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沈阳"奉天皇姑屯医院"历史建筑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

    刘抚英范译恒强唯陈颖...
    193-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阳"奉天皇姑屯医院"是京奉铁路沿线现存铁路建筑遗产的典型案例,是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历史和城乡空间演变的重要见证之一.研究对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沿革进行了梳理总结;从建筑功能分区、建筑风格与立面特征、建筑结构与材料等视角对历史建筑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从整体保护、功能更新、重构与修缮等方面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对策进行了分析;最后,解读了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京奉铁路奉天皇姑屯医院建筑特征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以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罗倩
    19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重要文化,在开发历史街区的同时融入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娱乐化,使其成为独具一格的历史街区,这是相互成就的结合.海宁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就融入了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戏,将灯彩融入整个街区的景观布置中,将皮影戏融入街区的休闲娱乐中,建设出了具有海宁独特韵味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

    阿坝州壤塘县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征研究

    何昕朱小丽李静雅李沄璋...
    19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壤塘县杜柯河流域和则曲河流域民居建筑实地测绘,分别选取两流域代表性民居对壤塘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征进行探究.从壤塘民居形体构成、平面功能以及结构构造三个维度展开梳理和总结,从而揭示壤塘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

    壤塘民居藏族民居空间特征

    "簇群"建筑空间形态的思想缘起及影响机制的初探

    钱靖萱高红星
    20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簇群"建筑空间形态的演变及其思想缘起."簇群"概念源于自然界生物群落组织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相较于传统孤立建筑,簇群式建筑强调建筑与环境融合,由多个紧密联系的单元组成.这种演变也为城市赋予了独特的形象和空间特征.

    簇群式建筑形态空间演变

    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南关岭站住宅建筑街区历史记忆再现策略研究

    莫畏冯思远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关岭站住宅建筑街区是中东铁路线性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为大连市的更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文章运用数字化遗产保护与AI设计的方法,对南关岭站住宅建筑街区进行精准定位与分析,从规划、保护、设计、品牌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再现历史记忆,探索出适合南关岭站住宅街区的活化利用之路.

    南关岭站历史街区数字信息记忆再现

    革命历史建筑群三维实景建模展示与应用——以赣县白鹭古村为例

    刘怡婷梁屹黎慧珍刘敏...
    208-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历史建筑群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的革命遗产数字化保护更具成效.文章以赣县白鹭古村革命历史建筑群为研究对象,探索实验了白鹭古村革命历史建筑群建模的基本流程,并就白鹭古村革命历史建筑群的三维实景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技术可以为白鹭古村革命历史建筑群的修缮和数字化保护提供高精逼真的实景三维模型及数字正射影像等数据底座,并且对于有关革命历史建筑群的历史教育和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素材支撑,相关研究对于其他区域的革命历史建筑群的数字化保护与资源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革命历史建筑群白鹭古村建筑保护

    基于分形理论的赤水河中下游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形态研究

    刘雨朦魏柯
    21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古镇日趋衰落,如何保护和延续其独特的街巷空间形态已引起广泛关注.地界面作为构成传统古镇整体形态肌理的"骨架",记录了古镇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居民的生活记忆.然而,经过长期的局部更新,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的尺度失去了控制,致使街巷空间形态的识别率逐渐降低.鉴于传统古镇街巷空间的复杂性和地域性,文章基于分形理论的方法,结合数理统计学对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量化解析,研究所得的分析结果和量化指标可为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形态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判断依据.

    赤水河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形态

    传统建筑营造活动中石匠体系的研究——以晋中地区营造石匠为例

    王崇恩李斌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建筑的营造活动离不开匠人的辛勤劳作,历史上山西晋中地区的石匠较多,在现存的一千一百多通碑碣上有明确记载的石匠有近两千位.其中,以平遥、寿阳、左权的石匠人数居多,他们的活动较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师徒为主的传承体系.文章对晋中地区现存碑碣上记载的石匠信息进行分析,并找寻其发展及传承规律和活动特点,为研究传统建筑的历史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晋中地区石匠传承称谓

    辽东半岛地区石棚整体性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探究——以石棚山石棚为例

    徐子奇唐建许维超
    21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棚建筑是原始时期巨石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世界各处均有类似的建筑形式分布.辽东半岛是我国石棚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石棚是辽东半岛原始时期古人类文明的重要建筑遗产,当下,部分石棚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完整性受到威胁,石棚整体性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与利用.文章以石棚山石棚为典例,分析辽东半岛石棚整体性特征及保护利用现状,探析其保护策略.

    辽东半岛石棚建筑石棚山石棚保护利用策略

    巴蜀地区水口塔的形制特征与文化内涵初探

    曹罗誉赵春兰
    22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蜀地区传统聚落多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且水口处常见古塔矗立.尽管其形制、名称各有不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地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物.在广泛挖掘和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实地踏勘调研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口塔,分析概括了主要的形制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揭示出水口塔作为重要地域性景观建筑在当代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文化景观意义.

    巴蜀地区水口塔形制特征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