;根据真空室焊接易变形的特点,制定了真空室和室大门的焊接制造工艺;最后用实例验证了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接舱的关键技术指标,证实了研制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大型真空焊接舱应力-应变研制

    基于PMSM的轻型输电铁塔螺栓扭矩扳手设计研究

    伍川张博叶中飞李清...
    22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输电铁塔螺栓的紧固对铁塔的工程效率和可靠性尤为重要.因此,输电铁塔螺栓扭矩扳手的性能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减小重量并实现便携,且满足扭矩控制要求,这里提出了利用高功率密度的锂电池供电、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作为驱动电机、模型预测算法(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为控制算法的扭矩扳手的研究.利用遗传算法对永磁电机进行优化设计,以减小电机的重量,提高电机的转矩密度.而模型预测算法的实现,则在满足扭矩控制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动态响应.对于扭矩控制的仿真,验证了基于锂电池、永磁同步电机和模型预测控制的扭矩扳手的良好性能.

    输电铁塔扭矩扳手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

    基于多输出回归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度预测

    赵丹丹杨明亮丁渭平吴昱东...
    228-23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能够精确、高效预测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度从而避免通过反复调校匹配的过程,以某型横置式发动机四点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多输出回归算法直接预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度的方法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分别建立了 MRTs,MLPR,Multi-SVR三种多输出回归刚度预测模型;随后,以数理型(RMSE、R2)和工程型(解耦率、隔振率)评价指标相结合进行了横向比较进而得出MRTs模型用于直接预测动力总成悬置刚度的综合性能最高的结论;最后,纵向对比了多输出回归算法和遗传算法对悬置系统刚度优化结果及工程效果,结论表明:两种算法都能较好满足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率控制要求,但多输出回归算法使得悬置系统加权支反力收敛速度更快,同时运算效率显著提高.

    多输出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回归决策树回归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度预测

    采煤机截割部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胡明明王义亮
    23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煤机截割部在截割过程中承受随机负载,这严重影响采煤机的可靠性和寿命.为研究采煤机截割部传动系统在真实负载下的动力学响应,将UG建立的采煤机截割部传动系统几何模型导入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中,再将LS-DY-NA计算所得的真实载荷施加到滚筒,从而进行动力学仿真.通过将角速度、角加速度、啮合力仿真结果与理论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时域中,在受到较大负载时,齿轮角加速度、啮合力振幅也会相应提高;频域中,齿轮角加速度、啮合力幅值在各基频及其倍频处较高;由于负载的影响,啮合力在低频处幅值相对较高.对截割部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采煤机截割部AdamsLS-DYNA

    原始对偶内点法下的圆柱度误差评价技术研究

    姜菲菲赵凤霞牛森涛郑鹏...
    239-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圆柱度是回转体零件的最典型技术指标,如何实现圆柱度误差的快速、准确评定对回转体零件至关重要.这里基于"小偏差"假设建立了最小区域圆柱度误差评定模型,提出采用原始对偶内点法对所建立的圆柱度误差模型进行求解.为了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使用文献中的测量数据和海克斯康坐标测量机的实测数据分别对算法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对偶内点法在评定精度、评定效率和评定结果重复性等方面均优于现行的一些算法,为实现圆柱度误差的数字化计量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

    圆柱度误差评定原始对偶内点法最小区域基圆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