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会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

周守华

月刊

1003-2886

68528922@asc.org.cn

010-68528922;68521749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六层

会计研究/Journal Accounting Research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朱鹏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作为会计工作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会计目标亦受到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从会计信息需求的视角追溯了会计目标的起源和演进,根据新质生产力下会计信息需求的特征对会计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会计目标定位观,同时对其基本内涵、理论意义和实现机制进行了阐析,并得出了会计目标的变化是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形态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改变了会计信息需求;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即分为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基本会计目标不会随生产力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具有普适性,具体会计目标则在不同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差异;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是会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会计目标的变化推动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和发展等几点基本结论.本文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会计目标理论,为在新质生产力下利用信息需求分析企业会计行为、指导会计实践与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工具.

    新质生产力信息需求会计目标定位

    财务共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治理还是代理?

    纳超洪陈雪
    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务共享对积极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构建新时代国家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意义重大.IT和数字化相关研究认为,共享系统的信息集中既可能成为发挥治理效应的"价值利器",也有可能成为大股东掏空或管理层代理问题的"自利工具".本文基于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现实背景,选取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财务共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财务共享能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研究还发现,共享服务时间越长,财务共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显著;财务共享的治理效应仅存在于代理问题较轻的公司;业务数字化能够强化财务共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位于发达地区企业的财务共享能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本文研究为财务共享有效发挥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对企业集团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财务共享会计信息质量数字化转型治理效应代理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安全生产表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曾昌礼武永亮张敏
    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中央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表现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安全生产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表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制度环境层面,数字化转型对市场化进程较快及安全生产制度执行力度较强地区的企业影响更显著;市场环境层面,数字化转型对资本市场监督较强、市场竞争较大的企业影响更显著;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对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影响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增强内部控制质量以及促进企业创新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表现.本文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效果提供了微观证据,对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和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企业数字化转型安全生产表现内部控制质量技术创新

    数字化转型与财务重述

    万清清孙光国杨金凤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重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具有内部治理效应和信息处理效应,数字技术的应用能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影响机理的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内部控制质量和降低企业信息成本两个潜在路径,从而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公司治理水平较差以及业务复杂度较高的企业中,数字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应,提供了数字技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微观证据,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决策启示.

    数字化转型内部治理效应信息处理效应财务重述

    "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披露与分析师预测行为

    李哲李心武焦焰张文婷...
    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下,本文揭露了企业存在对数字化转型采取"多言寡行"信息披露的现象,并基于分析师这一重要的信息中介视角,发现"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披露模式将会增加分析师的预测分歧度与误差.异质性检验发现,这一效应在内外部信息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披露加剧了分析师预测的乐观偏差,并且跟踪企业的明星分析师越少,乐观偏差越大.本文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企业进行识别,为保障我国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新的参考建议.

    数字化转型多言寡行信息披露分析师行为信息效率

    企业数据资源的价值——基于《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吴武清田雅婧叶康涛赵越...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将数据确定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但受限于权属不明确、难以与数字技术价值分离等因素,数据资源是否具有价值仍有待实证检验.本文以2018年欧盟实施《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作为与个人信息相关的数据资源的外生冲击,实证检验了 GDPR实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处理组的企业价值在GDPR实施后显著下降,表明当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数据资源价值发生变动时,资本市场会将其反映在企业价值中.上述结论在平行趋势检验等稳健性测试中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更有可能被个人用户要求删除或限制使用数据的企业、对数据依赖程度更高的企业中,GDPR实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GDPR实施增加了企业的销售费用率和对数据合规管理的重视程度,降低了自由现金流和分析师关注度.本文从资本市场定价的角度为企业数据资源的价值性提供实证证据,也为数据要素立法、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研究启示.

    数据资源企业价值数据要素高质量发展合规管理GDPR

    内部碳定价与企业碳绩效关系研究——来自于CDP全球企业的数据分析

    蒋琰徐剑锋张越蘅
    9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部碳定价(ICP)作为一种新兴的财务型碳减排工具,被认为是目前缓解气候变化影响最灵活且成本效益最高的方法.本文以2011-2019年参加CDP项目的全球18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采用内部碳定价的减排效果,以及与外部碳排放权交易(ETS)的联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采用内部碳定价企业,相较于未采用碳定价的企业,能够使得企业边际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6.74%,在不存在外部碳定价的情况下,这一下降幅度可以高达21.52%.第二,内部碳定价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效果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第三,尽管在减排效果方面存在替代效应,但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会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实施内部碳定价工具.本研究探讨了内部碳定价减排的理论与实践机理,丰富了内部碳定价文献,对我国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内部碳定价碳绩效碳排放强度替代效应

    ESG责任履行与国有企业价值——基于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的调节效应

    王艳代嵘王智敏
    10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2006-2020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 ESG责任履行对国有企业价值的影响,并探讨了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ESG责任履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呈现U形特征,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强化了二者间的U形关系.相比于公司治理指标,环境和社会责任指标与国有企业价值的U形关系更加显著.在具体委派类型中,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拓展性研究表明,在地方国有企业和竞争类国有企业中,ESG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之间的U形关系显著存在.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可以通过共同非国有股东给未委派"董监高"的国有企业带来ESG责任履行价值创造的溢出效应.本研究将"进入权"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范畴,丰富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框架,为构建新时代国有企业ESG责任体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国有企业ESG责任履行企业价值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公司治理

    科创板企业IPO与研发人员操纵

    谢陈昕刘秀梅黎文靖谭有超...
    12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符合科创属性是企业申报科创板IPO的首要前提,而研发人才储备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本文立足科创板中的"伪科创"异象,对科创板IPO企业研发人员操纵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科创板企业会在IPO过程中"有意识"地操纵研发人员比例,具体表现为操纵程度在上市前的迅速攀升和上市后的急剧回落.进一步检验发现,监管层重视程度、创新实力和融资约束情况对企业研发人员操纵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经济后果显示,企业向上操纵研发人员比例虽然提高了科创板IPO成功率,但却削弱了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并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这有悖于科创板设立初衷.本文不仅为IPO过程中的企业行为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完善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守住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研发人员操纵IPO机会主义行为科创板

    多个大股东和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

    曹蕾谢露翟胜宝
    14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个大股东的公司治理作用不仅存在于一般企业,也存在于商业银行.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为样本,检验多个大股东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个大股东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在低资本充足率银行、小规模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更大.此外,本文还验证了多个大股东是通过发挥监督效应提高银行治理水平来促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这一作用路径.本文不仅丰富了多个大股东的经济后果领域和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领域的文献,还对于商业银行完善股权治理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流动性创造商业银行多个大股东公司治理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