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设计与制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张义民

月刊

1001-3997

mdm1963@163.com

024-86899120

110032

沈阳市北陵大街56号

机械设计与制造/Journal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月刊,1963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百万。几十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EB_SHOT特征的电子元器件点云配准算法

    孙建荣许俏顾寄南季琳琳...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机器人在抓取电子元器件中目标实时精准定位的问题,应用点云配准技术,提出了一种扩展的二进制特征描述子(EB_SHOT)的电子元器件点云配准算法.首先,对采集的电子元器件点云进行ISS关键点提取,获取点云表面均匀分布且具有显著特征的点集.其次,对关键点采用SHOT特征描述和位置空间信息相结合的方法生成E_SHOT特征描述子,并将其编码为EB_SHOT特征描述子.最后,基于FLANN特征点搜索路径进行SAC-IA和ICP相结合的点云配准方法,得到点云之间的空间坐标变换矩阵,从而获得电子元器件的位姿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这里方法进行电子元器件点云配准,在配准精度和速度上均有所提高,满足机器人抓取的要求.

    机器视觉点云配准关键点提取特征描述位姿估计

    混合动力车辆发动机启动平顺性控制

    刘辉张万年张伟
    57-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动力车辆由纯电动模式切换到混合驱动模式的过程伴随着发动机的启动,由于发动机转矩的介入,导致输出转矩剧烈波动,进而造成整车冲击等问题.以双模混联式机电复合传动为研究对象,对发动机启动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控制.针对电机反拖发动机过程,以减小整车冲击度和抑制输出转矩波动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转矩协调控制策略.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抑制输出转矩波动,降低整车冲击度,提高发动机启动过程的平顺性.

    混合动力车辆发动机启动模型预测控制平顺性协调控制

    热管内壁倾斜半椭圆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数值分析

    巫少龙李东方毛朝晖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热管内壁倾斜半椭圆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光弹性法和文献求解法验证了分析模型合理性.在特定复杂热机耦合载荷(轴向拉伸载荷Pa为5MPa,内、外壁承受压力Pi与Po均为3MPa,内、外壁温度Ti、To分别为300℃和250℃)下,探讨了不同裂纹面倾斜角度θ2(0°、5°、10°…40°及45°)、不同裂纹形状比a/b(0.4、0.5、0.6、0.7及0.8)和不同裂纹深度a(1mm、1.25mm、1.5mm、1.75mm及2.00mm)的多种三维复合裂纹模型KⅠ、KⅡ及KⅢ值,分析了各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复杂载荷工况下,复合应力强度因子中的三个分量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Ⅰ型、Ⅲ和Ⅱ型,而且Ⅱ型所占比例远小于其他两型,分析结果可为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热管疲劳寿命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倾斜半椭圆裂纹应力强度因子三维复合裂纹热管数值分析

    民机系统多目标维修决策方法研究

    李耀华黄敬晖
    68-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有限任务间隔时间内复杂民机系统的选择性维修决策问题,以最小维修、不完全维修及换件维修作为备选维修行为集,综合考虑部件维修前状态、部件役龄、维修成本、维修人员技能水平等因素,建立了复杂民机系统任务可靠度模型,并在总维修时间约束下,建立了以总维修成本最小化和任务可靠度最大化为目标的多目标维修决策模型,设计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提出的决策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引入不完全维修对Pareto解集的影响.结合模型求解结果可知,通过合理的分配维修资源,可有效提高维修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维修经济性最大化.

    民机系统不完全维修任务间隔期多目标粒子群选择性维修

    复合吸声体结构的按需优化设计

    王永华薄志伟刘哲明于化东...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噪声频谱的巨大差异,且不同吸声材料在不同频段的吸声性能也不尽相同,为提高噪声控制的效率和应用可行性,根据实际降噪的需求,选择多种群遗传算法对常用的复合吸声结构的各项参数进行按需优化设计,使得设计的复合吸声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应用场合.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遗传算法的结果相比,多种群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显著改善了复合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以及吸声带宽.微穿孔板复合结构可以适用于低频噪音环境,而多孔材料和微穿孔板的复合结构在中高频噪音环境中具有优异的吸声性能,现实生活中可根据适用环境选择对应的具有优异性能的吸声结构.

    微穿孔板多孔材料复合吸声结构多种群遗传算法优化设计

    飞行器自调平系统的模糊PID控制研究

    邓传涛贺红林胡国友冷新龙...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调平控制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而传统的PID控制稳态精度不高、抗干扰性差,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自适应调平需求.因此,设计了模糊PID控制算法来对飞行器发射平台进行调平,介绍了模糊PID控制的设计方法,系统采用AME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并将传统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的仿真结果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的平台调平相较于传统PID控制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调节速度提高了40%以上,无超调,无滞后,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使用AMEsim对平台调平系统建模,大大的提升了设计效率,在MATLAB中设计控制算法利用该软件强大的计算能力,使仿真的结果更加精确可靠.

    调平控制模糊PID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系统建模

    三相磁保持继电器短路电动力不一致性分析

    苏秀苹金尧李文华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三相磁保持继电器各相电动力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相间磁场影响下的短路电动力研究.建立了三相触头系统电磁仿真模型,通过计算单相短路与三相短路工况下的电动力,得到了电动力的数值变化规律,分析了导电杆距与等效力臂长度对电动斥力峰值的影响,并设计了三相电动力仿真计算App.结果表明,相间磁场主要对回路力的数值产生影响,对Holm力影响极小;在三相短路工况下,B相所受的电动斥力峰值最大;减小相间距与增大等效力臂长度均有益于减小电动斥力.该研究可为三相触头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三相磁保持继电器电动力不一致性仿真计算App

    基于KNN算法的铣刀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隋文涛王文超袁林李志永...
    89-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铣削刀具状态监控困难的问题,这里运用声发射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及电流传感器构建了一个铣刀状态监测系统.在刀具磨损状态监测实验中,通过三种传感器获取加工过程信号,进行时域分析,最终确定提取出主轴振动信号的有效值、工作台声发射信号方差、工作台声发射信号峰值、主轴电机电流标准差、主轴电机电流标准差峰值5个特征值,利用KNN算法进行刀具磨损状态识别.经过参数优化及对比,最终结果证明选择切比雪夫距离及k=6时状态识别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6.83%.

    铣刀特征提取KNN算法

    面向工业企业的能耗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丁承君张思前冯玉伯贾丽臻...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工业企业厂区规模大、能耗监测点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等问题,设计基于物联网的能耗智能监测系统.系统由以STM32F103C8T6为核心的采集终端与以i.MX287为核心的智能网关组成,实现能耗数据的分布式采集、传输、解析和计算要求.设计基于GA-LSTM算法的云雾融合模型对企业能耗值进行预测,进而发现能耗节约空间,指导企业制定生产和调度计划,从而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实时性,能耗预测准确性较高,有一定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云雾融合模型能耗监测GA-LSTM能耗预测

    液驱喷注器遗传算法优化滑模控制设计及优化

    王慧慧李超陈杰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一种液驱喷注器结构,构建遗传算法优化滑模控制.遗传算法可以获得更佳优化结果,显著提升滑模控制器响应速度,并降低超调量,最终改善了喷注器控制性能.选择滑模控制器调节液压缸活塞的位移,之后对该控制系通过遗传算法实施了优化,经仿真测试对比了优化前后的控制性能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以遗传算法对活塞运动控制过程进行优化,经过遗传优化后整体系统表现出了更准确的控制效果,响应速度也获得了显著提升.无论在余弦波还是阶跃波信号下,改进滑模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得到降低的很明显,控制在0.02s内;位移误差控制在0.002cm以内,很好的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该研究对提高喷注器的工作效率以及位移控制精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具有很好的推广效果.

    液压驱动遗传算法喷注器滑模控制器位移误差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