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注前寒武纪大陆形成演化研究

    翟明国赵国春郭敬辉
    2281-2283页

    冥古宙地球的冷却、分异和构造体制及其比较行星学研究

    刘耘章清文
    2284-2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冥古宙是地球历史的最初阶段,虽然仅持续不到6亿年,但在此期间发生巨大的物质运移和重新分布,地球的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等主要圈层框架已基本形成,为地球后续漫长的物质和能量演变奠定了基础.由于关键地质记录缺失、研究手段匮乏等原因,当前地球科学界针对冥古宙地球演化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使其成为地球科学最为薄弱的一环.鉴于冥古宙地球存在地质记录匮乏这一"痛点",以及太阳系类地天体(泛指类地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等岩石质天体)在原始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热演化和构造体制演变等方面的相似性,借助比较行星学手段,从太阳系内各类地天体(现今或早期)保存完好的地质记录研究类地天体演化的一般规律,以此弥补早期地球演化认识的空白.这是一种重要且可行的研究手段,也是突破现有地学理论框架(如板块构造理论)、开辟新的地学研究格局的重要契机.本文对早期地球的热演化、内部分异和构造体制等关键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突破点.

    冥古宙地球热演化化学分异构造体制比较行星学

    最古老陆壳物质:综述

    万渝生颉颃强董春艳第五春荣...
    2296-2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古老陆壳物质指≥3.9 Ga锆石和≥3.8 Ga岩石,其发现是了解地球最早期陆壳形成演化的关键.全球范围内,迄今已在近20个地区发现最古老锆石,在8个地区发现最古老岩石.最古老锆石遍布各个大陆,主要存在于太古宙岩石中,但在许多地区仅有1~2颗发现.西澳杰克山-纳瑞尔山是≥3.9 Ga锆石发现最多的地区,全球最古老4.4~4.3 Ga锆石也来自这里.它们普遍显示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组成上与花岗质岩石中的岩浆锆石类似,表明陆壳岩石在地球形成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在冥古宙晚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最古老岩石主要分布于北半球,规模通常很小,但在西南格陵兰分布范围很大,达1000km2以上.岩石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为主,一些地方存在以变质玄武岩和超基性岩为主的表壳岩,也有条带状铁矿等沉积岩存在.>3.5 Ga TTG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存在变化,普遍具有低的Sr/Y和La/Yb比值,表明它们大多形成于相对低压的条件下.≥3.5 Ga岩浆锆石和碎屑-外来锆石Hf同位素组成存在大的变化,εHf(t)从正值到负值都有,大多数锆石都具有负的εHf(t)值,暗示其大多来自于富集地慢或类似于球粒陨石储库的物源区.Hf同位素组成富集的古老TTG岩石和锆石(≥3.9 Ga)在全球多个地区存在,支持了岩浆海事件形成全球性镁铁质-超镁铁质地壳的认识.在3.8 Ga,最古老陆壳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条件已显示出多样性,表明陆壳在那时就已达到较高的演化程度.代表早期陆壳演化重要转折的壳源富钾花岗岩在3.65 Ga之后才开始形成,大规模形成的时代更晚.一些地区(西南格陵兰,加拿大的萨格利克-希布伦)存在大规模~3.5 Ga基性岩墙群,表明某些地区陆壳在那时规模就十分巨大,达到了相当的刚性.最古老陆壳物质形成方式存在争论,主要有陨石撞击、冰岛模式、岛弧岩浆作用、板底垫托、热管构造、深成软盖构造等不同解释.本文对最古老陆壳物质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在华北克拉通、鞍山-本溪和冀东地区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突破.

    冥古宙-始太古代最古老岩石和锆石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大陆形成演化

    前板块构造与大陆起源

    赵国春张健尹常青王潮...
    2312-2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并被誉为地球科学史上一场革命的板块构造理论能圆满地解释显生宙至元古宙几乎所有地质现象、过程和事件,但却无法解释太古宙大陆克拉通基本特征,包括绿岩带内高温(~1600℃)科马提岩的成因和缺乏岩浆弧安山岩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占太古宙陆壳总面积70%以上、几乎同时侵位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反映垂向运动的片麻岩穹窿构造样式,缺失典型的蛇绿岩、蓝片岩、榴辉岩和双变质带等板块构造特征标志.所有这些都说明,太古宙大陆可能不是起源于板块构造体制,而是起源于某种前板块构造体制,但目前已提出的前板块构造模式(如地慢柱构造、重力凹沉构造、热管构造、滞留盖构造等)同样皆不能圆满解释太古宙大陆的岩石组合、构造样式和变质作用演化等特征.正因如此,目前世界各国有若干研究团队正在攻克这一科学难题.我国学者虽无缘参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创立,但在过去40年里,在早期地球动力学体制和大陆起源与演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数据,有望在构建前板块构造理论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大陆板块构造前板块构造太古宙地幔柱

    元古宙大火成岩省与超大陆重建及古环境

    张拴宏彭澎
    2324-2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古宙(2500~541 Ma)是地球构造体制、大气-海洋环境及生物演化转变的最主要时期,是地球由"非宜居"向"宜居"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在全球主要克拉通分布有以基性岩墙(床)群和少量熔岩流组成为特征的大火成岩省.通过不同大陆基性岩浆事件序列的对比,结合岩墙群几何学产状、裂谷盆地内特殊沉积标志层(如大规模黑色页岩沉积、火山灰夹层等)及其他地质事件综合对比,以及古地磁检验,可以开展两个或多个前寒武纪陆块在古大陆中相对位置的重建.近20多年来,大火成岩省在诸如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早期Superia超级克拉通重建、劳伦与西伯利亚1700~700 Ma长时期连接关系的确立,及华北克拉通在哥伦比亚(奴那)和罗迪尼亚超大陆中位置重建与演变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在古环境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元古宙大火成岩省对大气-海洋环境及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认识到大氧化事件、新元古代冰期等重大事件可能与大火成岩省的活动有关.研究发现,"地球中年期"部分大火成岩省与全球大规模黑色页岩沉积有时空及成因联系,并能为晚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提供事件约束.未来需要在元古宙大火成岩省高精度年代学及岩浆体量恢复、大火成岩省与超大陆旋回及其动力学、大火成岩省导致黑色页岩沉积的机制、中元古代时期巨厚(>100m)黑色页岩沉积及有机碳超常富集机理、元古宙黑色页岩沉积时代、沉积速率及其资源能源潜力、与大火成岩省相伴的区域性抬升剥蚀作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此外,将元古宙表生环境演化研究与古大陆重建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时期大气-海洋环境及大火成岩省对古环境的影响.

    大火成岩省古地理重建基性岩床(墙)群大气-海洋环境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

    高熵纳米材料的电催化应用及研究进展

    王然姜慧斌姚泰张幸红...
    2341-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熵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理化特性,在电化学过程中呈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使其有望成为理想的电催化材料.为进一步拓宽高熵材料的电化学应用场景,设计新型高熵纳米材料电催化剂并探究其催化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高熵纳米材料在电催化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包括碳热冲击法、移动床热解法、湿化学法等高熵纳米材料的合成策略,分析了高熵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在析氢反应、析氧反应、氧还原反应、醇氧化反应以及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最后,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展望了高熵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高熵纳米材料材料制备电催化储能

    皮肤渗透性预测模型在新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祁增华黄泽基廖永龙陈浩佳...
    2354-2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暴露是新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污染物的皮肤渗透性主要由皮肤渗透系数和渗透通量两个参数来反映.借助人体和动物模型开展的体内/体外暴露实验是当前测定新污染物透皮特征的主要手段.然而,此类方法存在成本高、耗时长、差异大以及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污染物的皮肤暴露风险.因此,需发展皮肤渗透性预测数学模型,用于评估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本文针对风险评估中的皮肤渗透性预测数学模型,介绍皮肤基本结构及新污染物主要透皮吸收途径,概述现有皮肤渗透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阐明渗透性预测模型在暴露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作用,并对数学模型开展新污染物皮肤暴露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新污染物皮肤暴露数学模型皮肤渗透性风险评估

    食物中多氯萘的赋存水平和同类物特征

    祁梓原金蓉杨莉莉赵晨妍...
    2366-2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氯蔡具有与二噁英相似的结构和毒性,是《斯德哥尔摩公约》管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环境中多氯萘的来源包括历史上作为工业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如Halowax系列产品等)、多氯联苯产品中的杂质,以及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过程中的非故意释放.多氯萘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在极地区域和青藏高原的环境样品中也有检出.膳食摄入是POPs人体暴露的重要途径,在一些膳食样品中已检出多氯萘,多氯萘进入食物链后,可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进而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食物中多氯蔡的赋存水平、同类物特征和潜在健康风险,对了解居民通过膳食对多氯萘的暴露有参考意义.

    多氯萘类二噁英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水平膳食暴露

    胰管(修复)外科的理论及实践

    刘荣刘渠王子政张修平...
    2376-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主胰管毗邻的良性肿瘤,通常需要扩大切除范围,甚至实施胰腺-消化道吻合来恢复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增加了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如何维护主胰管的连续性和生理功能成为胰腺外科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减少手术对良性肿瘤患者的创伤,我们借鉴了桥梁合龙的原理,提出了胰管(修复)外科的概念,即对胰管进行整形或修复,恢复及维护其连续性和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系列胰腺外科术式.在临床中,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和切除范围,胰管(修复)外科可以分为主胰管修复术、胰腺端-端重建术、主胰管替代术和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branch duc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BD-IPMN)局部切除等术式.为了探究胰腺端-端重建在生物力学上的可行性,我们建立了间断缝合术、连续缝合术和"荣式"手术的3种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拉伸模拟实验."荣式"手术能够使拉伸时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拉伸受力更强,并且减少了缝线对胰腺组织的切割力,从而能够使得胰腺端-端对拢时耐受更大的拉力.胰管(修复)外科的提出明确了保护主胰管连续性和生理功能的重要性,避免扩大性切除手术和消化道重建,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和提高远期生活质量,有望改变传统的胰腺良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理念,通过创伤最小化和功能正常化的有机结合,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结果.

    胰管损伤胰腺良性肿瘤胰管修复胰腺中段切除胰腺肿瘤剜除

    雪上运动创伤救治流程专家共识

    中国雪上运动创伤救治流程专家共识制订工作组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
    2388-2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中国成功申办和举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来,我国参与雪上运动的人群不断增长.由于雪上运动的高速度和高负荷,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多发性创伤,需要临床多学科联合协同开展救治.然而,中国目前还缺乏针对雪上运动创伤救治的规范指导.为了提高医疗救治效率,最终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邀请领域内相关专家,经过两轮德尔菲投票和共识会议,制定了"雪上运动创伤救治流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在总结科学证据、临床实践经验、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医疗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建立集院前救援、院内急诊救治、院内专科救治于一体的高效救治网络提出了科学建议.共识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对现场伤者的快速救援和转运,包括定位伤者、评估伤情、稳定伤者和转运伤者等过程的规范化建议和指导,并探讨了航空医疗救援的开展条件和注意事项.院内救治包括根据院前救治团队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相应院内预警,从而建立起完整的院前-院内预警联动系统.按照预警级别及伤者信息快速有效地组织专科救治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运动医学科、手外科、整形外科及精神科等专家进行接诊和抢救,并再次对伤者进行损伤评估,从而为伤者制定科学性、针对性治疗方案.本共识旨在提高中国雪上运动创伤的医疗救治能力,保障中国竞技性和群众性雪上运动的发展,并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雪上运动运动创伤医疗救治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