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笔谈)

    4页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顾明远
    4-8页

    强化教育弹性设计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

    朱永新
    8-13页

    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

    杨晓慧
    13-19页

    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管培俊
    19-24页

    人口变动下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性矛盾与分类优化

    秦玉友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龄人口变动是学校布局调整的直接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国"先增后减"出生人口变动趋势的影响传递到小学、初中乃至之后学段,分类推进学校布局优化成为县域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人口变动类型学视域下的多层级框架,分析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结构性矛盾,可以发现学龄人口动态性与学校空间布局稳定性的非同步性矛盾,学生数量变化快与教师规模调整周期长的非同时性矛盾,教育资源生均式配置与资源多维消耗的非同维性矛盾,学生择校性流动与教育资源高效使用的非同向性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造成人口动态减少地区教育资源闲置与教师存量富余、优质学校教育资源被稀释等问题。在"先增后减"人口变动的过程中,亟待科学研判不同类型县的功能目标与县域教育功能定位,分类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既要前瞻性考虑人口"增"对教育扩容的现实需求,及时盘活教育资源存量,又要考虑人口"减"给教育质量提高提供的窗口期,积极挖掘小班教学和师资充裕等潜在教育优势,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高质量县域教育体系建设。

    县域义务教育人口变动城镇化学龄人口学校布局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及供给预测

    王红池志阳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总体下降的趋势背景下,班级规模和班师比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本研究综合考虑课时总量、教师工作负荷等因素,对2024-2035年各学段班级规模进行了高标方案、现实方案以及班师比逐年达标的测算。高标方案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班级规模为参照目标,基于此方案预测的师资需求会产生较大的经费缺口,经费保障不足。现实方案采用随学龄人口变化等比放缩和指数平滑的方法综合测算并规划班级规模的有序缩减,该方案下的师资预测结果显示,2024-2035年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师资需求均不减反增,除初中师资需求在波动中小幅上涨外,其余学段均稳步增长;教育经费会出现结构性与阶段性的盈缺波动,但经费保障总体可行。在师资供给方面,不同渠道供给占比将发生结构性变动。其中,开放性渠道教师及师范类本科生供给趋于下降,师范类硕士生供给持续提升。对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基础教育应制定班级规模分学段、分阶段有序缩减计划;师范教育规模须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结构性调整;开放性渠道教师供给要提高准入标准;基础教育各学段应建立师资及经费贯通调配机制。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师资需求经费保障师资供给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范畴构造与自主知识创新

    郭元祥李冰雪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教育学具有建立在"两个结合"之上的教育学学科立场,是体现人类教育共识和中国教育立场的教育学学科形态,反映出具有中国标识性范畴和原创性学说的教育学学科姿态。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工具,范畴构造对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三个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范畴的彻底性、解释性、体系性、原创性,是实现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创新的内在规定性。克服知性范畴、经验范畴的局限性,并维护范畴之间的逻辑推论关系和逻辑一致性,体现范畴的标识性、原创性和规范性,是实现自主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标识性范畴,需要不断向现实敞开,确立教育学立场,建设"立德树人"范畴体系;向历史文化扎根,坚持理论自信,发展历史范畴;向教育实践还原,立足本土,建构实践范畴;向数智化时代靠近,探索时代教育规律,创新时代范畴。

    中国特色教育学范畴范畴的规定性自主知识创新

    教育定义的陷阱——基于谢弗勒《教育的语言》的六项推论

    丁道勇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避对教育定义的各种错误应用,是确保在教育学领域进行有效知识生产的一个前提。在《教育的语言》当中,谢弗勒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类,进而逐一分析各自的功能和评判标准。据此,可以对当前研究中教育定义的实际使用情况做出评判。基于谢弗勒分析工作的六项推论,可以发现教育研究在定义使用上的常见陷阱:有相同定义项的不同研究,研究结论未必有可比性;约定型定义的定义项,无法建立稳定的研究结论;辞源分析不能确定被定义项用法,只能表明其有过某种用法;操作定义免受前期用法约束,这种便利往往被滥用;反映前期用法的准确程度,无法证成或证伪一个行动规划;对概念用法的准确描述,不能证成推导出来的行动规划。认识并规避这些教育定义的陷阱,可以提升教育研究和教育讨论的品质,推动教育学领域的知识生产。

    谢弗勒教育定义约定型定义描述型定义规划型定义

    教育优先:清末新政中的科举策试改革

    刘海峰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新政时期颁布学制和科举变法,第一次将学校教育提高到亘古未有的重要地位,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以往的"兵、刑、钱、谷"。1902-1904年的乡试、会试、殿试有关教育的策问和对策,充分体现出科举变法中的教育优先政策。清末改革之后的科举考试已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官考试性质。科举采用各国政治策问使西学的推广具有了制度化的保障,是推动西学广泛传播的关键因素。延续1 300年的科举制,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发挥其以考促学的强大功用,为清末普及新学和促进学校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举变法中开始出现的教育优先理念,对后来中国重视发展学校教育具有先导作用。而在最后两次科举考试中出现的"强国之本,莫先于学"之类的理念,在当今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末新政科举变法教育优先策试改革兴办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