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冯长根

旬刊

1000-7857

kjdbbjb@cast.org.cn

010-62103282;621381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出版单位                 ——科技导报社   科技导报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家主要承担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评选、编辑论文文集、组织学术会议、编制科普挂图、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目前主办或组织编辑的学术出版物包括:《科技导报》(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半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双月刊),以及《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80 年创刊,主要发表国内外科学和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快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提供各类科技信息;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 1994 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文摘中文检索学术期刊,每期登载 3 000 多条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并列有作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 2006 年 2 月创刊,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英文版科技类学术检索刊物,旨在促进国际科技界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学科发展蓝皮书》是一本从学科角度反映年度科学技术进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现已出版 2002 卷、 2003 卷、 2004 卷、 2005 卷共 4 卷,可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进展情况提供参考。   科技导报社还承担了下述几项重要的学术任务。( 1 )承办“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 100-200 篇左右的优秀学术论文,每年 4-5 月启动,当年年底评选完毕,《科技导报》次年第 1 期公布获奖论文名单,中国科协在第二年的全委会工作会议上颁奖表彰。( 2 )承办“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评选工作。每 3-4 年评选颁发一次,从中国科协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产生或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有关渠道报送的,已被各级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且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建议中评选产生。( 3 )参与年度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选工作。该项工作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科技导报社承办 。( 4 ) 负责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有关分会场等学术会议。( 5 )组织出版中国科协学术年会部分分会场学术论文集。( 6 )编辑、绘制并发行中国科协下达的科普挂图任务。( 7 )承担中国科协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科普专项等任务。( 8 )负责“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建设、维护工作。( 9 )参与筹建“中国科技学术网”的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导报社将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组织健全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出版建设平台,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努力为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水下考古取得跨越式发展

    金翔龙
    1页

    2023年光学热点回眸

    谢兴龙李昕然童妙妍朱健强...
    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了光学领域2023年的重大进展,盘点了光物理、光学材料和结构、生物和医疗光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学、光学设计和仪器仪表、光学信息处理、光源与强场激光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探讨了其在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光物理生物和医疗光学光电子学

    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与展望

    孙键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中国水下考古的缘起经过、重要实践和发展历程.中国水下考古从"引进来",经过多年实践,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工作模式不断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分析了当前水下考古现状,提出了6项发展建议:研究方向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向全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转变;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水下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加强地球物理探测等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水下考古资源调查和数据获取能力;将深海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系统转化为深海考古能力;重视水下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推动水下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加强国际合作.

    海洋文化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

    中国深海考古三部曲

    宋建忠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国外深海考古发展情况,介绍了中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历程.从2018年4月西沙北礁海域深海考古调查,到2022年8月西沙海槽深海考古调查,再到2023年5月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调查,中国深海考古经历了从零的突破,到沉船遗物集中发现,再到古代沉船重大发现的3个阶段.中国深海科学与技术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使中国的深海考古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出3点建议:尽快完成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与综合评估,为该沉船遗址后续的研究、保护、阐释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根据初步形成的深海考古调查技术、方法与流程,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较多的礁盘周边海域和古代重要航线节点海域开展系统的区域调查;结合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进一步开展中国深海考古专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

    中国南海深海考古载人深潜深海科技

    水下考古机器人研究与应用进展

    郭威徐高飞王敏健李滨...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开展水下文化遗产探测的主要工具,水下考古机器人具有广泛应用.根据水下考古工作的具体内容、典型作业流程和现有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了水下机器人考古工作的主要特点.从通用水下机器人入手,分类介绍了遥操作水下机器人、载人潜水器和自主水下机器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水下考古中的典型应用,并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专用机器人的具体情况.从作业模式、作业功能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展望了水下考古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水下考古遥操作水下机器人载人潜水器自主水下机器人

    国外水下考古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李滨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国外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包括基于声学、光学和电法的传统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水下考古无人探测技术、深海考古探测技术、遥感探测技术和水下高精度探测技术,通过介绍国外7个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应用的实践案例,提出国外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发展的5个趋势,一是水下考古的多源探测;二是深海成为水下考古探测的重要领域;三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四是水下遗址的监测与虚拟复原;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

    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水下考古探测技术

    综合海洋勘测技术在长江口二号沉船打捞过程中的应用

    于小刚梁国庆刘芝波隋海琛...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口二号沉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海洋勘测技术在沉船打捞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整个施工打捞过程中应用到的海洋勘测技术,包括沉船周边海底地形测量、沉船位置姿态探测、岩土工程勘察、海洋水文环境监测、多船舶网络化导航定位、钢桩定位监测、沉船姿态实时监测等.一系列海洋勘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长江口二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极大提高了施工作业效率,开创了综合海洋勘测技术在水下考古及沉船打捞领域的系统作业模式.

    长江口二号海洋勘测岩土工程勘察海洋环境监测导航定位姿态监测

    水下沉船的高精度三维地形探测技术——以老牛礁沉船为例

    刘伯然许江房旭东胡毅...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下沉船是水下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波束声学遥测是实现水下沉船安全高效探测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老牛礁沉船开展的多方位角、不同参数的多波束声呐测量,获取了老牛礁沉船这一微小地形异常沉船遗址的地形和赋存情况.多波束探测显示老牛礁沉船遗址长约10.5 m、宽约3.6 m,沉船隔舱板5条,长度约1.8~3 m,高出海床仅约10~20 cm,与水下探摸结果相符.通过数据分析比对,给出实测中探头距离、船速、遮挡等因素对沉船分辨效果的影响.结合理论分析和海上调查实践经验,得出提高水下沉船探测精度的途径,具体为聚焦扫测开角,作业时减慢船速,设计多方位往复测线等.

    水下沉船老牛礁沉船海洋考古多波束测深探测技术

    三维合成孔径技术在水下浅埋目标物探测的应用

    贺惠忠章仲怡谢安远陈栋...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下浅埋目标物的探测是水下考古和海洋探测的难点.梳理了现有水下浅埋目标物探测技术,认为传统水下掩埋物探测技术尚存不足,三维合成孔径声呐技术更具优势.通过对海底古沉船的实测,认为三维合成孔径声呐能够有效获得浅掩埋目标物三维结构状态、埋深情况和高分辨率图像等信息,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对水下浅埋目标物的探测与精确识别.

    海洋测绘水下浅埋物探测三维合成孔径声呐

    区域系统调查的水下考古——以渔山列岛海域为例

    王光远李滨林国聪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实践,探讨了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工作流程和价值内涵.研究表明,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核心是全面性和系统性,其工作流程可以分为5个步骤:全面系统梳理背景资料—筛选水下重点调查区域—寻找水下遗存疑点—水下遗存的排查确认—水下遗存的信息采集.目前,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方法还存在较大挑战,主要包括调查标准尚未统一,应用性研究缺乏;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有待突破;水下能见度、水深等因素影响水下探摸的效率;埋藏较深或环境复杂的水下疑点确认难度大.建议应加强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方法的应用性研究;积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注重跨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论体系.

    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系统性考古调查方法水下考古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