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家宝

月刊

1673-1395

xb_skb@yangtzeu.edu.cn

0716-8060802

434023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话数据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研究——以1930~2023年"三皇五帝"文献数据为对象

    王京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皇五帝"既是中国各民族神话体系中的文化祖先型人物,也是中华文明探源中古史系统的重要人物。运用知识图谱和计量分析手段对相关文献数据展开全面考察,可以看出,本领域在研究历时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史学和考古学为核心的研究特点。在研究重点方面,学界更关注对"三皇五帝"的溯源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通互证以及帝系研究中对中华文明特性的凸显。

    三皇五帝神话中华文明数据分析知识图谱

    神话与文化多维关系研究成果数据分析——以中国知网920篇核心期刊论文为例

    其乐格乐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的 920 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呈波动上升走势,研究主题丰富且具有稳定性。从文献的合作情况来看,不论是作者间合作还是机构间合作,都是以独立研究为主,合作研究占比较小,尚未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关系。目前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在中国创世神话研究、从文化角度解读神话、从神话中找寻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近年来,从中国神话中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从神话中寻找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神话在当今文化"双创"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当下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中国神话整体性的研究较多,但对各民族神话的关注较少;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而学科间合作研究较少等。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关注神话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前沿领域以及多学科多视角、交叉学科研究视角下的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

    神话传统文化数据分析

    宗法阐释:中国神话文化阐释之维

    袁咏心李依凡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宗法阐释为文化阐释之维,是中国神话有别于西方神话的独特之处。这一文化阐释之维的确立,在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与原始思维的同一,以及初始载录神话时人们文化理念与原始文化理念的紧密关联,即宗法在中国神话时代与文明时代的连结中所起到的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这一文化阐释方式的传承延展,中国神话的宗法阐释凝练出敬德保民、宗族祖先崇拜、重建秩序三大典型范式,而其目标则指向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亲亲尊尊的伦理诉求、以延祖祀的现实目的。在文明与自然的缠绕复合中,宗法形态演进与中国神话传承的终始同行,为宗法神话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宗法神话学中国神话宗法阐释文化阐释

    杨利慧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

    何春晖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娲神话作为现代中国神话学的核心对象,不仅因为其位于中国神话谱系的核心层,也因为它的精神发掘正好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历史高度契合。如果从女娲神话研究的第一代学者茅盾、顾颉刚等人算起,杨利慧应属第四代学者。杨利慧的女娲神话研究,研究资料宏富,理论视角创新,学术思想敏锐,确立了女娲的中华民族始母神地位。从文献与田野中探讨女娲的神格、流变和功能开始,到表演、旅游与电子媒介中朝向当下阐述女娲的新实践和新视角,杨利慧及其团队持续30 年的整体研究对于女娲神话信仰和中国神话的研究史而言,具有神话学术史范式价值,反映出当代中国神话学和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转换与嬗变,为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现代建构提供了代表性案例。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加快了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

    杨利慧女娲神话信仰研究中华民族始母神朝向当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推动创新性发展——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望

    黄永林汪瑶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 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加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名录、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传播推广、传承体验设施、数字化保护和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水平。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融合、引入多元的现代传播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传播,各地区域性、专题性活动持续开展,让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发布非遗数字化保护系列行业标准,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以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20 周年为契机,从不同角度总结、阐发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有力推动了中国非遗话语体系构建。落实非遗教育国策,大力加强非遗人才培养,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积极开展非遗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加强非遗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非遗国际交流,展示中国非遗文化魅力,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2023年工作盘点

    顺应与制衡:武陵山区民族村落建筑文化中的自然策略——基于来凤县兴安村的田野调查

    全翔龚志祥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应与制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定向性自然策略。两种策略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并通过精神层面的内驱力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应是人类历史演进之初用于感知自然环境所做出的负向性适应态度,具有适应性、被动性;而制衡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用于改造自然环境所做出的正向性反馈态度,具有创造性、主动性。武陵山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其先民自古以来传承着这种双向性的自然生态观念,并将其运用在民族村落的建筑文化之中,通过村落的宏观选址、微观营造以及场所仪式等方式呈现出来。地方性生态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用一种更加均衡的态度处理生态问题,这对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陵山区建筑营造自然策略

    近20年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回归到"人"的探索

    周春雨孙正国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 20 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非遗保护语境中进行的学术研究,并不能有效激发传承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今后的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可以进入传承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传承人对传统医药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促进传承人对传统医药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的把握,以推动传承人现代化与非遗创造性转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传承人保护口述志研究述评

    数字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汪发元万子新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2011~2022 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模型,检验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数字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从区域上看,数字产业化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的共同富裕水平;在下游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维度上来看,数字产业化在共享性和持续性上对共同富裕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持续性上对共同富裕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数字产业化推动共同富裕中,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因此,应当不断推动数字产业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提升;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持续提升;推动长江流域高水平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整体提升。

    数字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共同富裕中介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

    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研究

    范兴宇吴静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利用大数据建设现代化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取长三角地区 2012~2021 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测算出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选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耦合关系与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十年间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且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要始终高于农村数字化系统;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均值最高可达 0。627,耦合协调关系也逐年上升;安徽省与上海市十年间农村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相对落后,而浙江省与江苏省两系统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前列位置。

    农村数字化乡村振兴熵值法耦合协调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吴杰李紫仪裴潇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制度之一,对激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经济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 2006~2021 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环境规制强度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有显著的调节效应;(3)融资约束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4)异质性检验显示,对于大规模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文章为理解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政策启示。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企业绿色创新环境规制强度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