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会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

周守华

月刊

1003-2886

68528922@asc.org.cn

010-68528922;68521749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六层

会计研究/Journal Accounting Research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会计助力共同富裕的适应性变革研究

    曹越郭天枭陈文瑞辛红霞...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富裕"要求会计准确计量产权主体要素投入的贡献,从基础层面提高经济组织的计量能力,使得经济组织报酬的支付与生产率的提高之间紧密相连;"共同"要求会计在基础层面贯彻产权保护理念,为分配制度的落地和运行提供真实、公允的基础数据源,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会计助力共同富裕的适应性变革路径涉及推行"三重列报"方案、反映新经济生产要素的贡献、编制经济组织的价值创造分配表以及编制经济组织的收入分配表.

    共同富裕三重列报新经济生产要素价值创造分配表收入分配表

    会计信息可比性与监管问询

    周楷唐冯佳丽刘颖斐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4-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交易所监管问询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公司收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的概率越低.机制检验发现,在信息处理成本较高、外部监督较弱的公司中,会计信息可比性对降低公司收到问询函概率的影响更突出.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检验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对问询严重程度的影响,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越低,被问询的严重程度越高.最后,我们还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能够降低交易所发生监管误差的可能性,提高监管问询准确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分行业监管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监管问询的影响提供了实证证据,为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会计信息可比性年报问询函分行业监管财务报告质量

    重大资产重组业绩承诺与非经常性损益归类操纵

    刘雨柔叶康涛刘金洋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并购重组背景,本文考察企业是否会通过会计科目归类操纵来实现业绩承诺指标"踩线"达标.以2008-2018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发现:(1)在业绩承诺期间,近39%的公司"踩线"达标扣非后净利润,即实现的扣非后净利润略微超过承诺的扣非后净利润;(2)相比于其他公司,这些公司更可能将经常性费用归类为营业外支出以增加扣非后净利润;(3)业绩承诺金额较高以及业绩补偿方式为股份补偿的公司归类操纵行为更为明显,而四大审计可以抑制这种行为;(4)"踩线"达标公司在业绩承诺期满后业绩明显下滑.本文拓展了会计科目归类操纵动机的研究,对监管机构加强会计处理的合规性监管和投资者审慎看待公司业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并购业绩承诺非经常性损益归类操纵

    全链数字化转型与复杂情景中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均衡——以中国电信"云改数转"战略为例

    陈志斌张岩王诗雨
    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日益融合成发展新动能,核心国有企业是新经济格局的先驱者和架构者.本文以中国电信"云改数转"战略为核心国有企业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的代表,对其在复杂情境下的战略效应形成机制及实现多种利益相关者价值均衡的匹配路径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以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数字化为核心的价值链前台转型,能够扩大消费者剩余、扩展竞合关系,实现社会资本和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价值均衡;以资源配置和使用数字化为重点的中台转型,能够促进边际效用递增、边际成本递减,实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价值均衡;以财务数字化带动治理数字化的后台转型,能够压降非价值成本、形成有效激励,实现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价值均衡.

    数字化转型企业价值链复杂情境利益相关者价值均衡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融资价值: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新度量

    赵家悦卢锐
    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准确刻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一直是数字经济领域相关研究面临的艰巨挑战.本文通过识别数字化相关投资项目,测算了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所实际投入的经济成本,并由此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实际影响.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降低了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贷违约风险,从而有助于降低信贷融资成本.定量分析表明,企业每增加一千万数字化投入所带来的变化,将使其信贷融资成本在平均意义上降低大约0.3个百分点.上述影响在不同企业中存在结构性差异,具体体现为对高融资约束企业的"扶弱效应"以及对弱公司治理企业的"治理效应".最后,本文从长期信贷获取能力和商业信用融资能力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了数字化转型的融资价值.本文为数字经济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从信贷融资这一渠道明确了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微观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我国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数字化投入数字化转型信贷融资成本信贷可获得性

    政府采购与公司避税:政治压力还是监督治理?

    刘启亮田志凡陈冬高尚...
    7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采购流程自身所伴生的监督治理作用是否会抑制供应商的避税行为呢(即"监督治理假说")?基于此,本文以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获得政府采购的公司,无论政府采购金额大小,都会减少避税.而且,公开招标的采购以及单独中标的供应商更会减少避税.机制分析发现,政府采购通过提升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和外部监督强度发挥了对公司避税的监督治理作用.本文的发现拓展了政府采购与公司避税领域的研究,为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

    政府采购避税监督治理假说政治成本假说

    投服中心行权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了吗:基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视角

    余怒涛苗瑞晨张华玉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为切入点,检验投服中心行权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效应.研究发现,投服中心行权能有效抑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且相比于支持型股权质押,更能有效抑制非支持型股权质押,并由此减少了关联交易和增加了现金股利支付,贴合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治理目标.机制检验表明,投服中心行权通过促进中小股东积极参与治理以及提升媒体关注度,进而约束股权质押行为.基于行权文本特征分析发现,行权问题数量越多、内容越详细以及对公司内部治理问题的关注度越高时,越可能减少股权质押及非支持型股权质押行为.基于公司特征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低投资者保护水平以及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企业,投服中心行权对股权质押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验证了投服中心行权的有效性,丰富了小股东参与治理的后果研究,并对如何约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提供了经验证据.

    投服中心行权股权质押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公司治理

    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构建及检验

    姚立杰杨珊华顾书畅崔岩徽...
    10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发创新,对于驱动医药行业转型升级、强化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医药企业研发活动往往伴随着高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现行的评价体系往往局限于研发投入比率或强度等单一维度,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研发实力与潜力,也限制了我国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医药企业研发评价体系——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该指数从研发投入、研发成果、研发质量及研发支持四个维度,对器械类与非器械类医药企业分别构建,试图对医药企业研发实力与潜力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为验证该指数的实际效用,我们还从资本市场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视角下,基于本指数构建的投资组合均可获得显著超额收益率,从而证明了其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价值与前瞻指引作用.

    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市场反应

    基于深度学习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预测研究:新理论与新方法

    刘春丽林斌
    11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预警内部控制缺陷对防范上市公司重大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忽视了变量间复杂非线性关系及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本文创新地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内部控制缺陷预测模型,并基于压力-机会-倾向(POP)理论构建了完整的解释变量集.研究发现,RNN内控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比Logistic模型提升14.11%-28.26%,并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应.本文对RNN内控模型优越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从结构可解释性角度发现,RNN模型的非线性机制和跨期间机制显著提升了内部控制缺陷预测能力.从变量可解释性角度发现,机会因素变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预测能力优于压力和倾向因素.在应用价值方面,RNN内控模型的预测结果能更好地评估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股价崩盘风险.本文首次将深度学习算法与内部控制研究相结合,为防范化解企业重大风险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工具.

    深度学习内部控制循环神经网络可解释性

    模糊并表影响审计收费吗

    戴德明薛雨佳毛聚闫丽娟...
    13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多数股权"标准,基于"实质控制"标准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往往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受管理层意图的影响较大,由此导致实务中出现了将低持股被投资企业并表或不将高持股被投资企业并表的"模糊并表"现象.基于此,本文实证检验了"模糊并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审计收费.研究发现,公司的"模糊并表"行为将显著提高审计收费.机制检验发现,审计师审计投入与风险感知是"模糊并表"影响审计收费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模糊并表"对审计收费的正向影响在"十大"审计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审计师并不会因为"模糊并表"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我国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并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会计准则合并报表模糊并表审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