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谢明勇

月刊

2095-4727

ndyxb@ncu.edu.cn

0791-86361259

330006

南昌市八一大道461号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Jiangxi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11月。1981年起改公开发行,1993年第2期开始向国外发行。现刊为双月刊。主旨为反映学院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注重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积极为繁荣医学事业服务。主要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方面的学术内容,刊登相关论文及信息。系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以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IFNα-2b治疗32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

    徐慧丽吴志国孙水林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FNα-2b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接受IFNα-2b治疗的323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将其分为3组:ALT<2×ULN(A1组,n=111)、2× ULN≤ ALT≤5 × ULN(A2组,n=111)以及ALT>5×ULN(A3组,n=101).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3组间的抗病毒效果.结果 在停药时及停药后第12、24、48、72、96、144、192、240周,323例患者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39.9%、40.2%、39.0%、36.2%、34.1%、33.4%、31.3%、30.7%、30.7%;HBsAg 阴转率分别为 6.2%、6.2%、6.2%、5.9%、5.9%、5.9%、5.6%、5.6%、5.6%;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 28.2%、31.0%、32.8%、34.4%、33.7%、33.1%、32.8%、32.5%、31.6%.在各随访时间点,3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A3组显著高于A2组,A2组显著高于A1组(P<0.05);3组患者的HBs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例患者均出现发热及类流感样症状,238例(73.7%)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降低,35例(10.8%)甲状腺功能异常,5例(1.5%)斑秃,1例(0.3%)睡眠障碍,经过密切观察和对症处理后,患者均顺利完成疗程,各指标均基本正常.结论 IFNα-2b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在停药时及停药后随访期间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大多数患者可耐受IFNα-2b的不良反应.IFNα-2b的抗病毒效果可能与ALT水平有关.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IFNα-2b疗效

    孙水林教授团队介绍

    5页

    IFN-α抗病毒治疗118例慢性乙型肝炎并10年随访分析

    龙林吴志国周瑶向海鸿...
    6-1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FN-α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为CHB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接受普通IFN-α治疗且资料完整的CHB患者118例,通过门诊定期复诊和电话随诊收集患者的乙肝五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乙肝DNA定量(HBV-DNA)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比较治疗前后、随访期间不同时间点的HBV-DNA和HBs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和ALT复常率等.结果 HBV-DNA阴转率及HBsAg阴转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HBV-DNA阴转率在治疗第24、36、48周时的阴转率明显高于第12周,HBsAg阴转率在治疗第48周明显高于第12周和2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第24~432周各随访节点HBV-DNA阴转率及HBsAg阴转率呈先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治疗第48周其转换率明显高于第12周(P<0.05);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及SVR随停药时间的延长呈先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停药后,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在各随访节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学复发率停药后先上升,在停药第144周呈现稳定趋势.ALT复常率在停药第144周呈现稳定趋势,停药第144周的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停药第12周(P<0.05).结论 IFN-α抗病毒治疗CHB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治疗及停药后各随访节点,HBV-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HBeAb转换率均可获得较高的应答率.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IFN-α疗效

    46例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肝患者予序贯干扰素α-2b治疗的临床观察

    向海鸿吴志国宋淑芬龙林...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序贯IFN α-2b治疗的效果,为NAs经治且应答不佳的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经NAs治疗的46例CHB患者中,NAs耐药者31例(N1组),NAs部分病毒学应答者15例(N2组),均接受序贯IFN α-2b重叠NAs治疗12~24周后停用NAs,仅予序贯IFN α-2b治疗.收集2组患者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DNA定量(HBV-DNA)等相关指标,并于治疗第12、24和48周(T1、T2和T3)时进行比较.结果 N1组因严重失眠脱落1例.N1组和N2组患者HBV-DNA定量在T1、T2和T3治疗时间节点均明显低于其基线值(P<0.05),但2组治疗时间节点间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1组和N2组各治疗时间节点病毒学应答率(T1:53.3%和40.0%;T2:60.0%和47.0%;T3:50.0%和 53.0%),HBsAg 阴转率(T1:6.6%和 0.0%;T2:10.0%和 0.0%;T3:13.3%和 0.0%),HBeAg阴转率(T1:17.4%和 0.0%;T2:26.0%和 0.0%;T3:26.0%和 36.4%)和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T1:0.0%和 0.0%;T2:4.3%和0.0%;T3:4.3%和1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用NAs后未出现肝衰竭等不良事件.结论 NAs部分病毒学应答及NAs耐药CHB患者,IFNα-2b序贯治疗后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安全性均良好.此类患者治疗期间可实现NAs的停用,且可作为临床优化抗病毒治疗的方案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疗效安全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7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邱芳吴志国谢宝刚刘翠芸...
    16-1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白介素-7(IL-7)在慢性肝病患者不同阶段血清及尿液中的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肝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30例健康受试者(A1组)、56例慢性肝炎患者(A2组)、37例肝硬化患者(A3组)血清和尿液样本,共计147份,其中A1组血清样本13份、尿液样本17份,A2组血清样本24份、尿液样本40份,A3组血清样本24份、尿液样本29份.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样本IL-7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清样本白蛋白(ALB)水平,采用肝脏弹性测量和肝脏脂肪变性定量检测设备检测各组受试者肝脏弹性硬度值(kPa值),并分析IL-7水平与ALB、kPa值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IL-7水平A1组>A2组>A3组,A1组与A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A1组、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IL-7水平A1组>A2组>A3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7水平与ALB呈显著正相关(r=0.226,P=0.041),与肝弹性硬度kPa值呈显著负相关(r=-0.258,P=0.045);尿液IL-7水平与血清ALB呈显著正相关(r=0.221,P=0.046).结论 随着慢性肝病的进展,血清IL-7水平呈下降趋势;IL-7水平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可能具有延缓或抑制肝纤维化的潜力.

    白介素-7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应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创伤的实验研究

    冯伟珂黄承凤曾俊权胡云...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创面局部应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CB-MNCs)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45只C57小鼠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后分为3组.实验组:先将0.5 mL的UCB-MNCs(细胞数:1×109mL-1)皮下于8~10 mm均匀注射在每只小鼠伤口周围,再将0.5 mL的UCB-MNCs均匀注射在创面表面,共1次;阳性对照组:创口表面涂抹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商品名:贝复新);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伤口自然暴露.各组小鼠造模后第0、3、7及14天,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情况.结果 所有小鼠均造模成功,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造模后第3、7、14天血清VEGF、TGF-β和bFGF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创伤已全部愈合,且表皮修复状况良好,可以观察到部分炎症细胞的浸润;阳性对照组的小鼠部分表皮修复状况良好,但仍有一部分创伤没有完全愈合,肉芽组织的生长状况良好;空白对照组未完全愈合的创伤周围瘢痕组织增生明显,且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部分创伤仍未愈合的现象.结论 UCB-MNCs修复小鼠的皮肤损失创伤,是通过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来促进皮肤缺损创伤的愈合.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创面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动物,实验小鼠

    DMU-212诱导凋亡及自噬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罗潇王庆刘珏伶熊健...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类似物反式-3,4,5,4'-四甲基二苯乙烯(DMU-212)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过程中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体外研究材料,随机将细胞分为6组,均使用10 ng·mL-1 VEGF进行诱导处理,并分别暴露于0、10、20、40、80、120 μmol·L-1 DMU-212,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分别通过划痕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对照组(0 μmol·L-1 DMU-212处理)和DMU-212组(40 μmol·L-1 DMU-212处理)的细胞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2组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通过TUNEL实验和MDC实验检测2组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结果 各DMU-212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总体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差异显著(F=11.35,P<0.001).与对照组相比,DMU-212组细胞迁移速率和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受到抑制(均P<0.01);DMU-212组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Bax、Cyto-c、ATG7、LC3-Ⅱ 和 Beclin 1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或 P<0.01),P62 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DMU-212组凋亡探针和自噬探针的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加(P<0.05和P<0.01).结论 DMU-212可诱导HUVECs凋亡并提高自噬水平,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反式-3,4,5,4'-四甲基二苯乙烯自噬凋亡角膜新生血管

    大黄素抑制维罗非尼耐药黑色素瘤细胞增殖

    黄伟胡中柱张雅琪罗云蔓...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维罗非尼耐药黑色素瘤细胞(A375R)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用0、80、160、320 μmol·L-1的大黄素处理对照组和A—C组细胞48 h.分别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大黄素对各组细胞增殖、凋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Bcl-2、Akt、p-Akt、mTOR、p-mTOR)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处理后的A—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著提高(P<0.01和P<0.05),且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A—C组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Akt及p-mTOR蛋白的表达均下降,其中B、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素可抑制A375R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维罗非尼恶性黑色素瘤大黄素PI3K/AKT/mTOR

    MXD3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和免疫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邹高德陈梓豪习小庆张驰宇...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AX二聚化蛋白3(MXD3)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和免疫浸润的相关性.方法 从TCGA数据库获取前列腺癌样本和正常样本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比较肿瘤和相邻正常组织之间的MXD3表达水平.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MXD3表达水平的预后价值和MXD3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采用GO和KEGG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使用ESTIMATE算法分析前列腺癌中MXD3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验证前列腺癌组织中的MX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MXD3的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中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其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而且MXD3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或P<0.001).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XD3与前列腺癌细胞的分裂增殖密切相关.MXD3的表达与调节性T细胞和滤泡辅助T细胞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P<0.001和P<0.05),而与肥大细胞和CD4+T细胞呈负相关(P<0.01和P<0.001).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XD3在前列腺癌中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MXD3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参与前列腺癌的分裂增殖并与免疫浸润相关,是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免疫靶点.

    前列腺癌MAX二聚化蛋白3免疫浸润预后生物标志物

    基于fNIRS的主动、被动与想象屈肘运动脑激活的特点及比较

    喻多多魏聪惠罗军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探究健康成年人主动屈肘、被动屈肘和想象屈肘运动脑激活的特点.方法 选取30名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者,男女各15例,年龄(21.22±1.42)岁,选择右手主动、被动和想象屈肘任务作为刺激模式,采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系统实时采集被试者3种不同运动模式下脑功能区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HbO2)水平作为脑激活的特征值,并以静息态(resting state,RS)的HbO2水平为基线值,比较3种运动模式下脑激活的特点.结果 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模式下,右侧初级运动皮层(H=13.309,P=0.004),右侧前额叶前部皮层(H=20.30,P<0.001),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H=12.194,P=0.007),左侧初级体感皮层(H=12.642,P=0.005),左侧初级运动皮层(H=20.03,P<0.001),左侧前额叶前部皮层(H=18.187,P<0.001),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H=13.379,P=0.004)的HbO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右侧初级体感皮层(H=4.284,P=0.232),右侧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皮层(H=4.201,P=0.241),左侧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皮层(H=8.793,P=0.052)Hb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运动模式下存在特定的脑功能区激活,其激活程度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任务下的脑激活区最类似.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想象运动氧合血红蛋白脑功能区脑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