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07年的12.1%,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小学入学人口逐年递减.一些中小学校因生源不足,学校规模逐年缩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从2001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实施了寄宿制工程.截至2007年12月寄宿制工程共覆盖中西部地区953个县,共批复项目学校7651所,其中初中5113所,小学2538所.通过持续的布局调整,全国小学总数从2000年的55.36万所下降到2007年的34.16万所.从2001年至2007年,新增寄宿生207.3万人,其中初中生165万人,小学生42.3万人.2007年中西部农村小学寄宿制比例达到11.6%,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规模达到近3000万.寄宿制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如学生年纪尚小,离开家庭亲情缺失,对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的形成影响较大,学校的管理和干预不能及时跟进;在儿童时期没有家长的引导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等,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凸显.基于这些问题,笔者从优势视角出发探讨小学生抗逆力策略,以解决针对农村小学生寄宿面临的亲情缺失、社会认知能力弱化、适应问题以及情绪问题和偏差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