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制度化学习促进企业组织创新的机制——基于知识融合与网络信任作用的分析

    李守伟李保郴
    19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化学习是企业组织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和行为模式为知识的获取、共享、整合与应用提供系统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强化网络信任,构建基于信任与合作的学习文化,从而显著提升企业的组织创新能力.聚焦于制度化学习如何影响组织创新的内在机制,重点分析了显性知识融合和隐性知识融合的中介效应以及网络信任的调节效应;利用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显性和隐性知识融合对制度化学习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正向中介作用;网络信任不仅正向调节显性知识融合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正向调节隐性知识融合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这说明网络信任程度高的企业在积累了足够的显性和隐性制度化知识后,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由此提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在组织内促进知识共享、知识融合,并通过网络信任激励知识工作者分享他们的知识的相关建议.

    制度化学习组织创新知识融合网络信任调节中介效应

    德国"电池护照"的研发路径、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

    梁珊珊
    204-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动力电池的生产正在不断实现绿色化,这使得当前电池市场的竞争从单纯的产品制造拓展到碳竞争力的比拼.作为记录电池碳足迹等全生命周期数据的"电池护照"将成为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为电池价值链带来透明度,是建立可持续电池价值链的关键一步.欧盟已出台全球首个规范电池全生命周期阶段的法律文件《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明确电池标签和信息公开以及对电池数字"护照"及二维码的要求;而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保护部也启动为期 3 年的"电池护照"联合组织项目,并发布首个关于欧盟"电池护照"的公开内容指南,对电池相关概念的界定、"电池护照"理念的诠释、相关法规参考资料的说明以及对"电池护照"内容和要求进行详尽阐释.为确保中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中国需要尽早启动中国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研究,设计推出中国的"电池护照"并将其作为中国电池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工具,从法规层面健全和完善"电池护照"的制定和管理,统筹各方力量联合开展攻关,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以提升中国在全球的行业话语权.

    "电池护照"新能源电池价值链行业倡议碳竞争力低碳经济德国经验

    环境规制对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机制——以低碳试点政策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例

    张铮燕武照奇蔡彬清
    21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地评估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的节能减排效应对实现中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低碳试点政策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 2005-2018 年中国各区域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绿色能源效率等指标,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的节能减排效应,同时还探究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建筑业节能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中国环境规制对建筑业有显著的节能效应,但对建筑业的减排效应不显著;低碳试点政策对邻近地区全生命周期绿色能源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对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绿色能源效率的正向显著作用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发展水平高、建筑产业占比高及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高的地区.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应将有关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城市、利用试点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推动试点地区的周边地区人才和资源共享、环境规制应根据试点地区不同特性制定差异化的实施方案等相关建议.

    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绿色能源效率低碳试点政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空间双重差分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风险与规制进路

    位涛涛
    224-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驱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将引领人工智能技术达到奇点,并引发人工智能应用的全面爆发.然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主导的人工智能新时代,其数据驱动本质与内在技术逻辑引发数据输入、数据存储、模型训练与内容输出等层面的一系列根本性和系统性治理挑战.其中在数据输入端面临服务语料在质量与准确性、偏见与代表性、隐私与版权保护、污染与操纵等方面的风险;在存储端面临从数据访问控制不足到网络安全漏洞,从物理安全缺失到数据信息泄露等多个层面的风险;在运算端则涉及数据选取的非代表性偏见、数据标注的主观性偏见、模型中的算法放大偏见、模型中的反馈循环偏见等.因此,必须要优化数据采集流程,加强数据使用监管,强化数据安全性规范,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完善适应性强的动态内容治理体系,以建立一个安全、公平、自由的数字空间.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风险风险治理数据安全数据监管算法偏见数字空间

    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治理路径

    张路遥潘宇婷马忠亮
    23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广泛应用,基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的数字空间已经成型,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引发一系列系统性伦理风险.全面分析数字技术伦理风险的多重样态,从隐私侵犯风险到信息安全风险,从算法偏见风险再到"数字鸿沟"风险,全方位展现数字技术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与挑战,并对其伦理风险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涵盖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性与不确定性、个体行为和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技术规制框架的滞后性与局限性等.为有效化解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要构建数字技术伦理规范与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风险防范、推动数字技术包容性增长与促进数字正义实现、深化国际合作与全球数字治理等,旨在探寻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的平衡点,引导技术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确保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亦不偏离伦理轨道,以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公平公正的数字社会.

    数字技术伦理风险社会伦理伦理治理伦理规范"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