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与职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与职业
教育与职业

李益生

旬刊

1004-3985

zazhishangxun@263.net

010-87279634

100075

北京市崇文区永外安乐林路甲69号

教育与职业/Jour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育与职业》杂志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在目前中国近万种期刊中创办最早、刊史最长,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覆盖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教育与职业》杂志现为旬刊,其中上旬刊为综合版,内容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从民间角度出发,反映教育领域的前沿资讯,探讨当前社会关注的重大教育问题,报道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的具体领域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职业培训等。读者对象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教育一线工作者等。中、下旬刊是本刊专门设立的教育学术研究版,以倡导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以刊登教育研究学术论文为主,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探讨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重大教育问题,广泛交流国内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所刊登论文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职业知道、职业培训等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的特征、动力与路径

    陈庆新吉标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同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倡导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相互协作、互助互惠,实现预期学习目标,并构建学习共同体。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具有双重沉浸、深度交互、人技共生等典型特征。数智技术为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提供了三重动力:一是场景引领力,助力学习空间变革,搭建协同学习场景;二是内容供给力,着重关注职业需求,重构协同学习内容;三是过程调控力,指向强化具身体验,调适协同学习过程。为进一步发挥数智技术聚势赋能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协同学习质量,高职院校需要以技术架构为基,推动协同学习场景重塑;以双重需求为本,重视协同学习内容设计;以数据应用为要,加强协同学习过程优化。

    协同学习数智化高职学生学习场景具身体验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质、逻辑与策略

    赵小青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要求,面向新质产业,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跨越边界的学习能力、滚动更新的技术技能、自主自立的创新思维、持续成长的发展潜力、技文共生的合伦精神、面向国际的开放意识等内在特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全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在逻辑指向上必须坚持精准适配逻辑、数智驱动逻辑、整合融合逻辑、跨域协同逻辑,在发展进路上要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打造职业教育新基建;要立足新介质劳动资料,强化人才高效应用新工具;要依托新材质劳动对象,推动人才融合使用新要素;要瞄准高素质劳动者目标,锻造技术技艺高超新工匠。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内外兼修:数智时代职业教育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因应

    毕乐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职业教育期刊青年编辑将面临新的要求与职业发展境遇,但目前职业教育期刊编辑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加剧与青年编辑成长周期失衡、青年编辑专业背景与能力匹配错位、职称评审与职业生涯路径模糊等问题。同时,数智时代赋予职业教育青年编辑"知识创新催化剂""学术交流桥梁""代际对话者"三重角色定位与功能重塑,这要求青年编辑做出针对职业发展的及时因应。在内修路径方面,以编校实践为基石,构筑职业教育期刊青年编辑的专业基本功;以"传帮带"机制为凭借,开拓资源网络来夯实职业教育期刊青年编辑基本盘;以多元化学习为追求,校企跨界融合来提升职业教育期刊青年编辑专业力。在外拓策略方面,职业教育青年编辑应当开拓进取,扩展编读互动的广度与深度,精耕"职教学术空间";做好一线调研与选题策划,树立"大职教观"、讲好"新职教故事";参与学术互动,提升期刊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助推打造"职教共同体"。

    数智时代职业教育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因应专业能力

    数智时代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内涵、困境与策略

    甘金明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能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实现工人队伍现代化、职业化转型的重要契机。产业工人的角色从传统劳动力转向知识型工人,其培养方式也相应地要注重技能型与创新型协同发展,构建灵活适配的培养体系,兼顾产业升级与工人综合素质提升双重任务。当前工人队伍能力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对此,应提升工人数智技能建设的精准性,深化校企协同机制建设,增强职业吸引力与积极获取政策保障支持。

    数智时代产业工人建设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