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3,封4页

    重大主题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课程

    张良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大主题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质在于发挥它们引领中小学课程育人导向的功能,诉求于课程道德性的充盈,实现化社会导向的道德规范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这一融入定位的观念基础在于从内在融通的视野定位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从两者的融合处探寻融入的载体以及从创生完整性的道德学习实践的角度澄清融入的方法原理.为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可采取提升重大主题教育内容间的育人合力、搭建重大主题与课程内容间的情境性联系、历经课程知识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以及在事实理解的基础上驱动价值认同等整合性、有机性、过程性与价值性融入策略.

    重大主题教育中小学课程知识与道德的融生

    人教期刊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11页

    在地化劳动课程:内涵、价值与路径

    唐丽芳魏国武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化劳动课程是指以国家劳动文件课程为纲,通过在地化重构劳动课程愿景、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和革新实施路径,将劳动课程同当地境脉相联结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和地方认同的课程形态,具有境脉性、过程性和统整性特征.在地化劳动课程具有多种价值:弥合劳动文件课程与学生经验落差,实现有意义学习;归正劳动教育中的普遍知识与地方知识失衡,延传地方文化;融通学校教育与地方境脉失联,促进学校持续发展;联通劳动素养与地方认同疏离,塑造健全人格.以"培育全面发展的有根人"为逻辑起点,构建高质量在地化劳动课程要做到五点:融入地方诉求,重构在地化劳动课程愿景;整合地方知识,设计在地化劳动课程内容;联动地方力量,规划在地化劳动课程实施;融入地方境脉,拓展在地化劳动实践体验;面向地方境脉,培育教师在地化课程领导力.

    在地化劳动课程在地化教育课程实施地方境脉

    共生理论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建构

    李臣之郑涵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建构,是增强港澳青少年回归祖国向心力、推动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共生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共生系统要以课程共生为重要抓手,稳固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共生单元,构建多维立体的国家认同教育课程体系,促使所有课程共同服务于"一个中国"价值目标;建立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共生模式,树立课程共生目标,保持国家认同教育主体构成张力,通过内容共创、多元活动、即时评估课程教学,贯彻落实国家认同课程共生目标;优化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共生环境,需要强化各级学科课程标准建设,推进大湾区课程治理交流与合作,协同多元文化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推动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文化共生.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建构共生理论课程共生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逻辑、困境与出路

    晋银峰李伊人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团活动课程化要遵循活动课程开展的理论逻辑、社团学科融合创新的发展逻辑和中小学生成长的心理逻辑.课程化实践过程中因违背三重逻辑出现的困境通常表现为社团活动课程主体行为偏差、社团创新性薄弱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困.实现中小学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出路主要有三个方面:重塑课程价值追求,优化社团管理机制;转变社团发展理念,更新技术整合应用;深化社团培养目标,回归学生世界.

    "双减"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活动课程化

    数字教材赋能知识教学变革的逻辑与路径

    单新涛王鉴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根基.数字时代的知识变革赋予知识教学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整合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具身性得以彰显,教学反馈的个性化和过程性更加突出.这些特征有助于化解当下知识教学存在的割裂化、离身化和低效化问题.教材是驱动教学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教材通过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引导教学方式变革和优化教学评价而赋能知识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发展及其素养提升.把握数字教材赋能知识教学变革的实现路径,应树立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形成与数字教材性能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慎思数字教材赋能教学变革的限度和尺度.

    数字教材知识教学教学变革

    教材治理现代化: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推进路径

    杨柳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材治理现代化是教材建设和管理寻求的根本目标.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生成图景和基本规律,可以发现:教材治理现代化大体经历了初步探索、创新突破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并且在阶段迁变中逐步形成了"统权—分权—统分结合"的教材治理转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材治理理念、"全流程监管"的教材治理制度、"一核多元共治"的教材治理体系、"上下双向互动"的教材治理形态等基本经验.展望未来,可以通过构建教材质量中心导向的治理观念体系、构筑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教材治理共同体、驱动善治目标取向的教材治理文化改革、完善教材治理法律法规与制度化清单等路向,扎实推进教材治理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教材治理国家事权

    评大概念教学之争

    张俊列刘欢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概念"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中颇具代表性的观念变化.然而,随着大概念教学在更大范围的实践推广,其诸多问题不断聚集起来,并由此引发了肯定与否定两种对立性观点的争议.考察对大概念教学的质疑或批判观点,主要集中于其前提假设是否成立、是否适应中国实践、是否适合所有学科.如何评判大概念教学之争,首先需要解决对大概念教学的认识确证问题,从中国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以及学生发展立场来确证大概念教学的价值性、适应性与本质性.大概念教学的落地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同时解决好认知问题与操作问题,厘清相关核心概念及其关系,做好学校课程教学顶层设计,立足现实精准把脉关键问题,提供典型案例支撑,方能推动大概念教学真实有效地进入课堂.

    大概念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知识传授与能力转化的合一:教学实践的方法论转向

    周序王卉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传统"学以致用"的思路主张在知识教学之后,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但这种思路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能力提升的效果也并不明显."儿童中心"论者主张将学生的经验改造为知识或者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从而使知识学习是通过实践运用的方式来完成的,知识教学与能力提升被统一起来,但这种教学思路拉低了知识的层次,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坚持知识的核心地位,并通过教师对知识的技术化处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即将运用知识"的场景,让学生获得边学边用、反复尝试、不断进步的机会.这样,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转化的合一.

    知识传授能力转化课堂教学方法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