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创新效率视角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应仕昊窦钢刘程军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构建了区域创新效率、城镇化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OLS方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新效率的间接作用,并通过构建以区域创新效率为阈值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整体上城镇化仍然会增加碳排放,同时也会抑制区域创新效率,导致城镇化过程中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分地区考察发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与区域创新效率的间接效应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城镇化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量;中部地区城镇化对碳排放的促减作用并不显著;而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则会增加碳排放.门槛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城镇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存在基于区域创新效率的双重门槛效应,只有区域创新效率达到一定门槛值时,城镇化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碳排放.

    区域创新效率城镇化碳排放门槛模型

    基于CiteSpace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

    张祎蒋顺康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18-2023年CSSCI期刊中关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近年来,该领域内的作者之间形成了一定合作,但周围仍分布相对独立节点,需要加强与核心团队的联系;(2)研究机构形成了部分聚类,初步形成具有联系的学术合作网络;(3)目前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城乡关系、乡村治理、共同富裕等;(4)城镇化、乡村生活等方面成为新近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人地共生视角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模式探讨

    耿艺玮杨章贤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人地共生的发展理念能够妥善地处理好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降低二者之间的矛盾,探索出村庄建设与自然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文章从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活动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空间、利益、活力、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了空间复合、利益渗透、多元运维、协同治理四项发展策略,构建生命、利益、安全、发展四个维度的共同体.

    人地共生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发展模式

    世界遗产SOC评估机制及在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引入

    寇怀云李泓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状况评估(State of Conservation,SOC)是世界遗产的评估管理环节,目的是持续掌握遗产所面临的各类威胁.文章解读世界遗产SOC评估机制及其发展、完善过程,分析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结合世界遗产的典型案例,阐释SOC评估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和实效.建议在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建立影响因素评估标准化指标体系以及有效的跟踪和退出机制,以维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遗产名录的可信度,使有限的保护资源得以集中利用.

    保护状况世界遗产影响评估影响因素退出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联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泛北部湾建筑学专业为例

    柴天珑黄维拥马黎进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临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根据地域性特点,结合特色联合教学,通过五项乡村振兴、五类教师团队、五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在高校间实现教育共享,将乡情乡愁融入设计,使学生心系乡村、情系设计,稳步提升学生设计能力及兴趣,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乡村振兴建筑学专业联合教学教学改革

    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谢空韩丹丹李雪萍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研究区域为冀南地区传统村落,通过ArcGIS 10.5软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自身优势探寻策略发展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冀南地区传统村落趋向于凝聚型分布,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地区,形成一个沙河市的主要聚集区,五个次级聚集区.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受到地形地貌、水系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影响,通过地区自身优势,找出发展方向,助力乡村振兴.

    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以国土空间品质提升为目标的广西村庄规划响应路径探讨——以覃塘区姚山村为例

    农程京覃媛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空间规划正经历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乡村振兴工作也从脱贫攻坚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关键议题.国土空间品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表征,也是村庄规划和三生空间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文章紧密结合覃塘区姚山村村庄规划的实际工作,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编制来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强调了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思维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在规划理念、方法、功能布局、产业发展以及规划传导等关键领域所采取的响应路径,旨在推动村庄国土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国土空间品质

    文化解析视角下歙县传统村落空间基因的保护路径探究——以渔梁古村为例

    杜献宁肖然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有助于把握传统村落空间形成的内涵,为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文章以歙县渔梁古村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发现渔梁古村的空间形态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思想,使得村落形成特有的空间基因,并从面状、线状、点状空间基因中体现出"藏风聚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文化思想,提出空间创新、文化增值、生态保护的空间基因传承路径.

    传统观念空间基因传统村落渔梁古村

    文化遗产保护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研究——以河南省安沟村为例

    熊湘雯盘前华姜秀娟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根脉所在,应在维系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持续推进村落人居环境的提升.文章以河南省安沟村为例,通过景观基因提取法提取了安沟村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在保持村落内文化遗产完整的情况下,对村落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措施.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人居环境景观基因

    村落结构的延续与营造体系类型应变的继承——以闽东北象地村村口新村规划为例的新民居设计教学方法初探

    孙浩陈秋杏罗辉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乡村大量新建的砖混民居对传统聚落形态带来严重破坏.在应用新材料、新建造体系建设新民居之时,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聚落形态,是当下的建筑学难题,亦是乡村复兴设计教学的难题.文章提出以"村落空间结构的延续"和"土木营造体系类型应变的继承"为新民居设计教学方法,以闽东北象地村村口地块为例,基于地理、历史空间结构的延续进行新村公共空间规划和新民居建设用地的划分,并基于新民居单体建筑的类型设计和营造体系类型应变机制的继承,研究新民居类型的演变可能性并进行具体应用,形成符合传统聚落形态特征的新村.希望能为面向传统聚落形态保护发展的新民居建设相关的研究、实践和教学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设计教学新民居聚落形态村落结构土木营造体系类型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