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林喦

双月刊

1672-8254

woshi909@163.com

0416-3404053

121013

辽宁省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路19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院刊登教学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外界了解我院教学科研活动水平的窗口。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展示我国教学科研成果为内容,以突出师范教学为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新人,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理论研究,使其成为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并重的理论阵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民本思想的当代转化

    刘曙光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体大思深、内涵丰富,需要从理论形态、实践观念形态、制度形态、故事形态等方面加以梳理,挖掘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从近代开始,传统民本思想就在人们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中,与马克思主义、西方文明交互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准备材料、提供营养.传统民本思想的当代转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需要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传统民本思想在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评价标准形态、文明与文化形态上皆有具体转化和体现.

    传统民本思想当代转化当代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逻辑理路与策略选择

    邵芳强史诗宇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出的关于港澳台工作的重大部署,是维护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明了基本方向."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要全面贯彻和推动"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以一个中国为根本,准确把握"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从历史逻辑来看,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起点和源头;从现实逻辑来看,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格局,尤其是中国大陆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坚实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践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现实支撑.在新时代条件下,加快完善"一国两制",要系统总结并积极借鉴港澳的实践经验,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强化法律运用,早日探索出和平、民主、共赢的方案,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国两制"国家统一逻辑理路策略选择

    民为邦本:传统中国地方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

    汪盛玉季婕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为邦本"思想贯穿传统中国地方社会治理的始终.传统中国社会地方治理当中的"民为邦本"思想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但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其中的合理成分尤其内蕴的社会主义因素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民为邦本"思想表现出重视农耕,保障民本、安邦定国,意在民心、爱国爱民,以德服人等对于传统社会治理起到引领作用的价值逻辑;在传统社会治理中经历了螺旋式上升发展历程的历史逻辑;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反抗专制统治、规范君主权力、促进社会治理和政治统治稳定的实践逻辑;给予当今社会治理提供以经济发展为民生服务、以法治规避人治缺陷、以德治服务社会治理经验启示的发展逻辑.

    民为邦本传统中国地方社会治理基本逻辑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刘志丹李依纯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性之中国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具体化.由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基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彰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现代性文明成果是中国走向现代性的文明起点,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则是将中国从西方现代性中剥离出来的思想转折点,二者共同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历史方位.从理论逻辑来看,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以"辩证理性"克服"理性主义"陷阱,以"资本二重性"反思"资本逻辑".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融合为发展手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未来人类文明走向提供了新的选择.

    马克思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批判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社会动员方式探析——以《东北日报》新闻报道为中心的考察

    汪海燕杨昊霖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大区报纸,《东北日报》一经问世便肩负着动员东北群众的重要历史使命.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内容挖掘系统分析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的新闻报道内容,全方位勾勒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社会动员历史图景,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动员有经济动员、政治动员、军事动员三种方式,党的领导、利益满足、全民广泛参与、明确目标导向四个方面构成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社会动员鲜明特征.

    解放战争东北解放区社会动员东北日报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育的逻辑与路径——以"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方法

    陶密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法学教育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总体要求与根本方法,可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和实施路径.首先,明确具体目标.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构建科学化法学教育体系和推进协同育人课程改革为目标.其次,理清逻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融入法学教育理念以奠定基础,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育内容以提升认知,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观点融入能力训练实现学以致用.最后,明确路径.遵循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认知转变过程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教育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清初穆森家族佐领调整探析——兼论康雍时期对宗室王公佐领及财产的控制

    刘楠穆崟臣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穆森家族是清代重要的满洲军功世家,在康雍两朝时与皇族保持着紧密联系.康熙帝将穆森家族佐领拨入镶白旗,实现了控制更多佐领的目的.康熙、雍正二帝不断削弱宗室王公领有的佐领,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穆森家族乌苏氏佐领

    数字实体融合在激发新质生产力中的管理路径与挑战

    陆岷峰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明确了数字实体融合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认为,数字实体融合虽然对企业经济增长很有益处,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管理更新等问题的挑战.因此,提出加强技术创新、优化政策环境、推动跨界合作等策略,以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为理解数字实体融合的价值及其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提供新视角.

    数字实体融合新质生产力生产效率创新促进

    双元工作压力情境下如何促进员工产生创新行为——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史青王亦博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组态视角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以 152 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和fsQCA方法对企业中促进员工产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探究不同压力情境下变革型领导、知识共享和心理授权在员工创新行为产生过程中的差异机制.结果表明,当员工感知的压力为挑战性压力且非阻碍性压力时,企业管理者应采用变革型领导的方式,并且鼓励员工之间知识共享;当员工既感知到挑战性压力又感知到阻碍性压力时,企业管理者应采用变革型领导的方式,并且提高员工的心理授权.

    员工创新行为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定性比较分析变革型领导

    "十七年"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对文学新人的培养

    施学云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年"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开启社会主义文学新人培养工程,培养新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办学模式方面,侧重"小而精"的培训,招生计划、教学安排、师资队伍配备等体现了培养工农文学新人的诸多努力与创新.办学理念方面,既自由活泼,鼓励讨论争鸣;又严肃紧张,突出政治规训.办学质量评价方面,尽管人们常常诟病中央文学研究所培养的大作家和创作的名作品少,但综合考量其办学目标定位、生源质量与培养成效,大体实现了办学初衷,且对20 世纪50-70 年代乃至新时期初始作家队伍建设和文学生态建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七年"中央文学研究所文学新人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