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水化热抑制剂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

    杨益波郭智渊韩炜王子意...
    8227-8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现有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温升控制技术,并通过合理应用抑制剂温控措施来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水泥水化绝热温升曲线,提出了一种调节绝热温升方程中延迟放热时间的模型,进而控制混凝土掺入不同抑制剂的绝热温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延迟放热时间为0~3d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峰和内表温差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而在延迟放热时间为5~10 d时,由于延迟放热时间的增加,会导致多层浇筑混凝土的热量积蓄;选用延迟放热时间为3 d的浇筑混凝土,其温峰与内表温差均能达到温控目标;对于延迟放热时间为1 d的浇筑混凝土,若能将入模温度降低1~2 ℃,也能满足温控要求;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水化热抑制剂的混凝土温升调控技术,为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抑制剂绝热温升温度控制数值模拟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智能建造应用成熟度的评价

    苑东亮王治任连伟张建设...
    8239-8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向智能建造方式逐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针对新时代、新基建对智能建造施工的要求并结合能力成熟度理论,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智能建造应用成熟度评价模型.首先,从施工、智能、其他3个维度,构建包含勘测、设计规划、施工现场管理、资源要素、智能建造技术、数据驱动、企业顶层设计7个类别的智能建造应用成熟度评价体系.其次,采用G1法与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主、客观权重,运用博弈论进行权重组合.最后,通过云模型展示施工企业智能建造应用成熟度等级,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施工企业智能建造应用成熟度评价等级为"集成共享级",评价结果与该企业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本文方法的适用性与科学性,为施工企业智能建造应用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建造成熟度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云模型评价等级

    利用LBM-DEM方法模拟研究粗颗粒管道水力输送

    吴佩陈杰君武玉玺赵婷婷...
    8248-8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道水力输送是运输固体物料的一种重要方式.采用Fortran语言在Visual Studio平台建立了 一套描述粗颗粒管道水力输送过程的LBM-DE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discrete element method)数值模拟方法,并用该方法对相同体积的双层颗粒群和三层颗粒群在水平管道中的运动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不同颗粒堆积方式下的水力输送特性.结果表明:推移运动是粗颗粒在水平管道中的主要运动形式,部分颗粒在水流的作用下会产生跃移运动;颗粒群前方存在水流低速度区,且管道初始流速越低、颗粒直径越大时,低速度区的存在越明显;颗粒群上层颗粒在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坍塌,随着管道初始流速的增大和颗粒直径的减小,上层颗粒由向下层坍塌逐渐转变为向颗粒群前方坍塌;堆积方式对颗粒群在管道中的运动具有重要影响,双层颗粒群和三层颗粒群在低速度区特性、颗粒坍塌方式等方面存在部分差异.该研究可为粗颗粒管道水力输送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管道水力输送粗颗粒格子Boltzmann方法离散元流固耦合

    颗粒参数对倾斜串联弯管冲蚀磨损的影响

    谢晓刚石喜谭春彬田云霞...
    8259-8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颗粒参数对倾斜串联弯管冲蚀磨损的影响,以倾斜度为60°的S形串联弯管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相模型(DPM)分析颗粒流速、颗粒直径、颗粒质量流率等颗粒参数对串联弯管冲蚀速率、主要冲蚀区域和冲蚀形貌的影响规律,并对比两弯管的冲蚀磨损.结果表明:颗粒流速对弯管的冲蚀磨损影响最大,呈指数关系;颗粒直径对于弯管2的影响大于弯管1,弯管2的磨损随直径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颗粒直径增加到250 μm以后,弯管1的冲蚀磨损大于弯管2;颗粒质量流速对弯管的冲蚀磨损影响较小,随着颗粒质量流速的增加,两弯管冲蚀速率的增速逐渐缓慢.可见为增加弯管使用寿命,减少弯管的冲蚀磨损,使用时应注意控制流体流速.

    倾斜度串联弯管DPM颗粒参数冲蚀磨损

    基于交叉码头的LNG罐式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

    周军王涛梁光川付雯琪...
    8269-8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指导LNG(liquefied natural gas)罐式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决策与成本优化,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交叉码头的LNG罐式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数学模型,研究了 LNG接收站-交叉码头-客户的三级多式联运网络.运用两阶段法,第一阶段求解基于交叉码头的整体运输路线规划问题;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基础,解决了多式联运运输方式优化的问题.通过GAMS编程语言,采用CEPLEX和DICOPT求解器对模型进行算例求解后发现,与传统点对点直达的运输模式相比,采用交叉码头和多式联运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对交叉码头的容量和折扣系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折扣系数和容量的变化会对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择以及整体的运输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算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运输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本文提出的运输模型,将会很大程度上节约运输成本,可以为LNG供应企业提供参考.

    LNG罐式集装箱交叉码头多式联运敏感性分析路径优化

    耐久性环氧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

    郭赵元闵召辉林郭锋李明月...
    8280-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氧沥青是一种热固性材料,具有强度高、高温稳定性好、耐疲劳等优异性能.将环氧沥青混合料作为路面面层,是实现路面耐久性的一种可行方式.将环氧沥青混合料作为路面面层的铺装材料,并降低环氧沥青中环氧组分用量,通过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和应力松弛试验获取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参数.基于试验得到的混合料力学参数,设计不同路面结构组合,并使用有限元模拟手段对环氧沥青路面进行结构力学分析和组合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沥青用量为60%和70%的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和强度显著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组合3(4 cm 60%EAC-13+4 cm AC-13),组合5(4 cm 70%EAC-13+4 cm 70%EAC-13),组合7(4 cm AC-13+4 cm 60%EAC-13)三种环氧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与其他结构组合相比具有较好的力学计算指标和经济性.

    耐久性环氧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应力松弛模量有限元分析

    钢渣粗集料骨架间隙率变化规律及应用

    俄广迅曹卫东陈鲁川刘树堂...
    8290-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指导钢渣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SMA)级配设计,采用混料试验设计方法与粗集料振实试验,研究了不同组合方案的钢渣粗集料、玄武岩粗集料及玄武岩与钢渣混合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oids in coarse aggregate,VCA)变化规律,建立了3类粗集料VCA与各档粗集料比例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钢渣粗集料VCA与各档粗集料比例之间呈多元非线性关系,玄武岩粗集料及钢渣与玄武岩混合粗集料的VCA亦为类似规律;相同级配下钢渣粗集料VCA的数值不同于玄武岩粗集料及钢渣与玄武岩混合粗集料.利用建立的回归模型可预测不同级配曲线的VCA大小次序进而预知矿料间隙率(voids in mineral aggregate,VMA)大小顺序,为SMA配合比优化设计中级配的确定提供依据.

    钢渣粗集料骨架间隙率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回归模型,级配设计

    高地应力水平岩层隧道滞后型岩爆时空倾向性机制分析

    张均清唐潮刘宇杨新安...
    8297-8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杭温水平岩层隧道内滞后型岩爆频发,但目前对于其孕育机理和时空倾向性研究不足.故采用有限差分软件,通过地应力测试和统计现场岩爆资料的方法,研究分析滞后型岩爆时空特征机制.结果表明:①滞后型岩爆具有明显的时空倾向性特征.近70%的滞后型岩爆时间上发生在该区开挖6~30 d,空间上滞后于掌子面30~100 m之间;且多发生中等岩爆,岩爆等级及可能性随时空变化呈现倒"V"形趋势.②硬岩在高地应力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延性与时效变形特征;在卸荷条件下,应力释放率的逐渐增加是诱发滞后型岩爆的最主要因素.③开挖一定距离后,隧道周边不同位置处都出现应变能突变,且保持较高的应变能密度,易发生等级较高的岩爆.上述结果为以后预测滞后型岩爆和施加相应支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水平岩层隧道滞后型岩爆时空倾向性机制地应力测试数值模拟弹性应变能

    面向商用车驾驶室俯仰振动的半主动悬置控制策略

    赵华磊刘惠琪刘夫云邓聚才...
    8306-8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用车在经过减速带、凹坑等冲击工况时会产生较大的俯仰角,此时应采取与正常路面行驶时不同的控制策略对阻尼进行控制.首先,提出一种混合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将一种改进天棚控制和改进单传感器控制进行融合,可以根据路面条件和车辆状态等信息,来调整不同的算法的权重.通过实车数据确定各控制器参数.同时在实车中进行部分控制策略的验证,结果显示,该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车辆乘坐舒适性.在1/2半车模型上进行不同冲击路面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在降低簧上质量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方面有着较好的优化效果,也在全频域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半主动悬置冲击工况动力学建模全频域

    基于信息干预的慢行出行行为

    邬岚成迎吉尹超英任斯奇...
    8314-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影响出行者选择慢行出行行为的信息及其影响程度,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分析慢行出行行为的信息干预作用机制,通过慢行交通行为调查问卷及信息干预实验,研究信息干预前后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变化,分析信息干预对慢行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健康类信息、环境类信息和政策引导类信息对于慢行出行都有促进作用,其中政策引导类干预效果最佳.②自我效能、严重性、反应效能、成本四个要素对于慢行出行的意愿程度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信息干预实验效果并无显著影响.信息干预能够对出行者的慢行出行产生正相关影响,能有效诱导慢行出行.

    慢行出行信息干预保护动机理论出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