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赵基达

月刊

1002-8528

busc@263.net

010-64517786 84272776

100013

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Journal Build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威性、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强不锈钢筋UHPC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李海云韩金良李然王远航...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次试验设计了6根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梁,4根配置双相体不锈钢筋、1根配置奥氏体不锈钢筋、1根配置普通钢筋作为对照组,通过三分点加载的方式对梁进行受弯试验.通过钢筋直径、钢筋种类、截面尺寸等参数的变化来研究高强不锈钢筋UHPC梁的承载力的变化.通过试验发现,UHPC梁在配置双相体不锈钢筋时比配置普通钢筋时在承载力上有所提升.配置奥氏体不锈钢筋的梁比配置双相体不锈钢筋的梁在承载力方面也有一定程度提升.随着配筋率增加可减缓裂缝的发展速度,根据平截面假定、UHPC与不锈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式提出了不锈钢筋UHPC梁受弯承载力表达式,可以较好地反映梁受弯性能.引入了最大裂缝宽度修正系数,经修正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式可较准确地计算不锈钢筋UHPC梁的最大裂缝宽度.

    高强不锈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受弯承载力裂缝宽度

    MC劲性复合桩在软土地区合理化设计的试验研究

    孙彤彤郭玉良陈棣崔淼...
    101-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软土地区实地试验,研究MC劲性复合桩短芯、等芯、长芯因内芯长度的改变对实际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影响,并对比按规范法计算的结果数据,综合分析短芯桩、等芯桩、长芯桩哪种类型MC劲性复合桩设计更合理.结果表明:内芯桩桩端所处持力层的土质条件对MC劲性复合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短芯桩,当内芯桩桩端位于高含水量、大孔隙比的较弱土层时,试验结果与规范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值,设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等芯桩的单桩承载力,规范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长芯桩的单桩承载力,规范法计算结果略小于试验结果,按规范法计算可以较好地估算其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且偏于安全.对MC劲性复合桩中的等芯桩、长芯桩与短芯桩进行分析比对,得出单桩承载力均有较大提升,特别是长芯桩,规范法计算结果提升近20%,试验结果提升超过40%.

    新型桩MC劲性复合桩短芯等芯长芯

    我国历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构件承载力的安全度水平校核

    刘璐徐福泉耿相日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 10-74、GBJ 10-89、GB 50010-2002及GB 50010-2010规定的构件受拉、轴心受压、受弯、受剪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安全度水平,计算其可靠指标,与现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规定的目标可靠指标对比,评定不同版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平.结果表明:除74版本规范规定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外,各版本规范规定的各类承载力设计方法的可靠指标均大于目标可靠指标,且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和《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2021发布后,各类承载力设计方法的可靠指标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混凝土结构规范构件可靠度

    基础隔震结构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的地震作用及效应组合

    彭凌云官亚西苏经宇谭平...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因非比例阻尼不宜直接采用我国抗震规范加以计算的问题,推导了隔震结构复振型响应的振型参与系数、振型的实数表达形式,基于隔震结构刚度、阻尼、质量矩阵与其动力特征的内在联系,给出了复振型地震作用的惯性表达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隔震结构不考虑非比例阻尼影响时误差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各振型速度响应对振型位移的贡献;考虑非比例阻尼的单个复振型地震作用包含位移分量和速度分量,复振型地震作用的惯性表达公式合理考虑了非比例阻尼和振型速度的影响,在复振型分解时程分析中可以得到精确时程结果,反应谱分析采用CCQC法可以明显改善CQC分析精度,上述基础理论为《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所采纳.

    隔震结构非比例阻尼地震作用复振型反应谱法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框架-波纹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徐强杨志张翔乔文涛...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框架-波纹钢板剪力墙结构(CTSCF-CSPSW).为了明确该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对一足尺CTSCF-CSPSW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并进行了精细化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的失效主要是由于内嵌波纹钢板出现撕裂,柱底端混凝土开裂且波纹钢板底部螺栓孔承压破坏导致;结构的抗剪承载力随着钢板宽高比的增加,结构的峰值荷载以及初始刚度在不断增大,但是极限位移出现很大程度的减小;结构的抗剪承载力随着冷弯薄壁卷边槽钢厚度的增加即柱子刚度的不断增大和框架柱轴压比的减小,结构的峰值荷载、初始刚度以及极限位移均在不断增大.通过结果分析,建议波纹钢板宽高比取值应小于1.5;框架柱中冷弯薄壁卷边槽钢厚度取值应大于1mm;框架柱轴压比取值不大于0.3;钢板与底梁的连接建议增大角钢的尺寸即增加钢板的端距或采用焊接的方式.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框架波纹钢板剪力墙低周往复试验有限元分析抗震性能

    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张建珂王新武范利丹刘欢欢...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开展了钢管柱混凝土柱-H型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的抗震试验.分析了此节点的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刚度、强度、耗能能力、延性变形能力等各项抗震指标,并与钢管柱-H型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同时通过有限元模拟探究了改变T型钢翼缘与腹板厚度对节点的影响.分析发现:两试件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均呈"弓"形,具有一定的捏缩现象;由于钢管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单边螺栓连接节点比未填充柱内混凝土的节点极限荷载提升了12.41%,初始刚度提高31.59%,节点延性性能也有所保证.试验最终均为下T型钢翼缘与腹板交界处撕裂破坏,建议适当加强T型钢强度,如适当增加T型钢腹板和翼缘厚度或设置加劲肋.参数化分析中,随着T型钢翼缘与腹板厚度的分别增加,节点承载力及初始刚度逐渐提升.

    钢管混凝土T型钢单边螺栓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

    考虑箍筋约束效应的RC柱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乔保娟肖从真杨志勇肖岩松...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箍筋可以显著提高被约束混凝土的强度和延性,然而目前已有的基于构件变形或基于材料性能的构件性能评价方法均未对箍筋约束效应的影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采用基于材料非线性本构的纤维模型,提出了可准确反映箍筋约束效应的基于强度退化系数的混凝土性能评价方法,结合钢筋基于应变的性能评价方法,给出了可考虑箍筋约束效应的钢筋混凝土(RC)柱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配箍率、轴压比的RC柱推覆分析,研究了配箍率对RC柱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对比了基于材料性能与基于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RC柱性能评价结果的差异,验证了本文RC柱性能评价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不同配箍率的RC柱抗震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构件性能评价箍筋约束效应混凝土强度退化系数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竖向收进钢束筒结构楼层地震损伤评估研究

    郝勇陈丰杜春晖丁秋雨...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评估钢束筒结构地震后楼层的损伤情况,基于算例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两类不同竖向收进方式的3种钢束筒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楼层的变形与能量分析,基于归一化的位移和塑性耗能双参数破坏模型,研究给出确定钢束筒结构地震下楼层损伤程度指标——楼层损伤因子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得到的楼层损伤程度与基于损伤现象确定的楼层损伤程度基本吻合,该计算公式可用于成束钢框筒结构楼层地震损伤程度的定量评估.钢束筒结构楼层通过灰色关联-逐步分析耦合模型评估的地震损伤程度与基于损伤现象确定的地震损伤程度一致,表明基于灰色关联-逐步分析耦合模型的楼层损伤程度评估方法可以准确地对楼层的地震损伤情况进行评估.

    钢束筒结构楼层损伤评估弹塑性时程分析双参数损伤模型

    高温后抗冲切钢筋对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抗冲切性能研究

    李治朱传智曾隽一孙小博...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抗冲切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抗冲切试验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相对比,校核了模型的准确性.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配置不同抗冲切钢筋对火灾后板柱节点抗冲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工况下,配置了单弯曲剪力钢筋和双弯曲剪力钢筋的节点,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15.3%和17.6%,破坏位移分别提高39.2%和21.5%.而配置锚钉和锚栓的节点,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40.8%和45.6%,破坏位移分别提高143.1%和152.9%.同时配置了锚钉和锚栓试件的破坏模式由冲切破坏转变为弯冲破坏.

    板柱结构板柱节点高温作用抗冲切钢筋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发展中的应用

    丁邦美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