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研究

方新

月刊

1003-2053

kxxyj@263.net

010-62622031

100190

北京中关村北一条15号8712信箱

科学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创办,并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发表科学学、科技政策、科技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理论见解和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典型案例,以推动创新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为主旨。本刊除设有科技论坛、科学学理论、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科技管理等栏目外,还有科技人物、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非常设栏目。从2001年起,本刊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异类科学的到来

    胡志坚
    1-2页

    国家科技战略:芯片产业美对华行动逻辑与启示

    梅亮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近年来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快速发展,美国展开对中国在芯片、5G、超算等高科技领域的打压与封锁.已有研究缺少关于美对华科技战略形成背景以及行动机制等的系统解析.本文基于科技领域中美关系的大事件、美国对华科技战略的典型行动与公共政策等,聚焦芯片产业解析了美对华科技战略的底层逻辑与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当前美国推进以"小院高墙"为主导的对华科技战略,其实施的底层逻辑嵌入于"加速行动"与"持续排他"为基础的"组合拳机制".研究为国际科技关系与创新政策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科技创新小院高墙中美科技芯片产业

    国家科技安全:风险解构、系统韧性与实现路径

    刘鑫李雪陈凯华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科技安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三方面研究缺口:一是理论基础有待明晰,系统化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二是科技安全的风险表征比较分散,需要系统化整合与凝练;三是治理方向尚不明确,亟需新理念赋能.本文按照"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治理逻辑-实现路径"的行文思路.首先,对科技安全进行了理论综述,解构了科技安全面临的风险形势与表征,明确了国家科技安全的理论概念界定.其次,为推动实现科技安全治理现代化,将韧性理念引入科技安全治理场域,构建了科技安全系统韧性的治理框架,诠释了科技安全系统韧性的内涵和基于大模型大数据驱动的系统韧性测度与预警体系架构.最后,提出了国家科技安全系统韧性的具体实现路径.本文一方面明确了国家科技安全及其系统韧性的概念表达,强化了科技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立足于国家科技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展望了未来的研究与政策方向.

    国家科技安全系统韧性韧性治理理论综述治理框架

    前沿技术研发如何平衡国家战略与原创探索——以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所为例

    张锦程张辉李瑞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具有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征,在研发过程中会存在"确定的"国家战略和"不确定的"原创探索的矛盾.建立以国家使命目标为导向并充分发挥创新网络效能的创新组织模式,对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所为案例对象,发现其实现国家导向下的探索研究的机理在于:(1)宏观层面通过部门协调执行顶层战略决策,贯彻国家使命和愿景;(2)中观层面构建"分布式聚合"创新网络,扩大创新主体的参与;(3)微观层面实施行政领导和业界专家等多方主体参与的项目运行机制,将战略引导和自由探索结合.进而总结出平衡国家战略和原创探索的"顶层设计—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的前沿技术组织理论框架,并结合实践提出适合中国的前沿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为部署关键共性技术和未来技术研发提供政策启示.

    人工智能创新网络前沿技术国家战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美国技术封锁对中国技术型跨境并购的影响

    马述忠李诗燕吴鹏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证券数据公司全球并购(SDC M&A)数据库,运用DID方法探究美国技术封锁对中国向第三方经济体技术型跨境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向第三方经济体实施技术型跨境并购,这一结论在变换识别策略、变换样本、伪证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以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美国技术封锁刺激了中国投资者向高可替代性或与中国高技术部门联系密切的经济体的技术型跨境并购,因此可以认为技术封锁带来的替代效应大于消极示范效应.此外,东道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并不构成美国技术封锁影响中国向第三方经济体技术型并购的重要因素.异质性分析发现,美国技术封锁显著促进了中国在电信软件和医疗领域对第三方经济体的跨境并购,但在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影响不显著.

    技术型跨境并购技术封锁双重差分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动力机制、内涵特征与着力点

    李静孙雁霍竹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科技进步、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动力机制、内涵特征以及着力点亟待揭示.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结合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和科技发展趋势外部条件,附加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自身发展和使命实现的内在驱动,揭示了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其丰富内涵和系统特征.与体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构成相对应,统筹体系布局、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制度环境几个方面应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的着力点.

    国家实验室体系资源依赖交易成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

    科技伦理治理的"差序格局"与"错序格局"

    李秋甫李正风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重要议程.本文立足比较视野探讨了科技先行国家间和与科技后发国家间伦理治理模式形成、运作等过程中的区别与关联、形成与演进,建立了"差序格局"与"错序格局"两个总括性视角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伦理倾销、全球科技伦理治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建设深化了认知基础.

    差序格局错序格局科技伦理治理

    基于创新采用框架的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

    何郁冰徐美娟荆晶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创新采用的分析框架,从创新的相对性出发,提出了一种同时满足创新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首先,分别使用BERTopic主题模型、专利信息挖掘技术获取新技术功能、不连续的技术标准,识别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内部特征;其次,使用CD指数衡量专利的颠覆性潜力,识别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外部特征;然后,识别出同时满足创新内部和外部特征的颠覆性技术,划分出新市场、低端和高端的颠覆性技术;最后,以储能领域专利为例,验证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将颠覆性技术的定义与识别进行匹配,体现出技术创新和市场采纳的相互作用,区分不同类型的颠覆性技术,为企业确定一项新技术是否产生颠覆性影响提供了参考.

    颠覆性技术识别专利文本挖掘创新采用CD指数BERTopic

    中国语境下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路径塑造——基于价值-工具二维理性的融合框架

    吴逸菲樊春良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因其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传统科层制监管失效、算法和数据的公共责任如何分配等问题,影响到了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多方主体.纯技术方案或成文的立法监管都无法有效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及其治理困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作为一条新的道路,可以重塑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制度创新,能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深层性和复杂性.基于韦伯的理性二分法的分析框架,解构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内含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而明晰了塑造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路径的方向: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路径的价值向路和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路径的实践进路.双重维度进一步可以纵向划分为从治理逻辑、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工具四个层面,构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路径的运行机制.在治理逻辑上,压缩组织结构和重组权力结构,提升治理结构的协作性和灵活性;在治理理念上,通过普及人工智能伦理价值共识和明确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目标,提升社会整体的伦理治理意识;在治理主体上,加强国内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主体融合,建立人工智能国际伦理治理伙伴关系;在治理工具上,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跟踪,丰富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手段,构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工具体系.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治理路径

    企业基础研究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孟巧爽李乐逸王艺萌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基于知识溢出视角,构建2000-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科技文献与专利科技引文关联数据,探究企业科技文献对焦点企业专利的知识内溢机制和对竞争企业专利的知识外溢机制.研究发现:(1)知识内溢促进焦点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知识外溢抑制焦点企业开展基础研究.(2)竞争企业专利对焦点企业科技文献的引用,有助于提升焦点企业专利数量.(3)与知识内溢相比,基础研究的知识外溢显著地抑制了焦点企业的财务绩效.异质性检验表明,知识溢出对非国有企业基础研究影响更明显.基础研究知识内溢促进高技术行业、低规模企业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知识外溢促进非国有企业、高规模企业的应用研究.研究揭示企业基础研究的投入动机、溢出机制及市场效应,研究结论为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深度融合提供政策参考.

    企业基础研究知识内溢知识外溢创新表现财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