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

樊明文

月刊

1671-7651

kqyxyj@163.com

027-87686117

430079

武汉市武昌珞瑜路237号

口腔医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最新理论与技术,为口腔医学临床和基础及教学服务,为读者服务。辟有焦点论著(附评论)、论著、综述、讲座、短篇报道、专业英语、病例报告、学术动态等十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为全国各地口腔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口腔专业学生、护理、医技人员等。本刊为双月刊,双月28日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根尖手术切口设计对术后牙龈美学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

    贺文倩杨卫东
    1037-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手术器械、影像学技术以及倒充填材料的进步与发展,使得根尖手术的成功率得到很大提升,而牙龈退缩、"黑三角"及术区瘢痕等术后牙龈问题也被广大医师关注.既往学者认为不同根尖手术切口设计对术后牙龈美学效果的影响不同,但近年此类文献报道却较少.本文从不同切口设计的特点及适应证入手,就切口类型对根尖手术后牙龈美学效果的影响及相关评价指标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切口设计提供参考.

    根尖手术切口设计牙龈退缩牙龈瘢痕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刘海岩马坚
    1042-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该疾病异质性显著,病因至今仍未明确.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通过无偏、高通量和高分辨率的转录组测序获得相关数据并进行信息分析,已成为了解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制定预防和治疗新策略的有力工具.本文概述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肿瘤微环境的表征、肿瘤侵袭和转移、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与非HPV感染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进展,旨在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与诊疗提供新思路.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肿瘤微环境人乳头状瘤病毒肿瘤免疫

    TRPV4通道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研究进展

    苏轩辰刘亚丽
    1049-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畸牙齿移动是临床正畸治疗的关键环节,通过在牙齿上施加合适的正畸力,正畸力传递至牙周会引起牙齿周围软硬组织的适应性改建.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受体4型通道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 channel,TRPV4)是一个作用繁多、机制复杂的机械敏感性钙离子通道蛋白,在调控机械力的传导、炎症反应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者发现TRPV4通道也参与了正畸牙齿移动.本文就TRPV4通道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受体4型通道蛋白正畸牙齿移动骨重塑牙周组织重塑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舌形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胡小蓓张昆张建云王育新...
    1054-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舌形态的变化,探究舌形态变化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1个月(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影像资料,测量T0、T1、T2期舌在口内的相对位置、舌相对于颅底的矢状向位置、垂直向位置、舌长度、舌高度、舌正中矢状截面面积及口内舌体积,并分析其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量的相关性.结果:正颌术后,舌在口内的位置更靠后上,较T0期,T2 期 L2、L3、L4 分别增大(2.08±2.76)mm、(1.88±2.48)mm、(1.64±2.31)mm.与 T0 期相比,T1 期舌高度显著增加,而舌矢状向位置、舌长度、口内舌体积显著减小;T2期舌高度恢复至T0期水平,而舌矢状向位置、舌长度、口内舌体积仍显著减小,分别减小(4.41±5.53)mm、(4.81±6.96)mm、(6.04±13.62)cm3.舌矢状向位置、口内舌体积的变化量与下牙槽座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r=0.394,r=0.452).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舌在固有口腔内更靠后上,口内舌体积减小,提示舌发生自适应性改变.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双颌手术舌形态舌体积螺旋CT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回顾性研究

    周旺吕伟华王希乾仝春实...
    1059-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7例腓骨瓣及32例髂骨瓣均成活,两者在一般资料、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后)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下颌骨缺损类型和长度、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明显不同.结论:下颌角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髂骨瓣修复,跨越中线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Brown分类方法能够很好指导骨瓣选择的类型.缺损大于90 mm优先考虑腓骨修复,且可以同时携带皮岛修复软组织缺损,小于90 mm不伴有软组织缺损优先考虑髂骨修复,小于90 mm伴有软组织缺损携带阔筋膜张肌瓣修复.血管化游离髂骨瓣在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均能很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无明显差异.

    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管化游离髂骨瓣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外科功能及外形评价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对比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及临床特点的研究

    苏传超林梓桐王靖斐顾镇...
    1065-1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进行对比,总结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jaw,MRONJ)的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MRONJ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MRONJ病例中:100%(对比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14.0%)见骨硬化,30.8%(对比5.0%)见多象限骨硬化,43.6%(对比4.0%)见死骨,25.6%(对比0%)见死骨伴多象限骨硬化;89.7%(对比20.0%)诱因是拔牙.结论:相较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MRONJ观察到骨硬化、多象限骨硬化和死骨影像表现的概率更高,多象限骨硬化伴死骨影像出现时提示其很可能是MRONJ;拔牙是MRONJ的最主要诱因.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双膦酸盐影像学特点死骨骨质硬化

    乳磨牙不可复性牙髓炎根管治疗术相关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田文仙谢玲任乐文丁月...
    1071-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局部麻醉下进行乳磨牙根管治疗的患儿进行临床随访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根管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乳磨牙的生存率.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22年6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乳磨牙根管治疗的3~8岁慢性牙髓炎患儿的临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分析对患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有255例患儿的377颗乳磨牙被纳入研究.研究发现,患儿年龄越大,治疗失败的风险越高(风险比为1.688,95%置信区间为1.059~1.889).与下颌相比,上颌乳磨牙的治疗成功率较高.使用玻璃离子充填治疗的患者失败风险更高,而治疗次数和性别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牙位和修复材料是影响乳磨牙根管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乳磨牙慢性牙髓炎根管治疗生存分析

    上颌乳切牙融合牙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邱芬芳孟姗吴泽启朱冰蕊...
    1076-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曲面断层片研究上颌乳切牙融合牙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影像数据库中的3~8岁患者的曲面断层片,共纳入76 288张,观察记录上颌乳切牙融合牙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其继承恒牙的异常.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结果:上颌乳切牙融合牙的发生率为0.21%(153/76288),男孩多于女孩(P<0.05),单侧发生多于双侧(P<0.01),但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3例融合牙中有138例上颌乳切牙数目正常,另外15例存在乳牙额外牙.138例患者中有74.15%并发上颌恒侧切牙胚先天缺失,不缺失的上颌恒侧切牙中有42.11%存在过小牙,36.84%存在牙齿发育迟缓;15例上颌乳牙额外牙者中有20.00%存在恒牙列额外牙;本组病例中有2例3颗上颌乳切牙融合牙.结论:上颌乳切牙融合牙常见为2颗牙齿的融合,3颗牙齿融合罕见,上颌乳切牙融合牙男孩多于女孩,单侧多于双侧,融合牙会影响牙弓长度、牙齿排列,甚至美观,还常并发继承恒牙和恒牙列的异常,临床医师应注意检查和追踪,以便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融合牙乳牙额外牙恒牙先天缺失牙齿发育迟缓

    金属预成冠全冠式远中导板间隙保持器应用于第二乳磨牙早失的回顾性研究

    肖芳莉谢玲张松营丁月...
    1080-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观察金属预成冠全冠式远中导板间隙保持器(distal shoe space maintainer,DSSM)在第二乳磨牙早失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4年1月89例因第二乳磨牙早失行全冠式DSSM治疗病例,回顾性分析至少术后1年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从DSSM保留率、保留状态、间隙丧失情况及DSSM维持时间4个方面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57例完成随访到DSSM拆除病例进行数据分析,平均维持时间15(12.5,18.0)个月,其中16例出现脱落或提前拆除,第一乳磨牙的慢性炎症和脱焊在DSSM脱落失败的危险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乳磨牙的慢性炎症在影响DSSM变形移位的危险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84例完成1年随访病例进行数据分析,22例移位变形病例平均间隙丧失2.31(2.14,2.34)mm,62例在位状态良好病例平均间隙丧失0.13(0.09,0.18)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冠式DSSM在在位保留上有优势,在位良好的病例也达到了良好的间隙保持临床效果,对于术前第一乳磨牙根尖周状态的判断及治疗和咬合管理还需予以改进.

    全冠式远中导板间隙保持器第二乳磨牙早失第一恒磨牙未萌回顾性研究

    186例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邱若兰马昊东房敏健刘亮...
    1086-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特征,并对骨折伴随牙齿损伤(traumatic dental injury,TDI)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0~18岁颌面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创伤原因、骨折部位、治疗方法、TDI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纳入患者186例,3个年龄组中由坠落、机动车-人交通事故、摔倒导致的骨折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骨折手术治疗率分别为35.00%、50.00%和66.96%.骨折伴随TDI患者96例(51.61%),好发牙位为中切牙(41.93%),常见损伤类型为牙周组织损伤(68.32%).骨折伴TDI失牙率为31.37%.结论: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骨折的创伤原因及治疗情况具有年龄分布特征.骨折伴随TDI常见且多发,失牙率较高,应提高诊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颌面部骨折儿童创伤性牙齿损伤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