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行为认知的京郊传统村落环境体验评价研究——以北京市爨底下村为例

    曾忠忠王冲冲张波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通过旅游来实现乡村功能重构.然而对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成效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导致村落盲目开发,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文章通过"大众点评"获取2010-2020年共计2347条评论数据,通过对游客的村落感知、行为、情感进行分类,利用语义网络分析构建游客"情感-行为-认知"之间的关联,结合规划文本、村落现状对村落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改进了利用网络文本进行评估分析的方法.通过情感关联分析,表明爨底下村在建筑景观、峡谷生态景观、符号文化景观、美食地方特产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古树植被生态景观、村落布局标识格局等方面亟须加强.文章为利用情感分析村落环境及建成成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传统村落建成环境体验成效情感与行为认知

    数字化编码乡村文化遗产场域变局——以禹州神垕古镇为例

    陈健宋庆璐张鑫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关注并思考乡村社会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特征、表现与动力,以历史文化名镇神垕作为"活化"样本,构建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与数字创新"双驱动模式的新的思考方式.以神垕制瓷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为切入点,剖析通过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重塑传统文化遗产新景观的实践效果,就如何促进神垕古镇的古建筑文化遗产、钧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提出问题突破与优化路径的策略分析.通过在多重范畴下的数字化实践过程及内在逻辑的探究可见,文化因素将乡村内的不同群体联系在一个共同项目中,从一个孤立的节点衍生连接成巨型信息网络,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联结成为可能.加之数字化技术保护和活化乡村文化,拓展了文化遗产传播和转化的空间,使文化记忆得以延续与拓新,并保持独特的艺术魅力.

    乡建数字化文化遗产编码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桐峪镇前山村为例

    周吉平李振坤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对空间规划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日益提高,村庄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匮乏.如何扎实有序地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是目前各村庄规划面临的难题.文章立足于实际项目,选取前山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往前山村村庄进行现场调研,并运用GIS平台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前山村现存的发展问题,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到前山村可持续发展策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实用性村庄规划发展策略

    紧凑视角下的乡村空间研究综述

    徐怡张云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紧凑发展是应对乡村地区土地低效利用的关键.文章首先概述紧凑城市理论及其在乡村的拓展,而后明确乡村"紧凑"的空间内涵与发展策略,并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的紧凑特征与历史成因,以期为有别于城市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乡村紧凑内涵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研学游基地规划与发展研究——以衢州龙游溪口镇为例

    邓虹温天蓉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对乡村文化传承的脉络进行分析,以衢州龙游溪口镇为实际案例,归纳出乡村文化发展的痛点.在此基础上,引入"乡村研学"课题,通过介绍乡村研学发展现状、乡土文化资源等,点明乡村研学重塑乡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乡村研学基地的发展和规划做初步策划.最后,提出以乡村研学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多元体验的线路项目、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景来引导乡村振兴,以期将乡村文化与现代功能相结合,重拾乡土特色,为我国乡村研学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研学研学基地规划乡村研学

    山地乡村小型重钢装配式民居设计探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李美琪史靖塬陈佳旭李悦鹏...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家及重庆市有关部门均在积极推动乡村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文、农、旅三位一体的赋能模式进一步激发出乡村地区的无限活力与潜力.兼具居住性与经营性的小型重钢装配式民居能够解决传统砖混农房存在的各种弊端,有效提升居住者体验感和田园风貌,能够在文农旅融合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重庆山地自然环境与民居营建特征的总结,提出小型重钢装配式民居的标准化、模块化、可变性、在地性与经济性等设计策略,并从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立面造型与空间设计、营造体系与技术设计等层面予以阐述.

    装配式民居文、农、旅融合小型重钢结构设计策略

    PHOENICS模拟下的海口传统村落风环境适应性空间布局研究——以秀英区冯塘古村为例

    甘雨晨莫文竞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台风影响,海口市传统村落气候适应性的布局很大程度上考虑了风环境因素.在如今对风环境研究尚未深入的背景下,海口市冯塘村是良好的研究实例.文章进行调研实测及应用PHOENICS软件模拟冯塘村风流动情况得到风速图,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聚落风环境状况,总结其气候适应性布局策略,对乡村规划更新有一定启示作用.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传统聚落PHOENICS风环境模拟

    历史古镇主体转换视角下的特色小镇空间生产

    张程淞韩腾飞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古镇的特色小镇开发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生产特征,这不单受到资本循环推动,也被主体转换过程所影响.文章从主体与空间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地方社会网络是历史古镇原真性的来源;而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导致了空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范式对立.被广泛称赞的乌镇模式加剧了这种对立,完全脱离了古镇保护性开发的初衷.文章以四川省崇州市元通镇为例,构建了"主体转换-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认为地方民众与土地资本主体身份的转换标志着空间商品化的开始,进而提出在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前提下,重构空间生产范式的可能性.

    主体转换空间生产城镇更新特色小镇

    大气防疫风环境模拟下探究传统街巷尺度对风环境的影响——以赣州市姚衙前街区为例

    李诗蕾廖梦琦蔡丽蓉汪李娜...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的"传统街区",存在建筑布局紧凑、人口密集等共性问题,在防疫的通风需求方面存在较大隐患.为改善传统历史街区的风环境质量,有效抑制病毒传播,本研究以赣州市姚衙前历史街区为例,基于CFD技术运用斯维尔Vent对赣州市姚衙门前历史街巷进行大气防疫风环境模拟,分析街巷的高度、宽度、长度与地面粗糙度四要素对风环境的影响程度.根据模拟结果得出其对风速影响的权重排序为:街巷高度>宽度>长度,且街巷尺度的宽度为2~4m,高度为3~6m,长度为40~80m,地面粗糙度在0.5~0.75区间中,街巷内风速的影响最大.希望在后期传统历史街巷防疫风环境的改造时,采用某些措施能优化街巷通风能力以达到抑制病毒传播的要求.

    大气防疫风环境传统街巷尺度传统街巷地面粗糙度街巷改造

    创新集聚区的城乡融合空间模式探索——以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为例

    肖彤娄云赵若焱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是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如何对管理治理、产业经济、文化文明、空间环境和人口等全要素的关系进行重构将是融合的关键.文章以佛山三龙湾为研究对象,对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下的空间模式提出创新经验并进行总结:在城乡混杂地区的资源本底基础上,如何发挥城乡生态和文化的资源优势;如何合理配置基础服务和公共资源,并结合年轻创新、创业人群的需求,提供特色配套服务,通过规划实现未来高端创新产业的集聚效应;并从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探索未来城乡互动的可行性.创造城乡二元模式以外的"第三类人居环境",成为承担岭南文化现代化的创新空间载体,为其他片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探索.

    城乡融合空间模式乡村振兴创新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