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基本原则

    李宇昕杨洪敏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叙事方式之一.要充分发挥图像的自身优势,发挥图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实效性原则,关注叙事内容、叙事方法和叙事手段的实效性;二是坚持贯通性原则,做到图像与文本相贯通、具象形式与抽象义理相贯通、情感体验与政治引领相贯通;三是坚持整体性原则,保证视觉元素的统一性、图像组合的关联性、叙事意义的完整性.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实效性贯通性整体性

    善用"大思政课"之"术""学""道"

    岳金霞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有"术",而且需要有"学",更需要有"道".其中,"术"是从方法论维度探讨如何沿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重逻辑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从而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是从认识论维度探讨如何从学理深度、学科广度和科学高度三个维度深耕细研思政课的"大学问",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道"是从本质论维度探讨如何厘清矛盾遵循规律树立大思政观、大课程观和大教学观三大观念,用思政课启发"大智慧",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善用"大思政课"就是正确处理好"术""学""道"三者的关系.

    大思政课善用

    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中情感认同的培养

    周建锋蔡雪桑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中情感认同的培养,从本质上是将思政课的知识体系完成向信仰认同体系的转化,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思政课堂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混合教学中情感认同的培养,需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其中课前重在情感塑造,课中强调情感表达,课后需要关注情感认同的形成.面对思想政治理论混合教学中缺乏情感共鸣点、课程情感"含金量"偏低等问题,需要从提高学生情感的感知力、增强情感引导、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发力.

    思政课混合教学情感认同

    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儒家礼乐教化文化之契合

    刘浩东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能欣然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有密切的关系.儒家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线,礼乐教化是其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它与儒家礼乐教化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深度的融合与相通.二者都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讲求实际、推陈出新等优秀品质,这些相通与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思想在中华大地扎根、拓展的思想文化土壤,它们在相通、相容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儒家礼乐教化文化契合

    榜样"褒义说"与"中性说"辨析

    于鑫雨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榜样是榜样教育的前提."榜样"一词作为本身不具有褒贬之分的中性存在,在当前"褒义说"与"中性说"的争论与分歧中,实质上隐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偏向.文章通过辨析梳理二者的概念与性质,在"褒义说"与"中性说"的视角下,论证当前社会存在个性崇拜与对待个性崇拜的"一刀切"、表面中立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两张皮"、形象失真与榜样人设打造的三种片面做法的现实问题,由此回答在追求个性崇拜的时代为何还需要树立承载主流价值观的榜样对人们进行引导,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流榜样进行解构的背后隐藏着何种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如何认识榜样的过度完美人设打造与尊重榜样真实性等问题背后的缘由,为正确看待榜样、正确选树榜样、正确对待榜样提供新视域.

    榜样榜样教育褒义说中性说

    高校辅导员角色压力纾解之策

    赵中华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压力的现实样态进行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呈现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载等角色压力.高校辅导员角色压力来源主要体现在内部传压、学生加压以及自我增压三个方面.高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明晰角色认知、细化角色工作、强化角色激励、加强角色关怀等方面,化解高校辅导员的多重压力,推动高校辅导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高校辅导员角色压力角色认知角色关怀角色激励

    基于政策网络理论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执行效果

    李海云吴乐乐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执行效果关系到乡村教师、乡村教育的质量,影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执行效果受政策内容、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客体、政策执行环境等影响.基于政策网络理论分析公费师范生政策执行的多元主体,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执行效果,应重点从以下方面人手:对比完善实施细则,构建互联机制,提升政策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促进各司其职,完善具体保障,强化政策主体执行力;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自我认知与规划,提高政策客体内驱力;依托乡村振兴背景,建设友好型社会环境,维护政策执行环境支持力.

    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政策执行政策网络理论

    近代教育变革中乡村塾师的情感世界——以刘大鹏为考察中心

    李秀杰周文鼎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教育转型之际,处于新旧之间的乡村塾师受到一系列教育变革的冲击进而表现出诸多的复杂情感.作为见证并亲历近代教育变革的乡村塾师刘大鹏,在废止科举、兴办学堂、颁布学制等教育变革过程中,伴随着其教师职业生涯的转变产生了敬畏与怀旧、忧心与愤懑、痛苦与茫然、抱怨与不满、挣扎与妥协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并在固守旧学和栖身新学之间做出各种摇摆不定、身不由己的行为选择.究其原因,刘大鹏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是社会文教转向、个人性格特质、地域信息闭塞以及生活经济困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情感史的视域下考察刘大鹏的教育情感轨迹,将有助于以小人物视角折射时代镜像与塾师命运,关注大历史叙事之外的个体历史真实.

    塾师刘大鹏近代教育变革教育情感史

    大数据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

    陈美玉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使大数据成为创新改革的重要引擎.文章结合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平台等要素对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要素进行分析,构建大数据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要素机制模型,提出信息化创新策略:树立大数据思维,完善教育系统规划;应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教育融合发展;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精细管理.

    大数据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

    高校思政课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维探究

    陈飞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人民群众民主素养的普遍提升.高校思政课作为青年民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着培育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赓续思政民主教育传统和塑造国家民主形象的精神气质的教育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着社会主义民主观、方法论和话语体系等深刻道理.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和讲活就需要依据思政课程设置特点、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原则、运用方式创新等实践策略,提升民主素质教育质量.

    高校思政课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