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王林

月刊

1003-9872

kqyx@njmu.edu.cn

025-86658322

210029

江苏南京市汉中路136号

口腔医学/Journal Stom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最早创刊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由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开设有口腔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口腔预防研究、调查研究、门诊管理、临床经验、病例报道、综述等栏目。杂志注重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文科技目录-医药卫生》等检索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BCT三维形态分析的中国青少年颈椎骨成熟度定量方法研究

    吴玥唐雯张语嫣然袁玮煜...
    3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探究颈椎三维形态与骨骼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基于颈椎三维形态的颈椎骨成熟度(CVM)定量评估模型.方法 共收集 358 例(男 175 例,女 183 例)中国青少年患者的颅颌面CBCT影像,随机分为模型建立组(277 例)及验证组(81 例).定义并测量了 21 个颈椎三维形态学参数,纳入颈椎全部部位,包括颈椎椎体、横突、棘突、椎弓根、锥板、关节突.颈椎骨成熟指数(CVMI)由有经验的正畸医师测定并作为参考标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逐步分析确定相关性并构建回归模型.使用验证组数据检验各模型的评估可靠性并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模型评估值与参考标准.结果 颈椎各部位的三维形态学变化与CVMI相关(P<0.05).男性和女性模型各包括 6 个三维形态参数,其中 3 个相同.男性模型和女性模型校正R2 分别为 0.899 和 0.902,评估准确率分别为85.0%和 85.4%.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回归模型与参考标准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椎三维形态与骨骼成熟度相关,本研究建立的CVM三维形态学评估方法及相应的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可信度,与专家的一致性较高.

    骨骼成熟度颈椎骨成熟指数三维形态CBCT

    无托槽隐形矫治下前牙压低过矫治的回归分析研究

    黄钖钖王诗语刘浩杨丽...
    329-33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下前牙压低的最终实现值与方案预设值之间的关系,探究一种过矫治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 例采用隐适美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的患者.将ClinCheck方案中的相对压低值记为压低预设值,经数字化模型重叠技术测得压低实现值.评估实现值与预设值的差异和关系,分析压低量等因素对压低效率的影响.结果 下前牙压低的平均效率约为 62.2%,中切牙效率最高,尖牙最低.压低量、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尖牙区附件类型均影响压低效率.压低预设值与实现值之间差异显著,存在线性关系.下前牙压低过矫治量计算公式为Z=(W-0.110)/0.533-W(Z为过矫治量,W为期望压低量).结论 矫治方案中的下前牙预设压低量不能完全实现,对于设计下尖牙压低,或压低量大,或初始位下切牙舌倾的病例应设计更多过矫治.与优化附件相比,下尖牙设计垂直矩形附件更有利于提高压低效率.

    无托槽隐形矫治前牙压低效率线性回归过矫治

    不同拔牙方式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Bolton指数及咬合关系的影响

    宋野任银婷张轶涵韩晶莹...
    334-337,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前磨牙拔除方式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Bolton指数及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 筛选 62 例符合研究标准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石膏模型,通过iTero Element扫描仪将石膏模型转换为数字化模型,每一例模型均按照常见的4 种前磨牙拔除方式进行数字化拔牙,并进行拔牙后的排牙实验,计算拔牙前后的Bolton指数,并对排牙实验所建立的咬合关系进行评估,探索其变化规律.结果 对于骨性Ⅱ类患者,四种前磨牙拔除方式均会导致Bolton指数全牙比明显减小,且相比于上 4 下 4 和上 4 下5 的拔牙方式,上5 下4 和上5 下5 的方式会导致Bolton指数全牙比减小更多(P<0.001).对于骨性Ⅱ类患者,在建立磨牙中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排牙实验,上 4 下 4 和上 4 下 5 的拔牙方式获得的前牙覆盖均值在正常值范围内(<3 mm);上 5 下 4 和上 5 下 5 的拔牙方式获得的前牙覆盖均值大于正常值(>3 mm),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上 4 下 4 和上 4 下 5 的拔牙方式更有利于使拔牙后Bolton指数全牙比趋于正常,也更有利于建立更良好的咬合关系.

    口腔正畸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Bolton指数排牙实验

    骨性Ⅱ类伴埋伏牙双期矫正病例1例

    郭凯韩欣颖马浩杰刘丽娟...
    338-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性Ⅱ类的患者常表现为上颌前牙前突,下颌后缩,开唇露齿,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等症状,严重影响颜面美观.本文报道 1 例一期早期矫治配合二期固定矫治治疗骨性Ⅱ类伴埋伏牙的生长发育期男性患者病例.治疗后骨性Ⅱ类症状明显改善,包括下颌后缩的改善,开唇露齿问题得到解决,面部外观趋向于直面型,同时颞下颌关节未出现明显异常.该病例显示早期矫正对此类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避免或减少此类患者成年后正颌手术的可能性.

    骨性Ⅱ类双期矫正埋伏牙Twin-Block矫治器

    氟西汀单独使用及联用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影响研究

    史般若吴翘楚缪昊宸魏昕...
    344-348,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氟西汀单独使用及联用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白念珠菌标准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和白念珠菌耐药株进行实验,分别制备相应菌株的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XTT减低法检测氟西汀对白念珠菌的作用,改良时间-杀菌曲线测定氟西汀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药效学性能,扫描电镜观察氟西汀处理后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变化,棋盘稀释法检测氟西汀与氟康唑联用对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的影响.结果 氟西汀对 3 种生物膜状态的白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生物膜状态白念株菌标准株和氟康唑耐药株 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SMIC50)为 32 μg/mL,对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临床株的SMIC50 为 64 μg/mL.改良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在氟西汀浓度为 1×SMIC50和 2×SMIC50时,3 种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氟西汀处理后白念珠菌生物膜较无药物处理时菌丝数量减少,形态发生皱缩.棋盘稀释法显示氟西汀与氟康唑联用时对生物膜状态的白念珠菌标准株表现出协同作用,对其余两种菌株表现出无关或拮抗作用.结论 氟西汀单独使用对不同种类生物膜状态的白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联用氟康唑对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标准株有协同抑制作用.

    白念珠菌氟西汀氟康唑

    沉默Versican V0/V1对小鼠牙乳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吴佳艳黄海燕宋宸宇蒋备战...
    349-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V0/V1 对小鼠牙乳头细胞(mouse dental papilla cells,mD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E16.5d胎鼠mDPCs,使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mDPCs的Versican V0/V1 基因,通过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沉默效率;通过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分别评估mDPCs的矿化情况,并利用qRT-PCR检测其成牙和矿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siRNA转染后,与si-NC组相比,si-Versican V0/V1 组mDPCs的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减弱(P<0.01),si-Versican V0/V1 组碱性磷酸酶染色更深且矿化结节数量增加,si-Versican V0/V1 组成牙和矿化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 沉默Versican V0/V1 抑制mDPCs增殖和迁移,但促进mDPCs成牙分化和矿化.

    多功能蛋白聚糖小鼠牙乳头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迁移成牙分化

    纯钛表面载锌聚多巴胺涂层改性及其抗腐蚀性能初探

    梅煜坤张建兰邱憬
    356-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纯钛表面制备载锌聚多巴胺涂层,并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及抗腐蚀性能.方法 将纯钛试件先后浸泡在多巴胺碱性溶液与硫酸锌溶液中,在试件表面形成载锌聚多巴胺涂层.以光滑钛表面以及聚多巴胺涂层改性钛表面为对照组,载锌聚多巴胺涂层改性钛表面为实验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微形貌,X线能谱仪表征锌元素在聚多巴胺涂层上的结合.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试件表面的亲水性.体外培养L-929 成纤维细胞,通过CCK-8评价改性钛表面的生物相容性.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获取各组试件在人工唾液中的开路电位和极化曲线,分析载锌聚多巴胺涂层对钛表面抗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 扫描电镜和X线能谱仪分析结果显示,3 组试件表面的微形貌均有差异,载锌聚多巴胺涂层组试件表面有锌元素存在.涂层修饰后试件表面的亲水性增强.体外细胞实验显示,载锌聚多巴胺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电化学测试获得的开路电位和动态极化曲线及其拟合数据显示,载锌聚多巴胺涂层组试件的抗腐蚀性能最强,聚多巴胺涂层组次之,光滑钛组最小.结论 采用化学浸泡法可在钛表面成功制备载锌聚多巴胺涂层,改性钛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能.

    聚多巴胺钛表面抗腐蚀性能

    医用臭氧注射疗程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及其疼痛作用的影响

    鲁彩霞张思敏尼格阿依·艾合麦提李雪儿...
    362-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注射疗程对SD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及其疼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5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医用臭氧组,每组 18 只.对照组在造模时仅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仅注射碘乙酸钠造模;医用臭氧组关节上腔注射碘乙酸钠造模 1 周后关节内注射医用臭氧进行干预,注射频率为 1 次/周,共 5 次.注射医用臭氧 1 周(造模后 2 周)、3 周(造模后 4 周)、5 周(造模后 6 周)后,各组分别处死 6 只大鼠.处死大鼠前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头阈值,处死后检测各组大鼠关节液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水平,并对各组大鼠颞下颌关节软骨大体观进行Pelletier评分和软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进行改良Mankin's评分.结果 同一时间内:模型组相比于对照组,1、3、5 周,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机械痛阈值减小(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升高(P<0.01),颞下颌关节软骨Pelletier 评分以及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增高(P<0.01);医用臭氧组相比于模型组,注射医用臭氧 3 周和 5 周,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机械痛阈值升高(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和颞下颌关节软骨Pelletier 评分以及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降低(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医用臭氧 1 周各检测指标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P>0.05).同一组内:医用臭氧组 3 周和 5 周相比于医用臭氧组 1 周,大鼠颞下颌关节机械痛阈值增加(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降低(P<0.01),关节软骨Pelletier评分以及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臭氧组3 周相比于医用臭氧组5 周,大鼠颞下颌关节机械痛阈值、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关节软骨Pelletier评分和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臭氧治疗 3 周以上可改善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及其疼痛.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疼痛医用臭氧疗程

    不同设计的聚醚醚酮卡环固位及疲劳性能研究

    罗颐辰邱琳耿铭珠张玮...
    369-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增加聚醚醚酮(PEEK)卡环臂进入倒凹的比例,并探究这一改变对PEEK卡环固位力和疲劳性能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一种可以提高PEEK卡环性能的设计方式.方法 设计并加工 3 组PEEK三臂卡环(n=10/组),分别令其固位臂的末端 1/3、末端 2/3 以及全部固位臂进入 0.75 mm深度的倒凹;一组钴铬合金卡环(n=10),令其固位臂末端 1/3 进入 0.25 mm深度的倒凹作为对照组.在对卡环进行初始固位力测量后,在体外进行 15 000 次摘戴的疲劳循环,每经过 1 500 次循环再测量一次卡环的固位力.使用光学扫描与软件偏差分析,通过均方根(RMS)比较疲劳前后卡环的形变量.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疲劳前后卡环臂内表面的变化.结果 固位臂全进入倒凹区的PEEK卡环平均固位力(9.24±1.78)N,在 3 组PEEK卡环中最高;但仍略低于钴铬合金卡环(11.88±2.05)N.经过疲劳循环,各组卡环的固位力均发生了下降,其中钴铬合金卡环固位力的下降率最高(38.38%).三组PEEK卡环的RMS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1),且都低于钴铬合金卡环的RMS(105.47±10.82)μ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下,所有组卡环臂内表面都观察到了磨损的痕迹,并且主要发生在卡环臂进入倒凹的部分.结论 增加PEEK卡环固位臂进入倒凹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卡环的固位力,并且在经过体外疲劳循环后,具有优于钴铬合金卡环的固位力稳定性,可以满足临床要求.初步验证了通过增加PEEK卡环臂进入倒凹的比例来提高卡环性能的可行性.

    聚醚醚酮卡环固位力疲劳性能倒凹

    选择性刮治在显微根尖手术中的疗效评估

    王轲游婧卢伟
    375-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显微根尖手术(endodontic microsurgery,EMS)中根尖病损邻近或累及重要结构时采用选择性刮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并完成显微根尖手术的26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根尖刮治方法分为选择性刮治组(SC-EMS组)和常规刮治组(C-EMS组).SC-EMS组中,患者根尖病损邻近或累及重要结构(颏孔、下颌神经管、鼻腭神经管、上颌窦、鼻底、活髓邻牙),对邻近区域进行选择性刮治;C-EMS组中,患者根尖病损邻近重要结构,进行常规根尖刮治.术后随访 12 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对失败病例进行拔牙术后检查和病理诊断回顾,记录失败原因.结果 SC-EMS组成功率 90.2%,C-EMS组成功率 95.4%,C-EMS组成功率较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折是两组患者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SC-EMS组术后患者存在短期不适 6例,长期不适 2 例;C-EMS组中无明显不适病例.结论 选择性刮治对显微根尖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影响,是术中保护重要结构的有效方法.术后可能出现短期不适,少数病例导致邻牙不可逆性牙髓损伤.

    根尖周炎持续性根尖周围病变显微根尖手术选择性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