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和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和产业
科技和产业

牛东晓

月刊

1671-1807

kejihechanye@163.com

010-62174221

100081

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和产业/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查看更多>> 《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题写刊名。2001年创刊,月刊。本刊定位: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综合性期刊。以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为宗旨,主要登载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研究型兼应用型论文。 主要栏目: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区域发展、技术经济分析评价、金融证券、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三农”问题、教学园地等,特别针对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是高等院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企业界人士、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阅的工具。 本刊是国内主要检索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数据库均全文收录本刊,具有相应的学术地位,获得了期刊界和作者的认可。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了本刊曾经刊发的文章。《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 热诚欢迎广大作者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及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学科发展述评、学科前沿评介、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等稿件,杂志也可刊发项目、课题的研究报告。我们期待您的真知灼见、观点碰撞,将为您的成果发布、职称评定、毕业升学等提供权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知名实验室建设经验对我国国家实验室提升创新效能的启示

    王子丹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在前沿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提升国家实验室创新效能是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深入分析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英国国家海洋中心等国际知名实验室的建设发展经验,研究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提升国家实验室创新能效的对策建议.

    国家实验室创新效能对策建议

    "原居安老"模式下老年友好型社区支持性环境构建研究

    王振达王昱之王树清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城市社区变得尤为重要.基于"原居安老"模式与"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支持性环境进行研究,以兰州市兰化22街区社区为对象,利用实地调研、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成环境调查与街道公共设施的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街道各类设施对于社区老年人可达性较低,从社区内部的适老化居住空间、社区化健康体验、交互式情感体验、主动式社会参与4个层面开展支持性环境构建研究.

    原居安老老年友好型社区支持性环境构建

    动态能力视角下盟主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姜宝山王港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盟主企业经营绩效关乎盟主企业及其盟主企业间的整体生存与发展备受关注.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影响盟主企业经营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市场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适应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变革重构能力均不单独构成盟主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必要条件,而是受到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盟主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对其组态路径总结归纳为单一能力主导型、双轮能力组合型与多元能力联动型三类有效组态.各盟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综合调配多项能力要素,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动态能力盟主企业经营绩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圈层结构视角下人才一体化发展体系构建

    宋杰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人才"引用育留"工作机制,从人才引进一体化、人才流动一体化、人才发展治理一体化、人才培育一体化、人才服务与保障一体化等五层面对人才一体化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运行圈层结构理论,构建以基础保障为制度维度的内圈层体系、运行条件为要素维度的中圈层体系、支持系统为功能维度的外圈层体系,形成人才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为开展人才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提供分析路径.

    人才人才一体化圈层结构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数字经济热点主题识别与趋势

    徐俊银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挖掘国内外数字经济主题和演化过程,对比分析国内外数字经济文献研究热点与趋势,以期为国内数字经济研究提供对策建议,为推动国内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收集2013-2023年中国知网(CNKI)及 WoS(web of science)收录的数字经济领域相关文献,通过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挖掘研究主题,基于主题强度数值识别热点主题,划分不同时间窗口,计算主题之间的相似度从而构建主题之间的演化路径,对比分析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热点主题演化的异同.挖掘出了数字经济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主题强度方面,国内侧重于数字经济区域效应的研究,国外则侧重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题演化方面,国内主题延续性更强,而国外主题衍生性更强.

    数字经济主题挖掘演化分析

    基于DEMATEL-ISM的航空应急救援系统关键因素评价

    黄涛刘盛睿柳倩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分析突发性公共事件下航空应急救援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影响航空应急救援系统关键因素的评价体系,利用DEMATEL-ISM模型,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以及中心度和原因度,利用彼此之间的关联,确定关键因素的层次划分,厘清了关键因素之间的递进关系,进而在文末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装备建设、信息交互4个方面提出优化航空应急救援系统的合理化建议,推动航空应急救援管理能力向现代化、全方位和立体化发展.

    航空应急救援关键因素DEMATELISM应急管理

    机载激光雷达在森林火灾防控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张明振段江忠卢世航
    187-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构建具有"一树一档"信息的森林档案模型,分类提取重点保护目标、林下道路、水源等各类矢量数据为林火蔓延模拟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森林档案模型构建自适应林火蔓延模型库,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库等手段优化模型修正系数,增强各模型之间的耦合特征,提升森林火灾三维仿真模拟能力;建立森林火灾扑救数字化方案库,充分依托地形、植被、气候等环境信息给出最适宜战术战法和紧急避险措施,为指挥官指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机载激光雷达森林火灾森林档案模型林火蔓延模拟

    井研-犍为地区难钻地层钻头优选及应用

    王治国严焱诚黄河淳罗成波...
    194-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井研-犍为构造位于川西南坳陷铁山-威远穹隆带构造西南部,陡坡寺、龙王庙、沧浪铺地层可钻性差,已钻8 口井普遍存在钻井周期长、机械钻速低的问题.对难钻地层进行露头采集,进行岩石力学分析,认为前期对该地区地层抗钻特征认识不清楚、钻头选型针对性不强是导致机械钻速低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该区块钻井提速面临的主要问题,定量评价了难钻地层的抗钻特征,提出了钻井提速优化技术方案:二开优选6刀翼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配合大扭矩等壁厚螺杆,强化钻井参数,提升破岩效率;三开优选混合钻头,利用牙轮齿的冲击压入作用和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齿的剪切作用,提升在难钻地层中的定向效率.通过实施上述方案,同JS103HF井相比,JS103-4HF井难钻地层平均机械钻速提高75%,三开钻井周期同比缩短50.6%,提速效果显著,对加快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气机械钻速难钻地层钻头选型

    工程项目无序施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李志宏刘福江
    19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轻或避免无序施工可显著提高工程项目绩效水平.为确定工程项目无序施工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工程项目无序施工的影响机制,从团队、项目、技术及执行4个方面分析确定了工程项目无序施工影响因素,然后采用问卷调查、解释结构模型(ISM)等方法评估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影响因素系统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逻辑关系.结果表明,项目团队经验水平不足、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各方沟通协调不足是导致项目无序施工主观认知最重要的3个因素,各方沟通协调不足、业主干预频繁或有限、项目团队经验与水平不足、项目复杂难度大是具有较强驱动性的本质致因,施工效率低下、质量安全问题频发是具有较强依赖性的直接致因,必须加强对其进行控制,以预防无序施工的发生.

    工程项目无序施工影响因素ISM问卷调查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公路隧道新能源汽车火灾快速预警救援系统

    刘碧波文龙卫佳付立家...
    20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火灾预警系统存在的检测器单一、各系统融合度不同的问题,基于新能源汽车热失控过程中可检测到的多种信号,利用多传感器检测数据融合,提出了一套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公路隧道新能源汽车火灾快速预警系统.分析表明,该系统可解决单一检测器检测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实现了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优势互补.并且,还可根据预警级别采取不同隧道消防控制策略,避免了因灾情处理不及时产生的二次灾害问题.

    隧道火灾预警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分级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