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与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与经济
教育与经济

王善迈

季刊

1003-4870

027-67865330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内

教育与经济/Journal Education and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经济学专业刊物。刊登教育经济学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报道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发展的最新观点、最新学术动态,交流各地学校教育经费和筹措使用的先进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指标、情景预测与战略路径

    薛二勇李健位钰凯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教兴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和建成教育强国的龙头.从规模、质量、效益三个维度,科学选取高等教育强国可比较指标进行分析,确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参考基准,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77%,高等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1.59%、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 70%,适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 48%,留学生占高等教育规模比例达到6%.在国家战略引导下,以 2025、2030、2035、2050为时间节点开展情景分析与预测,基于中国近 10年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历程研判,明确变化轨迹,探索发展规律;同时基于高等教育强国指标比较基准,倒推时间节点指标变化,分别预测关键指标的达成度.根据教育战略和政策分析,分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并重、质量全面提升、强国品质塑造三个阶段,构建愿景、指标、关键举措组成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线图.

    高等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改革

    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戴妍黄佳攀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边界阻隔与突破理路

    赵敏任帅
    22-2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介于"相异性"与"同一性"之间的发展,它在保障教育公平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城学校与乡村学校间的多维边界效应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问题.为此,通过组织边界理论予以学理阐释,得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边界阻隔主要表现为以资源空间约束为表征的物理边界阻隔、以经济文化差异为表征的社会边界阻隔和以认知行为冲突为表征的心理边界阻隔.这些表现主要源于资源配置不佳与"新数字鸿沟"、差序格局与乡村教育城镇化趋势、示范观察学习差异等.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边界阻隔的突破理路,应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缩小"新数字鸿沟"并举、关注乡村教育差异性、增强创意阶层的乡村可及性等方面着手.

    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差距边界阻隔

    教育促进共同富裕之"提低扩中"效应——兼论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现状

    何沛芸云如先黄斌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与必经之路,教育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措施.采用 2012-2018年微观与宏观数据就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现状以及教育的提低、扩中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但低收入群体仍占较大比重;上海、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已超 50%,其余地区的收入分配结构正处于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的阶段;教育对社会收入分配具有提低、扩中的作用,它能显著降低低收入群体占比,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教育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主要通过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提低、扩中作用显著高于基础教育;相较于教育数量扩展,教育质量提升对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更具改善作用.因此,要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基础;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教育共同富裕"提低扩中"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中产阶层家长教育焦虑是如何形成的?——基于8省市初中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

    骆婧雅朱新卓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长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当前的普遍现象,中产阶层家长尤为甚.本文基于 2022年在全国 8省市开展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了中产阶层家长教育焦虑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中产阶层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焦虑,整体呈现"高焦虑情绪,低教育参与"的特点.学业和身心健康是家长最为焦虑的内容,学业监管是家长最主要的教育参与行为;(2)家长的教育成层认知正向影响其教育焦虑;(3)教育期望在家长的教育成层认知与教育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且直接效应远高于间接效应;(4)家长对教育竞争的感知在教育期望与教育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可见,在中产阶层家长教育焦虑的形成机制中,家长的教育成层认知是逻辑起点,教育期望是直接原因,教育竞争感知是关键环节.要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应从降低社会分化、完善社会建设;建构低筛选、弱竞争的基础教育结构;弱化文凭的等级性和教育竞争性;引导家长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家长教育焦虑中产阶层家长家长参与教育成层

    公平而高质量的中考分流:价值向度、实践样态及路径选择

    张继平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求公平而高质量的中考分流,应坚持按教育"内适"规律、"外适"规律和"个适"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用合适的高质量教育塑造合适的人,让不同的学生流向不同的高质量学校,使每个独特的天性都得到自由生长.由于各地执行标准不一及"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参差不齐,中考分流的适应性不强,成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分化、中产以上家庭子女与中产以下家庭子女学业分化学业分化、优生与差生分化的"催化剂",成为不同受教育者机会不均、地位悬殊、能力分化的"助燃剂",成为天性教育的梗阻.坚持教育分流政策,实现公平而高质量的中考分流,必须因情、因地、因人制宜,建立普职平等的发展机制、需求导向的调节机制和减负增效的评价机制.

    公平高质量中考分流教育规律"双减"

    严慈相济:家庭教养方式与城乡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

    叶晓梅朱红王伊雯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了解城乡家庭教养现状与预测改进效果是基础环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家长在"严"教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乡村家长的"慈"教养比例显著低于城市.严慈相济的教养方式能显著促进城乡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而乡村家庭教养方式中重"严"轻"慈"是引起乡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预测乡村家长"慈"教养比例提升至城市均值水平,城乡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的差距将依次缩小31.58%、40.40%、47.67%、30.00%和74.19%.未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定向发力,关注城乡差异现状,助益乡村地区家长构建严慈相济的教养理念,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

    严慈相济家庭教养非认知能力城乡差异

    AI时代高等教育要素投入对本科生核心能力增值的贡献

    吴冰蓝周丽萍岳昌君
    68-7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大学本科生能力增值贡献的视角,利用 2019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探讨高等教育投入五要素对人工智能时代本科生核心能力增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核心能力存在趋同性现象,学术优势居中的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多项核心能力增值上处于落后水平;(2)高校依然是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的主阵地,其中课程教学是高校形塑大学生核心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要素,尤其是跨学科课程,对创新创造等高阶核心能力贡献显著;(3)高校投入要素对不同核心能力增值的贡献程度存在院校差异,"双一流"高校的院校净贡献低于高职高专等院校,然而其学生更为优越的个人和家庭等先赋特征贡献掩盖了这一事实.建议从高校的分类管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确保学生获得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阶思维和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增值贡献大学生

    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实证研究

    李治任重李骏子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 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大五人格量表测量非认知能力,综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的收入回报率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人口收入的影响更大,另外,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低收入者的影响大于农村户籍高收入者.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相对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补偿职能,强化乡村教育中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重视农村户籍低收入者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将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乡村教育过程中;在家庭教育中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

    非认知能力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相对贫困共同富裕

    资源投入"内卷化"与乡村义务教育功能偏移——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罗茜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家乡村教育资源投入效用较低,出现"投入增长,发展有限"的"内卷化"现象.这一现象与乡村教育功能发生三重偏移相关,具体表现为文化传播功能被挤压为抚育照料、社会化功能转化为"只教不育"以及选拔功能下降为保底式完成任务.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进行分析发现,资源投入乡村教育并未推动教育系统中的学生系统、教师系统和课堂教学系统等子系统各自发挥功能并形成均衡结构关系,从而导致教育系统陷入功能偏移的"病态"后果.上述分析表明,国家教育资源投入需重视乡村教育结构并引导其达到平衡,才能推动教育功能的目标化实现,打破资源投入"内卷化"的困境.

    乡村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功能教育资源内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