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契合"

    赵炎峰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新时代背景下,"第二个结合"的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从立场、观点、方法等层面阐释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从阶级立场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结合,共同孕育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根本政治立场;从基本观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行"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转向"的基本观点具有内在贯通性,二者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从方法论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也存在高度的相通性。

    "第二个结合"内在契合立场观点方法

    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基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释义

    张玥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反映孔子孝道思想的一句话,但关于这句话的释义仍存在争议,主要集中于"三年"和"道"的释义。由于孔子十分重视三年之丧,而"无改于父之道"针对的是子女在父亲去世之后该如何做的问题,与三年之丧语境相似,所以"三年"指的是三年的服丧期,"道"应释为父亲在世时的为人处世准则。孔子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因为子女尽孝要始终怀有敬意。这种敬意源于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受制于三年之丧的礼制要求,更重要的是与孔子的政治构想相通,由孝亲推致忠君,从而构建一个秩序井然、等级分明的社会体系。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孝道

    义利与天命:明代中后期士人举业心态钩沉

    张昊阳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举制度在明代逐渐完善并发展至鼎盛阶段,因其制度本身尚存在不足之处,加之明代浓厚的功名风气影响,使得明代中后期的科举竞争压力愈发激烈。与此同时,明代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市井生活对于人们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惑与压力相互作用使得明代中后期的士人在举业过程中的心态变得尤为复杂。通过对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术学风、官学教育等方面的考察,大体可以钩沉出明代中后期士人的三种举业心态:即功利心态、天命心态、抵触心态,从而更为全面和立体地认识明代士人的举业心态。

    明代科举举业心态专经取士科举学风

    刘勰与元好问创作观的相似性析微——以《文心雕龙》和《论诗三十首》为考察中心

    杨秋萍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勰与元好问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文心雕龙》与《论诗三十首》亦震古烁今。生逢朝代更迭之际,二人皆有匡正文风之心,创作观亦存在相似之处。一则刘勰"修辞立其诚"观与元好问"以诚为本"观皆对创作者的道德、情感作出要求;二则刘勰重道和宗经,元好问明辨正体和伪体,二人皆推崇合乎中庸的"雅正"风尚;三则刘勰与元好问皆力主骨峻风清、刚劲健直的"风骨"之美。使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探讨跨文体、跨时代的文论观,对刘勰研究、元好问研究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皆有参考意义。

    刘勰元好问《文心雕龙》《论诗三十首》

    白居易《长恨歌》的地理空间书写

    赵艺斐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是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典范之作,诗歌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涉及多处地理空间。白居易高超的叙事艺术展现在他对诗歌文本中地理空间的排布和书写上,在唐宫建筑空间里蕴含着政治与爱情的双重隐喻,在往返蜀路空间里展现回环空间中的流动叙事,在虚构的仙境空间里书写因循中创新的爱情神话。白居易用他天才般的艺术感受力和高超的创作手法对现实的地理空间进行文学的重塑和再创造,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李杨的爱情传说结合,将真实的地理空间与创作的文本空间相叠,最终完成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

    白居易《长恨歌》地理空间

    论胡祗遹题画诗的隐逸情怀

    孔志燕辛昕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题画诗在元代逐渐成熟,在元初题画及隐逸之风盛行的情形下,以胡祗遹为代表的元初北方文人以画境寄托归隐心境,其山水类题画及题陶画诗托画寄意、诗画相融,以题画诗作为超脱现实的心灵寄托,表达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通过梳理这些诗歌,可以感悟元初题画诗托画寄意、诗画相资的艺术风貌,体会元初文人的慕陶情结,窥探胡祗遹务实济世思想之外的林泉之趣、隐逸之思及其题画诗重要的思想价值。

    胡祗遹题画诗诗画融合归隐情怀

    论沈从文和莫言小说的生命原力

    党利奎刘仁丽周建胜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和莫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代表性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并都以寻求新生活为旨归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此外,两位作家同时坚守民间写作立场,从"湘西"和"高密东北乡"两个文学场域出发,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讴歌与批判,并呼唤和推崇雄健刚强的生命原力,试图疗救萎缩的人格和衰颓的时代文化,表达出重构民族精神的文学理想。当下社会,也应召唤和汲取这种生命原力,对于激发个人和民族的青春活力,同时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沈从文莫言生命原力文学理想

    回归与拯救:论乔叶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李月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意识是串联乔叶小说的重要线索。乔叶以"返乡"为出发点,将故乡作为自己乡愁表达的空间场域,力图安放现代人无处可去的乡愁,并在故乡发现了农村女性的不幸命运。以女性经验的独特视角,小说从"我"的回归开始,突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乔叶通过有意地改写或遮蔽农村女性的一些生存境况,试图在某种程度上拯救这些女性,作品不自觉地呈现出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

    乔叶乡土小说返乡恋地情结女性

    《灿烂千阳》中的"反转"叙事及颠覆"套话"隐喻

    王慧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除了沿袭作者以情动人、以情节制胜的写作风格外,在叙事技巧上更加考究。小说突出采用"反转"叙事策略,塑造了在叙事进程中产生的反差鲜明的群体人物形象。这种多重"反转"技巧的使用可为读者创造阅读过程中的新鲜感并激发读者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深度思考。多人物的双面反差形象与作者身份的双重性实现了小说形式上的呼应与主题上的强化,继而使读者领悟作者在异域进行本土书写中所流露出的颠覆民族形象"套话"的创作意图。

    《灿烂千阳》反转叙事双面反差"套话"颠覆

    回归与迷失的困境:威廉·吉布森小说中的赛博朋克式追寻

    周奕萱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的追寻叙事源远流长。威廉·吉布森小说的追寻叙事有其独特性:不仅指向现实维度地理意义上的城市空间,也指向了虚拟维度的赛博空间。现实维度的追寻大体遵循了传统追寻叙事的面向,走向稳中向好的结局;追寻者在现实空间中的追寻失败,则被迫遁入矩阵空间。矩阵空间浩瀚无垠,使得无论是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的追寻都导向迷失的结局。其中,AI以追寻艺术和非理性作为桥梁,指引人类走向更庞大的矩阵世界,揭示人类与AI和谐共处甚至携手迈入更高层次的可能性。

    追寻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虚拟偶像爱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