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研究生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研究生教育研究
研究生教育研究

侯建国

双月刊

2095-1663

yjsjy@ustc.edu.cn

0551-63600931

230026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Graduate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凭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优势地位,网罗全国高教战线上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纵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主张及其实践经验。刊物特点是:注重论文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创造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可操作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驱动 融合育人 追求卓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王战军覃艺雯李旖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大使命.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张,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亟需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培养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学专门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历经10余年,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提出"创新驱动、融合育人、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高起点率先创建了研究生教育学新学科,构建了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了"四融合"多元复合育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建制、系统化、可持续的研究生教育学研究与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新路.

    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学人才培养教育强国

    面向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生育人生态构建与实践——以山西大学能源环境学科群教育教学改革为例

    郭芳芳郝艳红田俊梅张圆圆...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立足山西能源大省的产业特色,山西大学发挥综合类大学能源环境领域多学科优势,提出"能力为基、创新为本、服务需求、回归工程"的研究生教育理念,组建由能源动力、环境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构成的学科群,形成学缘结构互补的导师团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搭建贯通政产学研用的载体,探索出"学生中心、四方联动、平台支撑、四位一体"的研究生育人生态,打造了服务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转型的政产学用的县域"襄垣模式"和产学研用的"大地模式",培育了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社会影响广泛深远.这一育人生态不仅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为地方高校"政产学研用"共融提供了示范样本.

    能源环境学科群研究生教育育人生态

    新形势下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路向探析——基于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

    张炜王进富李春林张学良...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博士生教育改革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在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支撑了教育强国建设,但与美国相比部分指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充分认识博士生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客观看待博士生教育的"度"与"用",准确把握强国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坚定发展博士生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科学确定博士生教育的规模,不断优化博士生教育结构,努力为强国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博士生教育改革发展强国建设中国与美国比较分析

    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内涵特征、样态分析与转型路径

    梁传杰
    21-2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是一定研究生教育价值理念下的教育资源要素组合和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路径与方式,具有价值选择综合化、口径把握宏观化、投入要素多元化、发展转型长周期等特征.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可分为全面共赢型、聚焦深耕型、主业拓展型、综合发力型、乱铺摊子型、单一低效型、传统发展型、形象工程型等8种样态,具有样态可聚性、类型层级性、共时差异性、历时变迁性等特性.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转型需要科学把握总体方向,合理选择具体样态,切实推进落地见效.

    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内涵样态转型

    "双一流"高校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偏差与路向

    周江林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一种颠覆式的技术变革."双一流"高校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对于丰富发展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样化实践、助力加速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步伐和促进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要求都有独特的当代价值.当前"双一流"高校数字化转型在观念认识、顶层设计、数据技术应用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为有效推进"双一流"高校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构新型内部组织、培育数据文化氛围以及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双一流"高校数字化转型改革路向

    博士生学术志趣漂移的成因与复位——基于"退学博士"小组的网络民族志考察

    吴肖段鑫星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博士生的必备品质,学术志趣是引领其坚定科研信念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的深层动力,影响学术训练成效与未来职业期望.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研究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漂移现象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发现其生成主要受四维因素的聚合作用,即现实处境的诱发、过往体验的加速、未来预判的催化与退出路径的驱动.其中,现实处境包括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成本考虑、重要他人、关键事件与自身条件;过往体验涵盖个体经历与原有观点;未来预判是对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环境、待遇的提前觉察;退出路径则是指具备脱离固有场域的措施与方法.各因素相互交织、彼此作用,共同推动漂移的萌芽、扩散与达成.结合现状表现、深思成因经过,博士生学术志趣的漂移复位与厚植提升尚需多方协力,复盘生涯规划,澄清职业目标;规范导师指导,矫正导学关系;关注培养过程,构筑资源网络;推进精准供给,完善退出路径.

    博士生教育学术志趣志趣培养网络民族志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治理审视:价值重塑与未来行动

    姚志友邹雪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型时期,研究生教育是应对大国博弈和全球竞争的重要压舱石,承担着培养学术创新型与实践创新型两类人才的重任.对研究生教育治理价值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再审视,明晰了国际化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是其时代命题;对研究生教育治理时代特征再聚焦,以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培养高层次战略人才是其价值使命.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探寻新时代两类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未来行动,即重塑两类人才在未来治理中的认知、审视政府等四大主体在未来治理中的行动、重构教育制度在未来治理中的能力,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研究生教育教育治理教育价值人才自主培养未来行动

    突破身份藩篱:高校博士后制度的变迁演化与路径创新

    蒋贵友荀渊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校博士后规模愈加庞大,如何拟合不同身份类型差异进而优化聘用管理成为博士后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身份分析视角梳理高校博士后制度演化轨迹发现,其变迁过程大致可分为身份建构、身份整合、身份分化与身份重组四个阶段,而当前制度建设的争议或困境主要包括制度并轨与身份契约之间的内在冲突,统一制度管理与多元身份差异的矛盾,博士后作为师资储备的身份定位问题以及"去身份化"与"再身份化"带来的潜在风险.综合来看,博士后制度改革应从身份识别、聘用优化与利益共享三个层面出发,建构博士后人员的学术身份网络体系,完善其身份管理的过程机制与建立满足多元身份发展需求的职业保障系统,从而打造可持续化的博士后身份平台.

    博士后制度变迁身份建构聘用优化利益共享

    培养过程中的条件保障如何影响博士生就读满意度?——基于26所普通高校的调查研究

    周寅汪霞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26所普通高校学术学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探究培养过程中条件保障的现状以及各类条件保障对博士生就读经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导师指导能够较好地满足博士生需求,国际交流和奖助机制的支持力度较弱,科研训练硬件条件充分但课题项目等软件资源匮乏.第二,"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多项条件保障上优于"双一流"建设部属高校;理工科在科研训练条件上具有显著优势,但人文社科的导生互动更加深入,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奖助来源上各有优势.第三,各类条件保障均能够有效地提升博士生的就读经历满意度,其中,管理制度的推动作用最强,奖助机制的作用最弱.对此,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激励深度的科研参与,推进良性的导生互动,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健全落实管理制度,优化资助体系结构.

    条件保障学术学位博士生满意度普通高校组织支持理论

    "求人"还是"求己"——学术型硕士生应对导学疏离的理路分析

    许洋李玲玲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学疏离是研究生因导学关系不能满足其期望与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消耗与互动行为,会对导学关系的发展产生隐秘损害.研究生能否正确应对导学疏离是改善导学关系的关键.基于对25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访谈,探究不同类型学硕生应对导学疏离的行动选择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构建了学硕生应对导学疏离的"环状模型".通过展现协商、相安、依附以及无为四种类型的学硕生在导学相识、规训、自主与再定义四个互动情境的行动策略差异,揭示了学硕生应对导学疏离的"求人"和"求己"两条理路.其次,分析了互动角色、互动规则以及互动内容三大诱因对学硕生应对导学疏离的作用,提出了相应改善建议.

    导学疏离学术型硕士生导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