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冯长根

旬刊

1000-7857

kjdbbjb@cast.org.cn

010-62103282;621381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出版单位                 ——科技导报社   科技导报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家主要承担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评选、编辑论文文集、组织学术会议、编制科普挂图、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目前主办或组织编辑的学术出版物包括:《科技导报》(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半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双月刊),以及《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80 年创刊,主要发表国内外科学和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快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提供各类科技信息;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 1994 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文摘中文检索学术期刊,每期登载 3 000 多条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并列有作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 2006 年 2 月创刊,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英文版科技类学术检索刊物,旨在促进国际科技界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学科发展蓝皮书》是一本从学科角度反映年度科学技术进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现已出版 2002 卷、 2003 卷、 2004 卷、 2005 卷共 4 卷,可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进展情况提供参考。   科技导报社还承担了下述几项重要的学术任务。( 1 )承办“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 100-200 篇左右的优秀学术论文,每年 4-5 月启动,当年年底评选完毕,《科技导报》次年第 1 期公布获奖论文名单,中国科协在第二年的全委会工作会议上颁奖表彰。( 2 )承办“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评选工作。每 3-4 年评选颁发一次,从中国科协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产生或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有关渠道报送的,已被各级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且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建议中评选产生。( 3 )参与年度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选工作。该项工作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科技导报社承办 。( 4 ) 负责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有关分会场等学术会议。( 5 )组织出版中国科协学术年会部分分会场学术论文集。( 6 )编辑、绘制并发行中国科协下达的科普挂图任务。( 7 )承担中国科协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科普专项等任务。( 8 )负责“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建设、维护工作。( 9 )参与筹建“中国科技学术网”的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导报社将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组织健全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出版建设平台,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努力为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创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交通治理新格局

    韩林飞
    1页

    中国氢能交通产业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孟翔宇顾阿伦曾静陈铭韵...
    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中国氢能公路交通、轨道交通、船舶和航空领域的发展现状,辨析了中国氢燃料电池车的综合性能,指出中国氢能汽车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2个方面:一是成本高,包括氢燃料电池车成本高,且氢燃料价格高;二是加氢基础设施不足.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中后期阶段,重载交通、拥有固定路线的特种交通等将成为氢能汽车发展的机遇,家庭乘用车将成为未来氢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氢能轨道交通将在难以电气化的地域发挥作用,以氢基化合物为动力的船舶和航空器将成为氢能船舶和航空发展的重点,未来氢能交通应完善规划、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新型氢能交通出行方式,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利用碳市场机制实现新飞跃.

    氢能交通氢能汽车船舶航空减排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咨询选题与组织机制

    孟鸿飞万劲波白光祖陈春...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咨询选题机制与研究组织机制及流程特点,发现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咨询选题多为复合型,主要集中在行为与社会科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冲突和安全等方面,在服务美国国家需求、布局优先事项及消除种族歧视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结合具体选题案例,对战略政策型、前瞻储备型和应急焦点型选题进行了分析.对智库研究选题和组织的启示为:一是聚焦国家需求,回应社会关切;二是拓展国际合作,发出中国声音;三是注重科学传播,倡导科学价值;四是规范研究过程,确保客观可信;五是创新智库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选题机制组织机制

    共享出行公平性研究进展

    魏宗财谢蕊敏黄伟超兰志懿...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交通公平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共享出行作为一种新兴出行方式,正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其公平性问题也越发受到学界关注.对共享出行既有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从概念与研究方法、现存问题与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3个维度,对国内外共享出行公平性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述评.研究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共享出行公平性研究在对弱势群体出行需求的关注、优化策略等方面存在欠缺,在未来应强化共享出行公平性本土化的理论探讨、深化共享出行纵向公平的影响机制探究、丰富优化策略的研究视角,为改善共享出行公平性提供支撑.

    共享出行交通公平公共交通

    地铁可达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进展

    塔娜王琦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了地铁可达性的测度方法,梳理了地铁可达性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直接与间接效应,构建了地铁可达性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行为框架,以行为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出发,探讨地铁可达性、个体时空间行为、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铁可达性时空间行为生活满意度行为地理学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的测度及其分异研究进展

    陈慧灵杨雪珂王武林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的测度及其分异,从可达性与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测度、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的测度、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分异3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深入梳理.研究成果大多注重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普遍关注公共交通分布公平性评价及其与出行行为的关联性;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的测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精细,理论上更加注重公共交通公平供给和需求紧密结合以及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出行影响的群体差异.

    公共交通可达性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空间分异

    健康视角下社区环境对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宇涵申悦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社区环境、休闲性体力活动和健康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构建了综述的分析框架;关注客观建成环境、主观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作用机制,分别从社区环境影响休闲性体力活动、休闲性体力活动在社区环境影响居民健康中的中介效应2个角度进行评述;未来应更加关注不同维度社区环境的综合影响机制,从行为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类型体力活动的差异,注重探究"社区环境-体力活动-健康"的影响机理,关注地理背景不确定性等方法论问题,以及数据获取和分析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建成环境社会环境体力活动休闲健康

    "人本转向"下的城市步行环境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杨文越朱钰娴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城市步行环境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将其测度和评价方法归纳为客观和主观2大类.客观方法主要从中宏观尺度对城市步行适宜性进行测度,对微观步行环境的测度相对较薄弱;主观方法则主要应用于中微观尺度步行环境评价,不仅关注行人对客观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同时还考虑了个人的步行能力、步行偏好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在具体方法和数据方面,客观测度方法主要基于GIS技术和数据,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基于问卷量表和实地参与式手段.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方面,随着3D GIS模型、街景图像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客观方法开始从二维平面的步行适宜性测度转向三维立体测度,研究尺度亦从中宏观转向微观的人本尺度,从人本视角考虑更多精细化、满足视觉审美需求的步行环境要素;主观方法则转向结合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式生理传感器等新的技术与方法获取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观感知.提出了人本转向下未来中国城市步行环境测度与评价的研究趋势.

    步行环境步行适宜性人本转向

    考虑公平性的定制公交路径规划及系统评估

    刘锴王静连芝锐王江波...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定制公交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公平性对定制公交服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线路规划研究已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出行公平性和时空均衡性问题.未来研究应着重解决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系统考虑公平性约束下的路径规划和调度运营等.定制公交系统设计应当兼顾新乘客票价优惠和忠诚乘客福利,在需求演化各阶段持续优化,提高定制公交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定制公交需求响应公平性

    城市交通公平性的识别方法

    谢波李晗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梳理城市交通公平性内涵的基础上,从横向交通公平与纵向交通公平维度,围绕成本与效益、交通资源配置、交通服务质量、可达性、交通政策等角度综述了城市交通公平性识别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提出了城市交通公平性识别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划分人群、确定指标、数据采集和识别,并进一步明确了识别交通公平性的技术流程和模型方法.

    交通公平指标体系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