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高跃

双月刊

1009-8348

jxsyhgjz@sina.com

025-58985645;58985672

210033

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金陵分公司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Fine Petrochemicals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石化集团金陵分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精细石油化工科技情报中心站联合主办的《精细石油工进展》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月刊,每月25日出版,刊号CN32-1601/TE,邮发代号28-142。《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坚持以新颖性、实用性、及时性特色,致力于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重点报道国内外精细石油化工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以及产品市场状况的研究、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先进经验等‘主要面向全国相关企业的生产、科研、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关专业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合型杀菌剂的研究及其在海管中的应用

    董辉郁美莹冀文雄马晓飞...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管内硫酸盐还原菌(SRB)具有较强的抗药性,且H2S含量偏高,给油田生产带来较大的隐患.结合海管工况条件,通过对四羟甲基磷硫酸盐(THPS)、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PHMG)、羟乙基六氢均三嗪进行复配,采用绝迹稀释法研究复配后杀菌剂对SRB的杀菌性能和抗药性能.结果表明:当THPS∶PHMG∶羟乙基六氢均三嗪质量比为3∶2∶5时,杀菌效果最优;加药质量浓度为100 mg/L,杀菌率达到98%.将复合杀菌剂应用于南海东部油田EP18-1至EP24-2海管,结果表明:现场每周冲击加药为200 mg/L时,SRB由150个/L降低至0.6个/L,H2S由150 mg/L降至20 mg/L左右,可以满足现场生产的技术要求.

    复合型杀菌剂硫酸盐还原菌海管腐蚀四羟甲基磷硫酸盐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羟乙基六氢均三嗪

    一种智能纳米复合剂堵水调剖体系的研究

    张永伟王绘鹏王辰冯馥腾...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高温高盐碎屑岩油藏含水率高、封堵难度大以及采收率低等问题,研究了一种ALT智能纳米复合剂堵水调剖体系,通过Zate电位仪和SCZL203全自动张力仪对该调剖体系的粒径和界面张力进行测定,并采用耐高压微观驱替装置进行体系封堵性能评价.结果表明:ALT智能纳米复合剂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有效改善储层润湿性,且具有很好的洗油效果;同时,复合剂堵水调剖体系颗粒粒径小,容易进入储层微小孔喉,在油藏条件下封堵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油水选择性,堵水率高达88.1%,总采收率达56.9%.

    碎屑岩油藏智能纳米复合剂润湿性洗油效率油水选择性

    加重剂对高密度白油基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樊朋飞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环保形势的日趋严峻,低毒性白油基钻井液在非常规油气藏钻井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而不同加重剂对白油基钻井液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在分析普通重晶石、微锰矿粉和毫微粉体3种加重剂粒径和形态的基础上,对比了3种加重剂单独加重以及微锰矿粉和普通重晶石复配加重形成的超高密度白油基钻井液的性能.结果表明:加重剂微观形态和粒径是钻井液性能差异的关键因素.当钻井液密度大于2.1 g/cm3时,微粉加重剂配制的高密度白油基钻井液流变性、润滑性和沉降稳定性优于普通重晶石,但中压失水量略高.按质量比1∶1将微锰矿粉与普通重晶石复配加重后,滤失量由6.0 mL下降至3.6 mL,弥补了微锰矿粉单一加重高密度白油基钻井液失水大的缺陷.重晶石和微粉加重剂复配加重是未来高密度油基钻井液、超高密度钻井液的发展方向.

    微锰矿粉流变性沉降稳定性加重剂高密度白油基钻井液

    原油中饱和烃化合物在稠油火驱室内实验中的指示作用

    闫红星韩煦姜文瑞陶硕...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稠油油藏开发中,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已经成为评价开发效果的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后原油性质的微观变化特征,借助室内物理模型开展稠油火驱实验,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火驱前后的原油开展饱和烃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火驱后由于原油中饱和烃组分含量增加,造成轻重比(∑n C21-/∑n C22+)变大,而Pr/n C17、Ph/n C18降低,Pr/Ph比值和OEP值基本不变;甾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是判断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热稳定性较好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增加明显,甾烷异构化参数C29(ββ)/(αα+ββ)和C29(20S)/(20S+20R)基本保持不变;萜烷系列的三环萜烷/藿烷比值在火驱后增加了近2倍,反映热演化程度的C31(22S)/(22S+22R)比值变化不大;β-胡萝卜烷与γ-胡萝卜烷是判断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火驱后胡萝卜烷含量大幅降低.因此,通过原油中饱和烃化合物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含量变化可有效进行火驱高温氧化的评判,可为稠油火驱开发高温氧化燃烧状态的识别提供有力支持.

    稠油油藏火驱燃烧状态高温氧化饱和烃

    海上低渗油田注入伴生气驱油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颜祥洲郑继龙赵军吴彬彬...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L油田注入伴生气驱油能否实现混相驱,开展了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采用长细管实验法分别测定了海上低渗L油田W31、W32和W51油组含CO2伴生气驱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并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了长细管末端见气前后产出油气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驱前期(0~0.5 PV),注入气未运移至长细管末端,产出流体为原油,不同压力下驱油效率和气油比的变化规律相近;随压力增大,注入气与原油两相相态从非混相到近混相再到混相,气液界面逐渐消失,驱油效率不断增大;在地层压力下,L油田W31和W32油组注入伴生气无法实现混相驱,W51油组注入伴生气可以实现混相驱;伴生气驱油过程中主要萃取原油中的轻烃组分,同时伴生气中CO2和C5+会溶解于原油.

    海上低渗油田CO2驱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油气组分伴生气

    基于分形特征与聚类分析的储层孔隙分类评价

    高丽蓉张建忠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霍10井区紫泥泉子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薄弱这一现状,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以物性测试、扫描电镜(SEM)、X衍射分析、高压压汞测试为手段,开展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建立分形模型,确立评价参数优选原则,应用快速聚类方法对孔隙结构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毛管力曲线及贝叶斯判别法验证分类结果.研究表明:霍10井区紫泥泉子组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及剩余粒间孔,有少量粒内溶孔、微裂缝;整体呈中低孔(特)低渗;根据高压压汞参数建立分形模型,利用分形维数可较好表征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优选出8个参数进行快速聚类,将孔隙结构分为三类,经毛管力曲线与贝叶斯判别验证,该方法分类效果明显,正确率达98%.

    孔隙特征分形维数聚类分析紫泥泉子组孔隙分类

    水系锌离子电池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

    梅蕊李玙茜代新威王欣萍...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Zn是制备水系可充电电池的理想材料,同时,水系锌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金属Zn作为电极材料还存在不可控的锌枝晶生长和副反应发生等问题,限制了锌离子电池的库仑效率,严重阻碍了锌基电池的实用化.鉴于此,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水系锌离子电池性能优化策略的研究成果,并从人工保护层、引入添加剂、金属有机骨架(MOF)基作主体、沉积法、隔膜改性等方面对锌离子电池性能优化策略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以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相关方面的理论指导.

    锌离子电池MOF氮碳材料阳极材料

    LNG轻烃分离工艺设计及分析

    周宏付森钟华苏鑫...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1t 液化天然气(LNG)气化过程中大约可释放230 kW·h的冷能,轻烃分离后的LNG,既可有效调整热值,也能统一天然气产品标准.从利用LNG冷能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LNG轻烃分离工艺,对工艺进行敏感性分析,选用P-R热力学方程,运用HYSYS模拟软件对工艺进行模拟计算,原料LNG的进料量为342.5 t/h,回收得到的天然气、乙烷和液化石油气(LPG)产品的质量流量分别为271.16 t/h、46.79 t/h和24.55 t/h,工艺总功耗为446.67 kW,而且模拟计算体系的物流能够满足物料平衡.

    LNG轻烃分离LNG冷能利用天然气低温分离

    三塔精馏从废溶剂中回收高纯度N-甲基-2-吡咯烷酮(NMP)的模拟分析

    李璟张井峰邓国平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树脂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有机溶剂为原料,采用三塔真空精馏法回收其中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废溶剂原料依次通过粗脱水、精脱水和成品精制等过程,分离其中的水和树脂等杂质后,得到高纯度NMP产品.利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分析各过程中精馏塔的塔板层数、进料层数、回流比等因素对原料脱水率及产品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流程模拟与工艺优化,原料经脱水与精制后可获得NMP质量分数>99.90%、含水质量分数<0.01%的电子级产品,产品回收率为97.6%,三塔精馏系统回收高纯度NMP产品的能耗为2.75 MJ/kg.该优化结果可为从废有机溶剂中提纯NMP产品提供参考.

    N-甲基-2-吡咯烷酮(NMP)废溶剂回收连续精馏流程模拟AspenPlus

    核磁共振技术在油品组成分析中的应用

    邓冰胡志东陈建军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及其产品由大量复杂的有机物组成,油品族组成的详细分析对生产工艺的选择、产品的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及新油品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石油及其产品组成分析的测定方法,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油品组成分析中的特点及工作原理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在汽油族组成、柴油多环芳烃、航煤族组成、石脑油烃族组成(PONA)、汽油苯含量和其他理化性质分析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在油品组成的分析中具有分析速度快、分析项目多、结果准确可靠、适用性强、操作简单等优势.

    油品组成NMR油品快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