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孙皎

季刊

1004-7565

jdmd001@hotmail.com;chendemin1952@sina.com

021-63034903

200023

上海市局门路427号2号楼201室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Materials and Devi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以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生产与应用相结合;通过介绍材料、器械、设备、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及应用,来促进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是沟通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医疗单位和销售网点的桥梁;并及时报道这些领域的科研成果,临床经验和国内外动态,将为从事口腔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单位提供发表学术论著和交流经验的园地。并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牙科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赵信义
    69-73页

    关于论文中参考文献书写格式的要求

    73页

    口腔环境响应性的银纳米颗粒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作用

    汪宇黄昊文刘欣薛皖秋...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淀粉有机模板的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该AgNPs在口腔龋损酸性微环境中响应性释放,通过杀灭病原菌抑制生物膜形成和破坏已成熟生物膜的双重抗菌能力,为龋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可溶性淀粉为绿色稳定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硝酸银为银前驱体,使用一锅法制备得到淀粉负载的Ag NPs.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对Ag NPs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细菌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探究其抗菌能力、使用结晶紫染色探究其抑制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细菌活死染色探究其破坏成熟生物膜能力.结果 紫外分光光度计显示的特征峰和透射电镜图像均表明成功合成了均匀分散在淀粉模板的球形Ag NPs,菌落计数结果显示,在α-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模板酶解后释放Ag NPs,对变形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P<0.001),而未经α-淀粉酶作用的淀粉负载的Ag NPs则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结果和细菌荧光显微镜观察图像表明,淀粉负载的Ag NPs具有抑制变形链球菌形成生物膜和破坏成熟生物膜的作用.结论 使用简单的一锅法绿色合成的淀粉负载的Ag NPs,能在口腔中α-淀粉酶的作用下被释放,杀灭变形链球菌、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还能破坏成熟的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龋病口腔环境响应性银纳米颗粒变形链球菌生物膜

    氢化镁颗粒对牙周致病菌具核梭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陈雨潇饶定成隋佰延刘昕...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微米氢化镁(MgH2)颗粒对牙周炎致病菌具核梭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可能的抗菌机制.方法 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实验材料MgH2颗粒的尺寸大小、表面形貌和晶相结构进行表征.使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研究其释放行为,同时使用菌落计数实验(CFU)、溴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研究了MgH2颗粒对具核梭杆菌的抗菌效应.结果 MgH2颗粒呈现为尺寸不均一的微米级球状颗粒,平均尺寸为10.52 μm.XRD谱图具有属于MgH2的(110)、(101)、(200)及(211)特征面的衍射信号.在菌落计数实验(CFU)实验中,当材料浓度达到1.5 mg/mL和2 mg/mL时有显著的抑菌效果,抗菌率分别为45.69%和79.24%.在MTT实验中,具核梭杆菌的活性随着MgH2颗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MgH2颗粒浓度达到2 mg/mL时,其活性接近于零.结论 MgH2颗粒对具核梭杆菌有着良好的抑菌效果,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氢化镁抗菌作用活性氧具核梭杆菌

    不同金刚砂车针对两种氧化锆切削行为的研究

    潘熙云康鸣竹张丹琦战德松...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常见两种不同类型氧化锆材料的耐磨性和被切削表现以及不同金刚砂车针对两种氧化锆的切削效率.方法 使用Mani和RAICH金刚砂车针在匀速恒力状态下切削多色多层氧化锆(MY锆)与超透氧化锆(ST锆),并且用Micro-CT系统对体积损失部分进行扫描重建,计算两种氧化锆的体积损失,评价其耐磨性.用两种氧化锆材料的体积损失与车针质量损失之比来评价两种车针的切削效率.使用SEM观察切削前后的两种氧化锆材料和两种金刚砂车针的表面微观形貌.结果 多色多层氧化锆体积损失较超透氧化锆大,且随切削深度增加而减少.多色多层锆体积损失为MY 1st=20.07 mm3,MY 2nd= 16.73 mm3,MY 3rd=13.5 mm3.超透氧化锆体积损失为ST=12.64 mm3.耐磨性排序:ST>MY 3rd>MY 2nd>MY 1st.RAICH车针平均切削效率为109.21;Mani车针的平均切削效率为110.59,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多色氧化锆越靠近浅层越容易切削,比超透氧化锆更容易切削;两种车针的切削效率基本相等.

    固定义齿修复氧化锆切削效率

    全数字化上颌赝复体制作与适合性初探

    张晗之朱陈元谢雪梅焦婷...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多源数据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全数字化的一体式上颌赝复体,并对其适合性行初步评价.方法 利用口内光学扫描数据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进行融合获得数字化印模,并在获得的模型数据上利用数字化牙科设计软件设计金属支架、阻塞器并排列人工牙,通过三维打印(3D printing,3DP)的方式获得数字化上颌赝复体.对3名患者同期进行传统及数字化赝复治疗,以传统赝复体作为自身对照组,使用硅橡胶加衬法对两者适合性(指义齿组织面与口内软组织间存在的间隙)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成功实现上颌赝复体的全数字化制作通路;传统赝复体支架适合性(294.0±64.4)μm、阻塞器适合性(357.8±82.4)μm;数字化赝复体支架适合性(364.6±62.6)μm、阻塞器适合性(345.1±95.5)μm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数字化赝复治疗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上颌骨缺损修复方式,其适合性符合临床要求.

    上颌骨缺损赝复体数字化适合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二维头影测量定点分析系统的研究

    项明娣胡万龙曹佳红闫芸...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高斯金字塔和卷积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和训练一种高精准度的自动化二维头影测量标志点定位与分析系统模型.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本院所摄的400张年龄在18至50周岁且无牙列缺损的头颅侧位影像,在3D slicer(NIH美国)上完成每张44个牙颌和颅面软硬组织结构标志点的标注,并构建和训练基于图像高斯金字塔和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化二维头影测量标志点定位和分析系统.结果 运用图像高斯金字塔和卷积神经网络方法能高精准获取44个牙颌和颅面的软硬组织结构标志点,在2.0 mm、2.5 mm、3.0 mm、4.0 mm精度范围内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5.61%、90.72%、93.82%、96.34%;44个牙颌和颅面软硬组织结构标志点的平均误差为1.22 mm,平均标准差为1.27 mm;常见头影测量项目(ANB、SNA、SNB、ODI、APDI、FHI、FMA、MW)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85.00%.结论 运用图像高斯金字塔和卷积神经网络方法能高精准获取牙颌和颅面的软硬组织结构标志点,并且对牙颌和颅面形态分析诊断具有良好的准确性,该技术将有助于推进自动化头影测量的临床运用.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头影测量

    简易造字法

    陈德敏
    106页

    两种复合树脂与牙本质剪切粘接强度的比较

    潘悦萍李婷婷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离体牙牙本质上涂布粘接剂后分别予以声波技术充填Sonicfill树脂及分层充填P60树脂,评估应用两种复合树脂与牙本质的剪切粘接强度.方法 选择因牙周病拔除的磨牙40颗,制成40个牙本质试件,随机分为2组.A组为Sonicfill树脂组,B组为P60树脂组.每组涂布粘接剂后,A组采用声波技术充填树脂,B组采用分层技术充填树脂.经过循环温度为5℃及55℃的冷热循环疲劳试验,每个循环为3 min,共循环500次后,测试2组的剪切粘接强度(Shear Bond Strength,SBS).结果 A组的SBS为(10.32±1.13)MPa,B组的SBS为(8.43±0.98)MPa,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声波技术的Sonic-fill树脂充填体相比采用分层充填的P60树脂拥有更高的剪切粘接强度.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使用声波充填技术不亚于传统分层充填树脂,且临床操作时间更短.

    剪切粘接强度复合树脂声波技术充填

    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璐喻健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增强现实技术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领域逐渐被推广应用.口腔医学教育抽象性及实践性强,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足.增强现实能够将虚拟信息叠加融合至真实环境,具有直观性强、实时交互和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有望促进口腔医学生理论认知与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本文将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对其在口腔医学教学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应用趋势和局限,以期为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口腔医学教学增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