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代籍田赋及其礼乐文化意蕴

    龚晨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籍田礼是帝王春耕前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目的是表达对农业的重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唐代籍田礼在多元化背景下取得了较好的传承发展,文人也由此创作出许多优美的籍田赋。研究唐代籍田赋中所包含的劝课农桑思想、敬天崇礼理念,挖掘其礼乐价值与文学价值,考查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代籍田礼籍田赋礼乐意蕴文化价值

    试析唐代民族治理中的羁縻府州制度

    许莎莎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至关重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唐代创造性地实施了羁縻府州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得益于唐代强盛的综合国力、"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羁縻府州制的实行,一方面深化了民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有利于唐王朝加强中央统一集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唐代民族治理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魏晋玄学下嗜酒的阮籍与刘伶

    陈浩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之际是中国古代政权与思想文化之大变局。在"食药饮酒"成风,儒学式微、玄学兴起的魏晋时期却孕育出像"竹林七贤"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名士团体。"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与刘伶面对同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都选择通过嗜酒方式以达避祸、入玄、反抗等目的,都在文章中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人先生"形象并为之效仿。然而,两人在现实中的行动却因思想上的差异显得不尽相同,并导致两人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

    阮籍刘伶嗜酒玄学

    从《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看王十朋对苏轼诗的接受

    张云双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十朋是著名的南宋状元,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其在南宋诗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王十朋在政治上的名声远大于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后世对于王十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平事迹、从政履历等方面,故而对其诗歌的研究相对滞后。王十朋和苏轼虽分属两宋,但个人经历和立身行事思想都有共通之处。王十朋还曾为苏诗作注,通过对《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的分析探究,可知王十朋较为青睐苏轼的七言诗,注释相对较多。其中,王十朋的诗歌典故多出自苏诗,他也曾多次化用苏诗,其诗歌风格也与苏轼有相通之处。

    王十朋苏轼《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王十朋全集》

    陆游羁宦生涯心态变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任夔州通判时期为例

    索慧敏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 年)至淳熙四年(1177 年)期间游历巴蜀,先后在夔州、南郑、成都等地度过了对他一生有着重要意义和重要转变的 8 年时光。在这之后,他的诗歌逐渐摆脱江西诗派的藩篱臻于成熟。从入蜀的首站夔州出发,对与夔州时期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宋代通判权利的变化,考察其在夔州任通判时期的心路历程,进而从心态变化角度考察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从而对陆游的文学作品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陆游夔州通判任职感受文学作品心态变化

    《元曲选》中的"烟花粉黛"爱情戏探微——兼与唐传奇《李娃传》比较

    黄希杰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杂剧的故事丰富,题材多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的"烟花粉黛"爱情戏书写了结局圆满的"士妓之恋"。在明人臧懋循所编的《元曲选》中,归属于"烟花粉黛"爱情戏一类的杂剧总计有 7 部。通过与唐传奇《李娃传》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情节结构、矛盾冲突和结局模式方面有一脉相承之处;在追求"情"之纯粹性,对情、景、事的书写及剧本现实的互映方面,还可见元人"烟花粉黛"爱情戏对《李娃传》的推陈出新。

    《元曲选》"烟花粉黛"爱情戏《李娃传》

    风景书写中的文化民族性——以茅盾的《风景谈》和《白杨礼赞》为例

    李婧怡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盾的解放区散文以鲜明的时代性为主要特征,其中的《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更是成为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经典之作。这两篇文章从对自然风景的隐喻和象征中传递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和时代精神,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现出作家强烈的革命意识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标志着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由向内的自我抒情转为向外的、具有宏大叙事意义的礼赞式。风景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被赋予了政治和文化的意义,其不再是作为被主体观看的、带有纯粹自然性质的审美客体,而是作为一个被文化争夺的场域传递出民族记忆、民族认同等隐形的政治话语力量。

    茅盾风景美学文化民族性民族记忆民族认同

    穿越百年的三代"子君"——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及其影视改编

    李宏悦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独立女性符号代表的"子君",百年来经历了鲁迅《伤逝》的初步塑造,亦舒《我的前半生》和同名影视改编的两次重塑。"子君"行走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京、80 年代的香港以及 21 世纪的上海,构建起三代女性在面临婚姻变故时的选择、出路与归宿,为我们考察三个不同时期的独立女性生存现状提供了范本。从经济、社会及文化三个维度对"伤逝子君""亦舒子君"与"影视子君"进行对比研究,挖掘"子君"这一形象背后的独立女性出走之路,能够对当下独立女性出路的探寻提供现实思路,以期将文本的书写转换成对现实问题的解答。

    子君《伤逝》《我的前半生》影视改编

    个体记忆的叙事伦理——以池莉的《你是一条河》《来来往往》为例

    钱晶晶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注重对个体情感体验和日常生活的描写,试图通过个体记忆来还原客观的生活现实。池莉的小说以个体琐碎庸常的生活为主要叙述内容,在人物命名、个体情感的叙事中体现着作者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反思。同时,对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活"的方式的描写,推崇着底层社会的蓬勃生命力。在池莉小说中对生活经验的理解与思考源于作家的个人经验,由此呈现的个体生存状态、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能够引起当下反思。

    个体记忆叙事伦理池莉新写实小说

    从《白涡》《不谈爱情》看新写实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婚姻景观

    蔡昀含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恒的《白涡》和池莉的《不谈爱情》皆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且同样书写了知识分子的婚姻景观。在《白涡》中周兆路恐惧婚姻破裂给他带来工作、生活的沉重打击,又无法抵挡华乃倩的诱惑。在《不谈爱情》中庄建非和吉玲为了各自的利益结婚,又通过利益的满足化解婚姻危机。两篇小说消解了爱情的神圣性,指明利益与爱情共存的婚姻真相;关注人的欲望,展现知识分子权力欲望及生命欲望的压抑及其造成的婚姻裂痕。周兆路所展现的鲜明的人性弱点,与刘恒自身的男性知识分子身份息息相关;庄建非与吉玲婚姻的种种细节,都可以从池莉的婚姻生活中找到原型。

    《白涡》《不谈爱情》新写实小说婚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