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喀什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喀什大学学报
喀什大学学报

侯俊平

双月刊

2096-2134

kssb@chinajournal.net.cn

0998-2892218;2892014

844008

新疆喀什市学院路29号

喀什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shgar Universit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喀什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主要刊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语言、艺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体育、技术学科和教育等学科领域有新意、有理论深度的学术研究论文。 本刊坚持“双百”方针,以扶持和培养学术研究新人、繁荣学术交流、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推动新疆尤其是南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己任。坚持学术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突出新疆民族、地域特色和师范特色。注重发掘有关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新疆民族宗教、民俗文化,新疆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理精神及当代启示——以《共产党宣言<序言>》为中心的考察

    邱程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序言>》蕴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发展、完善、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精神:基于时代背景的斗争意志、基于一般原理的理论自信、基于革命措施的实事求是.广阔视野、工人需求和发展水平分别是坚持真理精神的前提条件、主体推力及物质基础.由此而言,《序言》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共产党要坚持问题导向、自立自信、守正创新、胸怀天下、人民至上、系统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真理精神当代启示

    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三重维度探赜——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孙竞峰赵海月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下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愿景.美好生活观体现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始终,他用终生的奋斗诠释了"何为美好生活",以批判的视角论证了"为何生活不美好",指明了"美好生活何为"的实现道路并勾勒出美好生活的未来社会图景,体现出马克思对人们生活境遇的深切关怀.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生动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温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手稿》,从价值旨归、批判进路、实现路径三重维度探赜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对深化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美好生活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解放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机理、机制与策略

    李婷文张健蔡峰张建华...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动力.对此,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关联机理,揭示其内在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先从理论层面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新质生产力与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改善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方式,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成效.为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全过程,今后应深化科技创新与应用,改进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加强人才支持,以科学指导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新质生产力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关联机理实施策略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理与创新路径

    张明兴毛春合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新质生产力核心构成要素,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在于增强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实现多元协同共治.基于此,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实际进程,发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中仍然面临数字赋能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有限、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乡村产业深度转型动力与活力不够、多元协同共治机制较为缺乏等现实困境.据此,需增强数字赋能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健全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机制,进而全方位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

    新质生产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数字赋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乡村的文化振兴路径探究

    田茵茵钱爱萍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也是增进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成效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大局,也是实现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目前新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传统乡村价值观遭受冲击、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困境.推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新疆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育乡村人才、增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路径来实现.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南疆高校实践工作机制研究

    丁邦文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主力军.新疆南疆高校承担着教育引领各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责任,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喀什大学立足学校实际,探索"五个人人"育人模式,并以其为抓手,坚持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建章立制、打造特色品牌,从文化沁润、校园文化活动、场馆育人等方面,不断强化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并将立德树人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这一工作机制对于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巩固新疆各民族大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疆高校实践工作机制

    中巴经济走廊影响双边贸易边境效应的GSIM模型测度

    肖冯邓鹏辉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测算中巴经济走廊对新疆及巴基斯坦贸易边境效应的影响,本论文采用《世界银行》以及《新疆统计年鉴》农产品贸易数据,构建了2012-2017与2018-2021年两期贸易局部均衡模型(GSIM),测算结果显示:新疆与巴基斯坦贸易边境效应由2012-2017年间的25%,下降到2018-2021年间的20%,意味着走廊降低了新疆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壁垒.2012-2021年间出口边境效应下降幅度比进口边境效应下降更多,说明10年间新疆出口贸易的增长要高于进口贸易的增长,表明新疆与巴基斯坦出口贸易潜力逐步释放,新疆提供的贸易便利化更多.新疆与巴基斯坦双边贸易边境效应下降主要归因于贸易政策的深化,经济活力增强,全要素生产率增强.2018-2021年间新疆与巴基斯坦的贸易成本相对于2012-2017年间降低了10.62%.走廊加深了巴基斯坦与新疆的相互贸易依存度,提升了双边贸易水平,削弱了贸易壁垒,降低了双边贸易成本以及对本土产品的偏好.

    边境效应贸易成本单边效应替代弹性进口依存度

    产业结构升级对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刘旭程云洁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新疆经济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转型与升级,对实现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新疆15个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产业结构升级对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新疆15个地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北疆各地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较南疆各地州(市)提升更为显著,10年间南北疆各地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了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开放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来看,北疆各地州(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南疆各地州(市)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与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此,提出通过合理规划新疆产业布局,促进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持续释放南疆各地州(市)资源优势潜力,夯实工业基础,缩小南疆地区与北疆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以实现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效应

    法秩序统一视野下侵犯已公开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认定

    罗钰雯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秩序统一性是违法判断的前提和基础.在民刑衔接较为频繁的侵犯已公开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中,缓和的违法一元论立场以重视前置法的适用、出罪时间点提前、保持刑法谦抑性等优势,相较于违法相对论更加合理.从法秩序统一的视角审视现有已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违法性判断方法,合理处理规则契合了各部门法协同的要求,但存在判断模糊等问题;客观开放程度标准提出了较为固定的判断路径,但难以避免形式化导致的认定僵化.本论文以法秩序统一原则作为论述的视角与前提,站在缓和的违法一元论立场,对不同的已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之合法性判断方法进行评述,提出场景化法益观下的合理处理方法,并通过分析相关典型案例,引出实践中在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特殊问题与法治理念,进而厘清已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刑法保护范围、定罪路径、认定标准,及其刑法规制中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取向等问题.

    法秩序统一缓和的违法一元论已公开个人信息前置法利益衡量

    媒体监督司法的理论逻辑及现实展开

    袁汉兴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对司法的监督,建立在坚实的法理与规范基础之上.这种监督不仅有助于司法责任制的切实执行,更是司法公开原则的有力贯彻,为司法民主的实现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媒体监督司法面临敏感信息泄露、虚假报道、"媒体审判"等诸多现实困境.为了发挥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作用,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制度构建:一是构建敏感信息审查机制;二是构建媒体监督庭审直播制度;三是畅通司法案件采访报道渠道;四是划定媒体监督司法的法律边界.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制度构建,可以更好地发挥媒体在司法监督中的积极作用,为司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媒体监督司法公正现实困境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