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书行

双月刊

1671-1254

journal-ss@163.com

0871-5920024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为国家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化、艺术,哲学、经济、教育学、法学、外语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为积极探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弘扬学校综合实力,优化科学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发掘求是的精神,突出办刊特色,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出场语境、内涵呈现与实践进路

    孙少帅段佳锐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呈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和文化基因.平和心态、成熟心智和健康心理相统一的丰盈心灵境界,精神需求、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相衔接的崇高精神境界,文化归属、文化交融和文化发展相结合的理想文化境界,构成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科学内涵.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扎实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对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基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精神文化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空间生产的新动向、基本矛盾及其化解策略

    孙全胜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的全面推进,数字空间生产已成为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数字空间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区域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数字化生产日益深入.数字空间生产具有虚拟性、流动性、重构性和不平衡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引起生态失衡、加重个人隐私泄露问题等.数字化时代的空间生产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基本矛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与城市化、资源环境、社会公共性的矛盾,导致城乡差距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要应对数字空间生产的基本矛盾,需要建立数字空间生产的规划体系,推动数字空间生产的生态化,加强数字空间生产的社会化管理,促进数字空间生产的公共参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打造智慧型生态城市和绿色数字经济.

    数字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空间矛盾化解策略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国际研究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

    彭树宏李子莹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类社会注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对就业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2 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际研究概况、热点进行了多维探索.结果发现:国际学术界已对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就业极化、收入分配、就业创造和人机协作效应进行了深度剖析,但仍存在微观视角缺乏、研究范围和内容受限、学科融合与合作不足等问题.未来应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和范围、加强学科交融与合作,推动研究向高层次宽领域迈进.于我国而言,未来在深耕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领域的同时,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并积极谋划、推出更多创新举措,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创造效应CiteSpace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的理论阐释、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李晓娟袁佩媛于涛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关键举措,于青年大学生自身、高校发展及国家安全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蕴.但根据实证调研数据考量,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在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方面呈现多重教育困境.基于此,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为加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效果,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基础,亟需做到思想领航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主体协同以凝聚"家、校、社"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的外在合力;客体驱动以激勉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制度护航以健全和完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的制度体系.

    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理论阐释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向及其实践向度——基于社会"劳动—需求"变革视角的分析

    刘畅王安平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劳动范式的全面变革,劳动模式的信息化、劳动过程的综合化、劳动手段的智能化对劳动者提出不断与时代共频的高阶思维复合型人才发展需求,进而对人力资本培育提出了挑战.面对新挑战,教育者需在教育理念上转向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共思共享的知识观、人机协同的教学观;在教育模式上走向智适型教育、精准型教育、多维交互型教育;在教育机制上淡化学科与学科、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以面向社会人力资源新需求广泛培育社会所需人才.然而,教育的变革涵盖于复杂庞大的生态圈中,立足现实审视教育变革的现实路径,应增进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赋能,以把握人才发展战略增添教育变革动力,以促进智能技术发展赋力教育变革效能,以建立终身学习生态圈,提升教育变革速率,化科技挑战为发展新机.

    人工智能人力资本新需求教育变革人机协同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探究

    宋晶童茜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中国大学生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基于美国客户满意度模型(ACSI),从学生个人特质和知识互动视角出发,构建以感知质量、感知价值为自变量,知识共享和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发现: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知识共享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的直接因素;知识共享在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与学习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与学习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针对大学生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的因素影响,建议完善在线学习平台、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促进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提升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以此提高大学生翻转课堂的学习满意度.

    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知识共享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

    新时代文化自信研究综述

    张宽李家林何梦冉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备受学界关注.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形成知识图谱,以探究文化自信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研究发现:相关学者基于自身学术背景,从"主体—客体""历史—现实""宏观—微观""理论—实践"等维度剖析了文化自信.研究热点集中在文化自信内在逻辑、历史根源、现实理据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研究前沿趋向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任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及构建本土话语权等实践层面.未来研究应拓展研究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相关研究;探索不同主体文化自信实践路径等.

    文化自信新时代研究热点动态研究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主流媒体B站短视频用户参与度研究——基于"央视新闻"B站号的实证分析

    刘岩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藉由新技术和新兴社交媒体平台,正在以新的样态走近青年用户.通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B站平台开设的官方账号"央视新闻"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时段内随机抽取的319 条视频样本,采用内容分析和回归分析系统考察主题类别、价值要素、播放时长、组织形式四个维度因素对"央视新闻"B站号短视频用户参与度的影响,以此探究更易引发青年用户互动参与的视听内容特点.研究发现:社会类视频最能提升用户参与度;趣味性、实用性、人情味等价值要素最易吸引用户参与;时长为三至十分钟的视频新闻能够有效激发用户参与;相较于自制视频,合拍类创作形式能够显著提高视频的传播度和参与度.其他诸如时政、国际、财经新闻等价值要素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央视新闻"B站号在后续运营中应主动引入公共议题增进青年群体公共事务参与,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合理利用情感表达策略和人格化传播,进而达到吸引、沟通、留存和培育青年群体的目的.

    媒体融合主流媒体央视新闻账号用户参与度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