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师
建筑师

黄居正

双月刊

1001-6740

010-58933828 58934821

100037

北京三里河路9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师/
查看更多>>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 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铁路再生策略及其支撑体系解析

    解飞夏海山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铁路再生经验,系统思考区域铁路遗产再生策略背后的支撑体系,以期对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提供参照.首先,文章系统梳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交通、工业与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建立区域铁路遗产所在的宏观语境.随后,针对新英格兰区域铁路遗产再利用现状,提炼交通再生、文旅再生、绿廊再生三类更新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流变、保护原则、保护体系三方面深入,解读再生策略背后的支撑体系.最后,依托新英格兰地区铁路再生经验,对我国东北区域铁路进行展望.

    新英格兰地区铁路遗产再生策略价值流变保护原则支撑体系

    风土建筑学科化研究方法及成果综述

    潘玥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中,比起已被列入保护名录的文物建筑,如何应对大量处于保护名录之外的城乡风土建筑遗产的"存"与"废"是我国城乡演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国内相关研究较多集中于风土建筑本体和保护实践的研究,对风土建筑学科方法论的回顾研究较为不足的现状,文章尝试整理现代风土建筑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和评价,并对其使用的学科方法进行归类总结,为我国应对此类量大面宽的建筑遗产的研究和处置补足方法.

    风土建筑学科方法保护回顾

    "匠人的力量,工具的力量"——记韩国建筑史学界的研究动向

    董健菲韩东洙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处东亚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由于地理位置的衣水相通和相似居住、建造文化传统,在包括建筑艺术,建筑历史等文化的方方面面一直交流广泛.近年韩国建筑史学界有很多不俗的影响和发声,本文将对近期韩国建筑史学界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简单总结,以促交流.

    建筑文化正统性东亚木构建筑官式建筑匠人匠作工艺

    海外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坚守与传承——访谈马来西亚陈耀威建筑师

    涂小锵陈志宏
    11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故马来西亚华人建筑师陈耀威先生是东南亚华侨建筑保护领域知名专家,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文章基于多次赴马对其进行口述访谈,结合对槟城和马六甲的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项目的实地考察,进一步梳理陈先生对华侨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及其保护修复理念的形成发展历程,并就海外华侨社会在不同阶段对建筑遗产守护传承的多元路径展开探讨,指出华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对于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陈耀威东南亚建筑马来西亚建筑华侨建筑遗产保护跨境合作

    林徽因的建筑美学思考:关键词、来源及中国立场

    赖德霖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林徽因在28岁时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平郊建筑杂录》两篇文章作为依据,本文试图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揭示这位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者思想中若干"关键词",即核心概念与近代欧美盛行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美学的关联.其旨有三:一是概括林的建筑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她的思想探讨西方建筑美学话语对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概念体系建构的影响;三是透过她对维特鲁威和拉斯金这两位西方建筑美学代表人物思想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质疑,揭示其美学理念所具有的中国立场.

    林徽因建筑美学《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茂飞维特鲁威拉斯金

    建筑/非建筑/非非建筑:再谈林徽因,以及宾大学位追授之我见

    张晋维郑昱伦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林徽因建筑学位一事值得讨论.本文提出建筑、非建筑、非非建筑三个概念,回溯林徽因的"建筑"之见,试论当年无法进入建筑系的她如何由艺术建筑和文艺复兴的不同立场帮助我们认识建筑是什么;并从这道知识光线映照林的"建筑"之路,回国后她在工艺美术方面的专业实践,其实更能体现出一位人文主义者将建筑处理为集美术之大成的超然境界.即使这个学位有助于后人将林视为一位禁得起制度性考验的建筑师,然而她身兼艺术建筑师、文艺复兴人、工艺美术家的身份,其实才为中国的文人建筑师原型燃点一盏明灯.

    林徽因艺术建筑文艺复兴工艺美术《设计元素》营建系

    林徽因《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及其住宅设计理论内涵初探

    董哲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7卷第2期内发表的《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是《汇刊》中少见的关注现代住宅设计的论文,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由于当时艰辛的写作条件,《参考》仅是一篇未完成稿,其内容在发表后近80年中尚未获得专门分析.本文将《参考》作为林徽因长期研究住宅建筑的阶段性成果,梳理其写作内容并尝试补足原文未及介绍的两个案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参考》记录了林徽因对住宅设计中社会调查、经济运营、功能策划、结构建造、能源利用等各个程序的关注,反映了她在住宅研究中科学化的方法论,蕴含着她对于住宅设计的体系性思考.

    林徽因《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住宅设计理论预制装配式住宅被动式太阳能住宅

    在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之间——《劳特利奇中国建筑研究读本:历史建筑与空间的社会生产》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方法谈

    陈薇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对《劳特利奇中国建筑研究读本:历史建筑与空间的社会生产》一书中发表的12篇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论文的方法展开的评述,原文为英文出版,此文做了一定的调整,并以中文发表.作者概述的该书中古代建筑研究方法有:"葫芦串式""结构拼图式""切片式""阐释式""设计方法推理式""源头追问式""过程式",基本能够代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间达成的路径.由于原论文作者来自不同国家,因此这种评述有利于了解国际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加强对建筑史学发展的展望.

    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方法研究架构系统

    33.香港M+博物馆:不仅仅是博物馆

    张路峰
    148-149页

    34.TAG·西海美术馆:面朝大海的艺术长廊

    张路峰
    150-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