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家宝

月刊

1673-1395

xb_skb@yangtzeu.edu.cn

0716-8060802

434023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虎形雷神考

    宋亦箫王兴龙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秦汉时期的一些虎形造像,有与龙、凤(鸟)、猴、熊等动物和人形合为一体或组合在一起的形象,而龙、凤(鸟)、猴、熊这些动物是远古先民崇拜的最高神雷神的化身,且古人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雷神化身合为一体或组合在一起来象征雷神,由此证明老虎也是雷神的化身之一。古代文献中也能搜寻到雷神有虎形变形的蛛丝马迹。而老虎能够被古人选作雷神之化身,与它吼声如雷、奔跑腾挪时的姿态如行云流水和速度堪比闪电,以及其百兽之王的身份、额头上酷似"王"字的花纹一如雷神武器雷公斧等有关。

    虎形造像雷神伏羲太皞帝喾

    神话的公共阐释——基于蚩尤神话知识生产及文化实践的分析

    夏楠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既是国家、民族公共知识的来源,也是当代社会进行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其以生动的叙事形式在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中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蚩尤神话是跨区域的多民族共生性叙事资源,在以学术讨论为主的公共领域中,呈现出由历史考证、神话解读向文化建构、传统再造的延伸趋势,而地方社群在公共政策的影响下,则对蚩尤神话进行了超越地方与族群视野的转化实践,成为个体阐释走向公共阐释并践行多元主体对话的典型,展现了中国神话作为公共知识的生成机制和阐释生态。蚩尤神话也通过文化传统与民众心性之间的博弈,藉由神话在影视媒介的表达,彰显出神话公共阐释的导向性路径及边界化束缚。神话的公共阐释能够为推动神话话语资源进入理性生活世界提供思考,并进一步拓宽神话参与民众整体生活世界建构的范畴。

    神话公共阐释知识生产文化实践

    民间故事面向思想史的可能性——中国仙妻救夫型故事流变的性别观念因素

    孙正国祝赫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学意义上的民间故事,突破了神话、传说、普通民间故事的体裁区分,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民众在大时段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传承的民间故事,真挚、深沉,表现了人们朴实的历史记忆与复杂的观念变革。仙妻救夫型故事作为传承时空广远、文本储量丰富的经典故事类型,其主干情节为仙女与凡男婚恋、凡男遭遇难题、仙女帮助凡男解决难题。三个核心母题建构而成的故事异文形成了一条历史流变线索,折射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普通民众的性别观念变化,呈现出"父系文化认同—现代妇女解放思想—多元开放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演化趋势。研究仙妻救夫型故事流变所隐含的性别观念动因,对探索民间故事中所映射的不同时代群体性别认知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民间故事面向思想史提供了新的可能。

    民间故事中国仙妻救夫型故事性别观念思想史

    端午节庆习俗的"原魅""祛魅"与"复魅"

    徐可徐冉张晗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端午民俗起源于巫术,其仪式具有超自然的神圣性和"原始之魅"。唐宋以后,端午节庆习俗的巫术性和宗教性持续淡化,呈现出世俗化的"祛魅"进程。现代社会中,端午节庆的生活性、实用性、娱乐性、功能性因素日益增强。随着端午习俗非遗文化融入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项目,传统文化的神圣感和仪式感逐渐式微,文化"复魅"的社会诉求日益强化。中国具有悠久的礼治传统,"礼失求诸野"成为一种"复魅"的类型。人们往往忽视端午节庆所蕴含的抗争精神与生命意志的文化基因,中国人"不求神求诸己"的文化魅力与当代价值由此生成。

    端午节"祛魅"与"复魅"神圣性非遗文化

    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白玉帅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桃林坪花脸社火是流传于冀中地区的民间节庆民俗表演活动。"香头会"是桃林坪花脸社火的传承组织。桃林坪花脸社火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桃林坪花脸社火"二十四回"剧目取材于明清章回小说、稗史小说和民间口头故事。桃林坪花脸社火具有祭祀与祈吉、狂欢与道德宣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等功能。

    桃林坪花脸社火文化传承"二十四回"剧目艺术特征功能主义

    20世纪20年代"国语"诗论建构及其缺失

    邬非非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语"概念在新诗领域的引入为白话诗诗学理论构建提供了言说角度和思维方式。胡适作为中国现代白话诗的较早实验者,以"国语"为基点建立起中国新诗诗学理论初始模型,并引领了一众诗论者从"白话""自由""平民""写实"等角度思考诗论建设。初期"国语"诗论的模式化构建引起了一些批评和不满。一些诗人及评论家意识到以"国语"构建新诗理论的局限和缺失,这为日后重新阐释"国语",引导新诗理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国语"新诗理论体系建构缺失

    传统诗学内化与诗歌史想象——史美钧的新诗批评理论

    仲雷田源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美钧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坛比较活跃的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与文艺评论,但在后来的文学研究里,一直处在寂寂无名的状态,被今天的读者所遗忘。通过挖掘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发现,史美钧发表过一系列新诗评论文章,既有对重要诗人的长篇专论,也有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概述,具有一定的述史倾向。史美钧的新诗理论与批评实践延续了传统诗学的言志缘情与诗教思想,并依据时代精神进行全新的现代阐释,彰显诗歌思想的纯粹性、新诗知识的教育性与诗形结构的统一性,丰富了现代诗学的审美内涵。重新发现史美钧新诗批评的理论价值,可以扩大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理论的知识谱系。

    史美钧传统诗学新诗批评知识教育诗歌史

    论中唐僧诗艺术风格之变迁

    关莉红冯莞枢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佛教盛于唐代,僧诗亦繁盛于唐。至中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文宗大和末年)诗僧创作热情勃发,创作质量亦臻上乘,僧诗数量大增,据不完全统计,约有 1154 首,参与创作的诗僧近 70 余人。其中不乏艺术修养超卓的诗僧,如皎然、寒山、拾得等。中唐僧诗的创作题材广阔,诗中谈佛理,纪山水,话人事,抒情感,颇多名篇。其艺术风格也颇为丰富多元。

    中唐僧诗艺术风格

    布林克小说的传统复魅

    张甜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一直以来为学者所关注。以布林克为代表的非洲作家在这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布林克小说为研究文本,结合作家回忆录,通过文本细读、文史互证和故事诗学的方法,挖掘小说中如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和民间故事讲述等口头传统的书写路径,可以揭示作家建构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质,突显作家个体生命的张扬,也能呈现作家担当非洲口头传统传承的当代使命。非洲作家回归传统的书写,有助于打破西方对非洲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建构非洲边缘群体的主体性。他们对传统资源的借用和回溯,超越了目的论范畴,彰显了本土化意义。

    布林克小说非洲魔幻现实复魅传统

    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晨露张凡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2011~2022 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检验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抑制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碳排放量,在长江下游地区效果更加明显;在新质生产力抑制碳排放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当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全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全面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努力提升全域全要素协同水平,全面构建绿色产业链群。

    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碳排放固定效应模型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