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平与质量: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初探

    万小羽席梅红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深入剖析县域基础教育发展评价的基本内涵,聚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构建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四个评价",提出强调评价方式方法多元性、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关注县域自身发展与增值、优化评价结果运用模式等评价体系的应用建议,旨在通过教育评价改革优化区域教育生态,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础教育教育评价高质量发展

    高校思政课信任媒介的信任建构逻辑及获得机制

    胡燕红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否被大学生信任一直备受关注,而高校思政课信任媒介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体现思政课信任的媒介主要有学生话语、接触、学生参与和文化符号,分别通过"预期""场域""交换""意义"建构和影响大学生与思政课之间的信任.为了使思政课信任媒介能够对思政课信任发挥正向作用,应该建立三种信任获得机制,即压力机制、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研究发现,理清高校思政课信任媒介的信任建构逻辑和获得机制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高校思政课思政课信任信任媒介获得机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张建国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推动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云计算、物联网、新媒体、5G、人工智能等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迎合了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逻辑,深刻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困惑,探究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演变与新时代推进理路

    张星星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国主义内涵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保卫国家政权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变.为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固有的举旗帜、聚人心职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实际,从教学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工作队伍、评估体系等多维度着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体系.

    爱国主义时代内涵演变特征推进理路

    构建闽台红色资源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杨振坦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然而,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红色资源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受到不少因素制约.文章从分析红色资源融入院校育人工作困境的原因入手,梳理"大思政课"与实践育人理念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三大支柱建设,探索闽台红色资源融合构建实践育人新格局的创新机制与实践理路.

    闽台红色资源高职院校实践育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全球思维能力提升路径

    左雪松黄佳佳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时代新人科学思维的基础课程.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世界联系更趋紧密、影响更趋深刻,培养具有全球思维的时代新人日益紧迫,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教会大学生全球思维.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提升全球思维能力,从科学理论武装的信度、人类情怀厚植的高度、中华文化传承的厚度、世界历史学习的深度等方面提升全球思维能力.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全球思维能力路径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师胜任力研究

    宁可为李天宇柴阳丽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适应智能社会的重要渠道.人工智能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教师具备何种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培养师资成为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必须关切的问题.研究采用特征核检、专家征询等方式确认了 21项师资胜任特征,运用行为事件访谈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并验证了五维度人工智能课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从人工智能课程教师胜任特征视角提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培养建议.

    人工智能课程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信息技术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下高校法科学生德法兼修的本质、渊源及理路

    向达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标的确定必将触动法律组织、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体系、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变革.就教育方面而言,高校法科主要涉及契合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问题.培育新时代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所需的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需要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质意涵基础上寻求与德法兼修的内在关联,梳理德法兼修深厚的礼法渊源,并厘清高校法科学生德法兼修的理路逻辑,以实现理论回溯实践和实践检验并提升理论的教育效果.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高校法科德法兼修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

    张夏恒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诸多风险.从机遇层面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科研写作能力及学术交流能力;从风险层面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会诱发民办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学术失信行为,也会加剧其科研诚信风险,并拉大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的数字鸿沟.为了在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风险的同时发挥其积极作用,民办高校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民办高校应提供相应的保障并加强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教育,校外管理部门应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制度并强化监管的力度.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

    "县中振兴"背景下县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基于Y省的调查分析

    魏红梅丁雨亭罗巧玲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县中振兴"的重要抓手,对推动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调查发现,当前县域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在不断增强,但受县中教师队伍建设环境支持薄弱、制度支持滞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受限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依然面临结构严重失衡、专业素养相对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须多途径发力:优化环境,提升县中教师职业吸引力;革新制度,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活力;加强设计,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力.

    县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县中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