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佛教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

    党怡天王非
    197-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文化遗产研究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宗教建筑艺术意义重大.基于知网与WOS数据库筛选的346篇论文样本,计量分析发文量、发文国家、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及研究阶段,厘清佛教文化遗产研究脉络.结果表明,发文量逐年增加,国外较国内合作研究更为紧密,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研究分为起步探索(1993-2009)、多元发展(2010-2016)和开拓创新(2017-2023)三个阶段,研究热点经历了"保护与利用""旅游开发""佛教造像"的转变;提出佛教文化遗产领域应加强国际化研究、科研合作、多学科交叉等建议.

    佛教文化遗产CiteSpace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丁瑞劳燕青
    200-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在传统村落的建造过程中,传统工艺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传统建筑工匠则是传统村落得以保存至今的关键.然而,现在传统村落正逐渐面临传统建筑工艺传承人日渐稀少,传统建筑工艺日渐消逝的境地.文章运用案例说明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并分析当前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现状以及传统建筑工艺延续与发展方面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传统建筑工匠传统村落保护文化传承建筑工艺

    儒家祠庙建筑形制设计初探(二)——以宿州闵子祠改扩建建筑单体为例

    邵征
    203-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颜庙、曾庙、仲庙的建筑单体为例,分析了儒家祠庙建筑中的祭祀、教化、亭式、坊式、门式和其他功能建筑的形制,由此类比,确定宿州闵子祠改扩建建筑单体中,同类型建筑的建筑形制.

    儒家祠庙建筑形制改扩建建筑单体

    浅析考古遗址阐释与展示工程中展示对象的选择与组织——以老司城遗址为例

    李金蔓刘剑
    20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司城遗址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文章结合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的阐释与展示工程实践,针对前期工作中如何合理选择和组织对象的问题,总结考古先行的动态分区策略、点线面结合的格局展示策略、基于综合评估的分级分类策略、多元视角的展示引导策略,希望为同类型项目提供规划思路.

    考古遗址老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

    龙门古镇卵石墙民居墙体构造与营造技艺研究

    邰惠鑫周韩柯
    21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门古镇是钱塘江流域内著名的传统村落,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针对古镇中极具地域建筑特点的卵石墙民居,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测绘工作,根据卵石墙体砌筑方式的不同及与其他建筑材料组合方式的差异,对卵石墙体在民居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类研究.文章旨在挖掘龙门古镇卵石墙民居的建筑营造技艺,分析卵石墙民居的地域建筑特色和价值所在,以期为地方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卵石墙民居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龙门古镇卵石墙民居墙体构造营造技艺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起源——建筑技术与设计规范

    王俊杰
    21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实践成了一个新的关注焦点,从建筑史领域来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建筑行业.文章通过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例,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苏联建筑技术文献的引进以及建筑设计各专业主要规范的编制情况,指出中国从苏联引进的建筑技术、设计规范以及行业制度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直接来源,其相关历史应该得到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建筑文化设计标准建筑期刊施工图

    明长城昌镇军事聚落与明十三陵联动性研究

    周佳音辛璟宜张玉坤谭立峰...
    215-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昌镇是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与明代皇陵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镇域.两者辖区交叉地带的军事聚落经历了永乐初创期、景泰-弘治筑城期、嘉靖前段筑口期、嘉靖后段-明末完善期,共四个阶段的联动建设.在守陵与守边的关系上,实现了相互分割、合二为一、边陵京相互拱卫,共三个阶段的联动管理.最终形成两者唇齿相依的联动部署,以及特有的"十口"联动景观.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明长城昌镇与明十三陵的联动关系,也为北京昌平区这两大文化遗产的联动、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明长城明十三陵昌镇军事聚落

    以《洛阳伽蓝记》看北魏佛寺的在地化

    袁薪雅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以来,历经数个朝代,于北魏时期发展至一个小高潮,佛寺作为佛教法事活动和弘扬佛法的主要地点,其时在洛阳城中达到了1376座之多.《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以北魏洛阳为背景,于书中记载了城中的寺庙规制、政治事务、奇闻轶事等多方面内容,是研究北魏佛寺发展不可多得的史料.然而学界对北魏洛阳佛寺的研究大多在永宁寺等史料翔实的国家大寺上,缺乏体系的整理.笔者以《洛阳伽蓝记》为蓝本,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所得,以期更系统地探究北魏洛阳佛寺形制的在地化.

    洛阳伽蓝记北魏佛寺在地化

    古今对照,城市遗产消亡后结构骨架的历史价值——以明清时期的长沙古城格局为例

    罗薇莎
    22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沙作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来积淀下的城市遗产在文夕大火中毁于一炬.文章将明清时期城市格局与当下历史遗存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不仅城垣系统、街巷格局、功能布局独具地域特色,而且街巷骨架与基本格局并未因大火消亡,而是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难以保全,由此引发出对城市历史格局影响因素及保护的思考.

    长沙城自然地理礼制思想城市格局历史街巷

    礼制文化影响下的泉州府文庙建筑特征研究

    陈维肖王娟
    225-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泉州府文庙作为中国东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植根于闽南土壤,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文章基于儒学思想的视角,结合礼制文化中的等级制度、仪式礼节和伦理象征等核心观念,对泉州府文庙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和装饰纹样进行分析,探索礼文化如何影响泉州府文庙的建筑营造.

    礼制文化文庙建筑泉州礼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