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郭贵春

双月刊

1674-7062

bianjibu@sxu.edu.cn

0351-7011922

030006

山西省太原坞城路92号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刊物。旨在倡导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管理工作联盟,推进自然辩证法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现象学技术理论视野下主体性问题的三重维度

    孙江平吴文清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性问题是后现象学技术理论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道德增强等技术的应用促进着技术与主体的融合,重构身体-主体的存在方式.技术媒介中的"规训权力"重塑着主体的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通过自我赋权重新把握主体自身的积极愿望.技术媒介在公共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提升,使主体间的交流和理解成为可能,并为主体政治参与国家公共治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后现象学技术理论对于主体性的分析,意味着将技术设计"体验"取代"功能",从"身体-知觉"这一独特视角重新定义存在主体,并以技术物为媒介为主体间创造出新的联结.

    具身性主体技术媒介公共领域

    偏见VS科学?——评述霍伊尔的宇宙学思想

    吴玉梅夏艳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伊尔(Fred Hoyle)在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一方面,他对当前的宇宙范式——大爆炸宇宙模型作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也是大爆炸模型最激烈和长期的反对者之一.文章通过考察霍伊尔对大爆炸模型三大主要反对理由:1.大爆炸模型中宇宙存在的有限性;2.大爆炸模型中观察宇宙的微调性;3.宇宙模型与天文学观察之间关系的非确定性,从而指出,霍伊尔对主流宇宙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偏见,但主要原因还是大爆炸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使得霍伊尔相信存在其他的宇宙理论.霍伊尔对现代宇宙学的这些思考,至今仍然是宇宙学前沿领域和新兴宇宙学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稳恒态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微调人择原理霍伊尔

    中国近代兵器"万国牌"现象:以鸦片战争关键武器——火炮为例

    刘鸿亮杨韬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明朝中叶起,尤其是近代以来,我国在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军队装备长期陷入"船不坚、炮不利"的窘境.火器装备的"统一与制式"进程缓慢推进,导致了所谓的"万国牌"现象,即装备来源繁杂,技术标准不统一.直至甲午战争尘埃落定,一些具有远见的军方人士开始摒弃陈旧的经验主义,转而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军队编制与武器杀伤力问题,我国武器装备才逐渐走向"统一与制式"的新时代;以下,以鸦片战争时期的关键武器——火炮为例,从思想、制度、物质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清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与后天缺陷.这一现象昭示了一个真理:批判的武器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坚持科学性、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唯物主义分析原则,是我们审视和正确评价近代中国军队"万国牌"装备现象的关键所在.

    船坚炮利万国牌鸦片战争火炮

    生产知识:清末天文教科书编写研究

    叶璐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清末国人自编天文教科书为中心,探讨西方近代天文知识在中国的初步建构.编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科书书写方式,致力于在一个崭新的中西知识共存的框架中保存中国传统天学,并传播西方近代天文知识.归根到底,受国家意识形态所限,天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基于政府实用角度下的言说.尽管自编教科书蕴含着开启智识的力量,但终究尚未形成近代学科.

    天文学教科书科学知识经世致用

    日本现代化中的科学技术效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兼评《科技革命与日本现代化》

    张明国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的概念多义且常被混用;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围绕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尚存在争议.日本存在科学技术革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科学技术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效能(功能和作用).反思日本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中的效能,这对于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日本现代化科学技术中国式现代化

    开放科学、平台资本主义与后真相——从"室温超导乌龙"来看

    戴佳纯蔡仲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温超导乌龙"暴露出与平台资本主义关联的"开放科学"所面临的某些后真相挑战.从STS角度来看,随着平台资本主义介入开放科学,"流量"成为知识价值的评价标准,知识因此更具"争名利于众"的特征.在其中,社交媒体的热度取代了真相,情感诉求和主观信念往往比事实证据更具影响力.从微观的认识论角度来看,不称职的专家通过"制造无知的反认知策略"在社交平台争流量,以达到学术上位,经济牟利,从而削弱社会对科学的信任;外行借助于"扯淡式认知恶意"登上各种"热搜榜",以圆自己的科学明星之梦,导致伪科学的泛滥,撕裂科学与社会.

    开放科学平台资本主义后真相恶意认识论

    可解释性与AI算法决策系统的感知公平性问题研究

    赵伟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的学术界,特别是在人机交互(HCI)领域,越来越关注人工智能公平的感知方面,即研究设计者、最终用户、决策主体和各种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何感知公平.虽然公平性和透明度的计算定义是当今非常流行的研究主题,但人们对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算法系统的必要性有了理解,这也涉及它们的社会影响(例如,遵守社会规范、道德判断、用户感知).文章研究旨在了解算法系统提供的解释对非专家理解公平感知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调查解释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用户对系统结果的公平感知.解释可用于提高算法系统的透明度、可信度和对公平性的感知,而最佳解释应该是基于系统特征以及用户的人口特征和个性特征创建个性化的解释.

    算法决策系统计算公平感知公平可解释性

    如何从前范式迈向范式:机器伦理学的两个关键概念

    王淑庆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伦理学是人工智能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它目前还处于学科的前范式阶段.不同于计算机伦理学和机器人伦理学,机器伦理学的目标是让机器能够主动地实施道德行动.机器伦理学难以从前范式阶段迈向范式阶段是由其目标决定的,甚至学界对它的基本概念都难以达成共识.通过考察机器伦理学三十来年发展的基本概念演化史,发现人工道德能动性和道德可计算模型是两个最关键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澄清与深入研究,既能够展现机器伦理学面临的真正困难是什么,同时也是机器伦理学从前范式迈向范式的必由之路.

    机器伦理学前范式范式人工道德能动性道德可计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