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饶宗颐史学研究的特点

    王强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饶宗颐的史学研究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烙印。他十分重视文献学和训诂学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非常注重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他积极吸收考古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成果、理论与方法,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和"五重证据法"。同时,饶宗颐治史还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广阔的世界视野;他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和乡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关注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并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重视道德价值追求的优良传统。

    饶宗颐史学中华文化世界视野

    《庄子》中的惠子形象

    杨筱宇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惠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先秦典籍中多有描述。其中描写最为详细、形象最为逼真的作品当属《庄子》。在《庄子》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惠子是被成功塑造的人物之一。文章以庄惠之交为切入点,分析《庄子》中的惠子形象以及庄惠思想的离合,从而对庄子思想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也对惠子的思想和形象进行一个完整的梳理。

    《庄子》惠子"庄惠之交"形象辩论

    汉章帝《蠲除禁锢诏》引《书》考

    高晓晗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章帝于元和元年(84 年)十二月所下的《蠲除禁锢诏》是章帝改变东汉初年"严切"治理手段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现章帝宽厚帝王形象的经典文献。该诏引用《尚书》中"罪不相及"的典故系首次在帝王诏书中出现,但其并非《尚书》原意,而是战国时经过了内涵转换的产物,此意在后世广为流传,并逐渐进入常识语言系统。该诏将蠲除禁锢落脚在"弃咎之路"上,"弃咎"一词也典出《尚书》,展现了章帝对处理当时复杂政治局势的考择和对理想社会的期许。该诏是窥探汉章帝君主形象、明章之际政治风格转型和儒学树立正统地位后对社会影响情况的良好孔道。

    汉章帝《蠲除禁锢诏》《尚书》"罪不相及""弃咎"

    以礼乐治西川:蜀献王朱椿的"文治"政策钩沉

    马万超张昊阳
    18-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第十一子,亦是明代藩王中有名的贤王。四川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明初需设立藩府加以教化,由于朱椿文武全才,故而明太祖分封诸王时将其封在了西川。朱椿不负众望,在坐镇川蜀期间,平定边陲叛乱,稳定社会秩序;礼待贤士;崇道礼佛;致力于民间建立崇文重教的风气,鼓励民间藏书,以诗书礼乐化育一方,促进了四川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四川百余年间兵戈无用,皆是其功。

    朱椿蜀藩文治明代宗藩

    从诗案与文禁看北宋中后期出版传播管理制度的演变

    郭伟欣邓诩嘉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案和文禁是研究北宋中后期文化传播不容回避的话题。苏轼"乌台诗案"余波未平,蔡确"车盖亭诗案"又接踵而至,且诗案的牵连规模、处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其后徽宗朝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崇宁文禁",更是给原本欣欣向荣的文学艺术与蓬勃发展的出版业迎头一击,断送了其在印刷时代走向繁荣的良好开局。从制度史角度看,发生在"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与"崇宁文禁"同一历史过程中的还有一套出版传播管理制度椎轮大辂的实践尝试。这套制度体系捏合了当时愈演愈烈的新旧党争与越发成熟的媒介控制手段,同时也导致出版传播管理事业的畸形发展。它的得与失告诉后世,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文化出版行业的繁荣需要健康的制度来保驾护航。

    印刷媒介出版传播管理"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崇宁文禁"

    魏晋至唐代骈文的不同向度:尚"丽"与尚"用"

    周游何潇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骈文的地位从魏晋六朝到唐末发生了一个彻底反转的情况。究其实质,是由于哲学思想以及时代风气造成了对文学审美的不同趣味,六朝尚"丽",重视美感,对形式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骈文也因此而得到尊崇。这与彼时对于"形"的哲学思考是密不可分的。魏晋六朝重视人物品评,这来自于"因形判意"的思维,并且很快转入到对"形"本身的审美活动中;进而随着玄学与佛学的发展,以僧肇、范缜为代表的学者对"形神"关系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的思想以及对文学的认识。但骈文的流弊很快显现出来,迈进唐朝,盛唐气象加之儒学的重振,使得当时的人们兴起了对"实用性"的追求,骈文的浮靡之风也逐渐被刚健之气所冲淡,"古文运动"应运而生。

    骈文形式美《神灭论》《人物志》古文运动

    蜕变或堕亡——论老舍小说中市民形象转变的模式

    李元浩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老舍小说所呈现的市民世界里,主要存在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等几类市民形象。老舍采取动态描写的方式塑造市民形象,成长蜕变或者走向堕亡是老舍小说中市民形象发生转变的两种模式。老舍对市民形象转变的书写,真实观照了市民的身心双重状态,表现了对北京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并且寄托了作家自身的人格理想与文化态度。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独创性蜕变堕亡

    风景的发现与遗忘——论张炜《九月寓言》的自然空间

    张庆庆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炜的《九月寓言》是 20 世纪 90 年代表现文学与自然深度关系的重要作品。小说主要以"野地"的自然空间建构过程来彰显作家的主体"融入"精神,通过对这块特殊空间的"风景发现",呼唤着理想自然空间的回归。"野地"在发现的过程中以"寻找"现代意义上的"风景"表达出来,同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异托邦"观念体现、小村空间的发现起源与消失的结局以及建立在社会文明本质上的循环观念,体现了张炜在小说内外对自然"风景"的遗忘。

    《九月寓言》"风景的发现""风景的遗忘"自然空间

    论毕飞宇小说"疯癫"形象及其对传统进行解构的意味

    张宁刘颖慧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飞宇的创作既关注时代中的社会问题,也关注人的心灵与精神状态。他用特殊视角观察以"疯癫"为代表特定人群,揭示其生存状态。通过对毕飞宇小说中人物的"疯癫"形态进行梳理,从农村、城市两个方面展开对"疯癫"形象的深度解读,并用后现代主义理论阐释"疯癫"形象,揭示出毕飞宇文学创作的深刻意义。

    毕飞宇"疯癫"形象传统解构

    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河南大学为例

    叶平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哲学思维发展历程、学派思潮、理论特征、演化规律、时代价值的一门课。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线索为基本依据,通过溯源、梳理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范畴体系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脉络,实现哲学史发展进程讲授与哲学概念、范畴变迁历程分析相耦合。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是以课程思政为指导、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的教学内容安排,以能够体现中国哲学独特性的八个概念范畴为核心;编订以概念和问题为线索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导向,并恰当融入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无缝衔接",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