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傅维利

双月刊

1002-8064

jykx915@sohu.com

0411-84258254

116029

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教育科学/Journal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及实验报告,探讨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四个问题

    徐辉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走内源自主式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增进教育中的现代性因素,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建设实践中坚持以"内源发展"为战略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重要特征,坚持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坚实基础。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正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

    教育强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源发展

    促进地方与全球发展的当代大学社会责任研究

    杨启光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的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与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和全球环境有着更为复杂而广泛的联系。当代大学在服务地方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朝着积极履行促进全球共同利益实现这一更大的社会责任迈进。这既是对建立负责任的全球社会这一时代需要的主动回应,也是对大学实施全球参与战略的现实反映。将促进地方与全球发展的社会责任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努力方向,重构面向社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是提升当代大学社会责任领导力的重要路径。

    全球化大学大学社会责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与转向

    李栋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学以新的时代使命、学科重任与发展诉求,需要中国教育学人始终立足教育实践之基,满足学科发展之需,回答特色时代之问。新文科建设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内涵特质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和转向提供了新的思想源头、分析框架、思维逻辑与转换路径。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在历经单学科专业式分化的"模式Ⅰ"与跨学科交叉式协同的"模式Ⅱ"之后,正在迈向超学科智媒式融合的"模式Ⅲ",呈现出由内而外、由单向到多维、由他觉到自觉、由学科割裂到边界融合的整体趋势与变革景观。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科,新文科建设催生了未来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三重转向:从实求知的回归,共生群体的集聚,文化生态的重塑。

    新文科建设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变革

    学校课后服务走向课程育人:何以可能与如何可为

    熊晴朱德全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背景下,学校推进课后服务面临从提供公共服务到课程育人的逻辑转向,表现为从托管看护到全息育人的价值转向,从精确封闭到模糊开放的认识转向,从补充延伸到嵌入共生的实践转向。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理论标尺,课后服务走向课程育人,可以被理解为"现实的人"在社会实践中确证自我本质的质料因,涵盖经验、社会、知识和设计的"1+N"课程统整的形式因,学校教育系统对过重学业负担启动内部治理的动力因,以及个体在经验的生成与改造中实现向前生长的目的因。因此,我们要通过建立"重叠共识—三重自洽"的理念调适系统,构建"静态韧性—动态韧性"的课程供给系统,形塑"组织—机制—文化"三重嵌入的学校治理系统,协同推进学校课后服务走向课程育人。

    课后服务课程建设课程育人"四因说"

    高校智库服务决策的模式构建与高质量发展——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视角

    邓志超朱宁波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智库服务决策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高校智库服务决策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情境、参与主体、研究范式、评价方式等不断变化,展现出诸多新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智库服务决策特征变化的分析,构建了高校智库服务决策的三种模式:学科中心学术情境下"学—政"互动的专家模式、跨学科应用情境下"智—政"互动的平台模式和超学科适应情境下多边互动的开放模式。在这三种模式演进和共生发展情境下,提出高校智库服务决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四条进路:树立符合国家需求与公共利益的服务决策理念,创新多边互动的服务决策组织形式,构建多层次的服务决策研究范式,建立开放多元的服务决策评价体系。

    智库高校智库知识生产知识生产模式服务决策

    行动者网络视域下学校课后服务协同供给机制研究

    龙宝新李莎莎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课后服务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后服务协同供给的关切直接关涉教育高质量目标的有效实现。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视角,本研究通过构建课后服务协同供给的"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对学校课后服务协同供给内在运行机制的"问题呈现—利益契合—成员征召—组织动员"四个环节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价值共创"的驱动机制、"信息公开—互信互惠—重叠共识"的关系联结以及"审议准入—考核评估—调适退出"的多层制度体系,意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协同供给的质量与水平,助力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校课后服务行动者网络理论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网络

    "大思政课":基本意涵、逻辑理据及实践进路

    吴云志李子玄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是在总结我国长期思政课建设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育人新理念与新形态,是新时代我国思政课建设的范式创新与突破。在此态势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大思政课"涉及多方面协同发展,需与现实结合并善用之。本研究基于人学思想的价值性理据、协同理论的内在性理据、系统观念的实践性理据等多维视角,揭明了"大思政课"何以为能的逻辑图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绝非一日之功,需在课堂与社会的平衡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造,善用"大课堂";在专职与兼职的并行中实现师资水平的提升,培养"大师资";在传统与现代的融通中实现育人空间的重塑,搭建"大平台";在守正与创新的共容中走向制度体系的规范,维系"大保障",最终实现"大思政课"理念落地生根。

    大思政课基本意涵逻辑理据实践进路

    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价值意涵、现实境遇与实践向路

    闫守轩倪静天赵先魁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一体化的课程逻辑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课程育人性质:"一"指向课程思政目标的统整,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指向课程思政内容的融通,关涉"五育融合"的思政要素;"化"指向课程思政实施的衔接,契合"必备品格"的发展过程。课程思政一体化在中小学阶段面临课程思政目标的引领作用不强,课程思政内容的嵌入空间失衡,课程思政实施的融合方式单一,课程思政评价的体验过程窄化等困境。要想突破这些困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价值观教育为出发点,强化立德树人目标的课程思政引领作用;以五育融合为切入点,厘清知识与道德的课程思政育人限度;以品格塑造为联结点,融通认知与非认知的课程思政育人方式;以增值评价为着力点,兼顾结果与过程的课程思政育人价值。

    中小学学科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

    "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多维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向度

    孙哲王松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作为一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其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呈现多维逻辑:一是政治逻辑,"减负"政策引发学校体育教学变革的方向;二是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全面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三是行动逻辑,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内涵式转变。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双减"政策在助推学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以"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促进人全面发展、以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效能反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以教育督导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时代价值,这决定了"双减"政策的实践向度:统筹社会力量,筑牢"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优化基本要素,提升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治理能力,增进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水平;聚焦中高考体育,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双减"政策学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体育教育

    省属师范大学聚焦师范教育主业了吗——基于42所省属师范大学的调查

    祁占勇赵方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是新时代振兴师范教育的国家方略。通过对省属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招生结构等数据进行分析,多数省属师范大学能够回归"师范"办学定位,积极参与师范专业认证,逐步提高师范生招生比例,聚焦师范教育主业已成为共识。但与此同时,省属师范大学调整办学定位依然面临较大制度阻力,师范专业边缘化处境仍然存在,教师培养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师范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基于此,各利益相关方应加快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逐步平衡专业布局,积极承担师范教育主业,从而形成组合拳,共同推进我国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省属师范大学师范教育主业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招生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