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设计与制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张义民

月刊

1001-3997

mdm1963@163.com

024-86899120

110032

沈阳市北陵大街56号

机械设计与制造/Journal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月刊,1963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百万。几十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迁移学习和微调的起重机类型识别策略

    赵章焰刘璧钺
    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起重机具有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起重机具有不同的分析或保养方法,因此对起重机类型进行识别意义重大.针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中存在的数据需求量大、训练时间长、计算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微调的起重机类型识别策略.通过搭建不包含分类层的预训练InceptionV3模型并连接自定义的分类层,利用迁移学习和微调技术,训练出适用于起重机类型识别任务的卷积神经网络.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从头搭建并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利用迁移学习和微调方法对预训练模型进行训练可得到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并且训练速度更快,训练时间显著缩短.验证集和测试集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8.24%和97.67%.

    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数据增强迁移学习微调

    工件固定方式对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姚强Ahmed Sanuar Hossain李秀红白小云...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探索卧式振动滚磨光整加工中加工规律,寻找最优加工位置,以满足实际加工需求,提高零件表面完整性.方法 在两种固定方式下,将工件置于不同深度、不同水平位置,测试加工后工件表面粗糙度,对比两种固定方式加工效果,并用曲线拟合找出最优加工位置.结论 工件在两种固定方式下,工件各区域加工后表面粗糙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先下降再上升后降低,随着与左桶壁水平位置距离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内固定方式下,工件表面粗糙度下降速率明显快于外固定,工件能达到的极限表面粗糙度值是外固定方式下的(0.4~0.5)倍,且工件加工后不均匀性弱于外固定.通过深度、水平位置的曲线拟合及实验验证,工件的最优加工位置为:埋入深度220mm,距左桶壁275mm.

    滚磨光整加工工件固定方式表面粗糙度最优加工位置

    前方车辆驾驶行为的识别方法研究

    何友国龚星袁朝春
    15-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前方车辆驾驶行为的随机变化对自身车辆安全的影响,提出了 一种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前方车辆驾驶行为的识别方法.首先,分析了高速公路场景中车辆的换道特性,选取前方车辆的纵向速度、横向位移和横向速度作为特征参数;采用线性均值滤波的方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平滑滤波处理.其次,基于Baum-Welch算法训练得到前方车辆三种驾驶行为的最优隐马尔科夫模型,基于Viterbi算法识别出前方车辆的驾驶行为.最后,测试结果表明隐马尔科夫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前方车辆的驾驶行为.

    前方车辆驾驶行为隐马尔科夫模型Baum-Welch算法Viterbi算法

    8吨挖掘机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王健王虎奇陈志峰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某型号8吨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制造成本,在综合考虑多种典型工况、理论挖掘力、静态强度的基础上对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分析与计算了挖掘机工作装置在五种典型工况下的挖掘力,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对工作装置进行了静力学强度分析.采用ANSYS、MATLAB与导重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挖掘机工作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材料许用应力的情况下工作装置质量减少了 21%,降低了工作装置的生产成本.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优化设计导重法轻量化设计

    基于工况识别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严陈希耿文冉黄明宇朱建新...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及控制策略随路况的实时适应能力,以一款双行星排式的新型功率分流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选定五种典型工况,制定识别精度较高的模糊控制器进行工况识别,并优化各工况等效因子,建立了一种基于工况识别的自适应等效燃油消耗最低能量管理策略(A-ECMS).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规则的实车控制策略及等效燃油消耗最低策略(ECMS),采用A-ECMS策略的油耗分别降低24.7%和2.8%,且发动机和电机工作点集中在更加高效的区域.通过整车转毂试验对A-ECMS策略进行有效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ECMS策略,整车电耗减少8.2%,油耗降低5.2%,进一步验证了 A-ECMS策略有效性及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

    混合动力汽车工况识别能量管理等效燃油消耗最低策略燃油经济性

    QMB125球笼沟道磨床几何误差建模与敏感度分析

    王勇刘洋朱嘉敏金平...
    30-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床的加工精度受诸多方面的误差因素的影响,而组成机床的误差主要包括热、力、几何、运动误差等,其中机床部件的几何误差对球笼沟道床的加工精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QMB125数控磨床为研究对象,基于多体系统理论,通过低序体阵列来描述磨床的拓扑结构,对磨床的27项几何误差源进行误差取样检测,建立起机床的运动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个误差源的敏感度系数来找出影响程度较高的几何误差项,为合理经济的提高机床精度提供有效依据.

    多体系统理论几何误差敏感度系数精度设计

    基于BP神经网络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商显赫林幕义陈勇马彬...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助力特性曲线是反映转向轻便性和路感强度的重要特性,对于目标车型进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开发,需要设计符合目标车型状态变化的助力特性曲线,通过确定车速感应系数,设计出了目标车型的曲线型助力特性曲线,并采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自适应控制,通过神经网络的自身学习和加权系数调整,实现参数自整定,避免了传统PID参数整定的繁琐.最后针对设计的曲线型助力特性曲线和BP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对曲线型助力特性曲线的目标电流进行实时跟随,而且比传统PID控制策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电动助力转向助力特性曲线BP神经网络鲁棒性

    6014铝合金常温力学性能及本构方程研究

    叶帅奇蔡玉俊李国和杨嵩...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室温条件下,依次对沿轧制方向0°、45°、90.三个方向试样按照0.001S-1、0.01S-1、0.1S-1的应变速率对6014铝合金板料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对其常温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014铝合金板料的常温力学性能与应变速率和与轧制方向的角度有关,其关系为,6014铝合金板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沿轧制方向0.方向上的抗拉强度最大,90.方向抗拉强度次之,45.方向抗拉强度最小,但综合来看,屈强比则是90.方向最小.然后对6014铝合金板料的试验参数进行拟合,建立其Johnson-Cook本构模型,为后续有限元仿真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6014铝合金常温变形本构模型应变速率轧制方向

    工业机器人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控制方法

    唐翠微蒲东清
    45-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机器人在进行焊接时,未对低合金钢焊系统几何参数实行重组,低合金钢焊接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工业机器人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控制方法.自适应传感控制分为焊接模块、管控模块、接口模块、接口模块,与WINUSER、ADAP、VISUS等软件共同组成传感控制系统.系统在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时,通过摄像机头与摄像机控制单元与机器人连接.依据VISUS识别、提取、过滤摄像机头采集图像,获取清晰轨迹点与坡口几何参数传输至控制器;采用ADAP将轮廓特征与几何参数实行重组,通过焊接程序输出参数控制工业机器人位置,进而实现焊接工艺自适应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坡口间隙不断增大下,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以及送丝速度均会做出对应变化,使焊缝正面与背面的焊接工艺效果较好,且裂纹相比方法实施前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工业机器人低合金钢激光视觉传感焊接控制

    近壁串列双圆柱绕流自激振荡及强化传热研究

    谢纬安喜冠南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壁串列双圆柱绕流是研究强化传热的典型模型之一,在动力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该模型中特有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局部区域的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壁面传热在两圆柱附近的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在Re=400时第二个圆柱影响区域3≤x/D≤5的强化效果最好.进一步分析强化传热的形成原因,-1≤x/D≤1区域的强化传热主要由流动加速效应引起;3≤x/D≤5区域的强化传热主要由第一个圆柱尾流的低频自激振荡效应与流动加速效应的共同作用引起.深入研究这一共同作用,得出第二个圆柱附近的流动不稳定性与传热不稳定性的相互影响是局部强化传热的根本原因.

    圆柱绕流过渡流自激振荡加速效应强化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