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孔维佳 黄选兆

半月刊

1001-1781

LCEBHZZ@QQ.com

027-85726342-8818

430022

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辟有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多个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眩晕疾病VeSFADS结构性分类

    孔维佳
    673-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Bárány 学会(2015)发表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极大地推动了眩晕疾病的临床研究.同时,ICVD前庭疾病国际分类提出的3类眩晕综合征的分类法,对临床诊断眩晕疾病过程中缩窄眩晕疾病的鉴别诊断范围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但是,ICVD眩晕疾病国际分类未对前庭系统不同部位的疾病进行分区分类,而前庭疾病尤其是前庭中枢性眩晕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在临床上常发生误诊.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提出结合前庭功能解剖分区与眩晕疾病临床特征(Vestibular System Functional Anatomy Division with Syndromes,VeSFADS)的结构性分类法,旨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揭示前庭疾病在前庭系统各功能解剖分区的临床特征;同时有助于临床医师在眩晕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逻辑思维,从前庭系统功能解剖分区的角度进一步缩窄眩晕疾病鉴别诊断的范围.

    前庭疾病分类中枢性前庭疾病眩晕综合征前庭通路功能分区VeSFADS分类

    TMPRSS3复合杂合型突变导致迟发性遗传性听力损失

    王月莹梁悦黄碧雪岑晓晴...
    679-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导致两个无相关性的家系发生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遗传病因.方法:利用二代测序,结合Sanger测序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对两个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个家系的患者均表现为10余岁起的以中高频为主的渐进性听力下降,且均出现言语识别率下降.二代测序提示听力下降与TMPRSS3基因突变有关,并筛选出3个杂合位点的突变,其中c.383T>C是首次报道的突变.生信预测提示本研究发现的5种TMPRSS3基因突变根据指南被归类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结论:TMPRSS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迟发性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原因,应关注携带该致病基因突变患者青少年时期的听力情况.

    TMPRSS3听力下降基因突变感音神经性聋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促进喉癌内镜下Ⅴa型声带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观察

    刘敖唐青来尹丹辉朱刚才...
    686-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修复膜植入对声门型喉癌CO2激光Ⅴa型声带切除术后喉腔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内镜下CO2激光手术的35例双侧声带病变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其中研究组18例,对照组17例,对照组单纯植入硅胶管喉模支架,研究组则在硅胶管外衬ADM,观察2组患者术后喉腔创面的修复情况及相关临床表现.结果:术后6个月喉腔创面比较,研究组均无肉芽组织残留,对照组4例患者有肉芽残留;研究组3例患者出现中重度喉粘连,对照组9例患者出现中重度喉粘连;对照组10例患者表现为2~4度喉梗阻,研究组仅4例出现相同情况.结论:ADM Ⅰ期植入不仅能够减少喉癌CO2激光Ⅴa型声带切除术后喉腔肉芽、喉粘连,还可能减少术后喉梗阻的发生.

    喉肿瘤CO2激光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创面修复喉狭窄

    不同头位偏斜角度健康青年人SVV正常值建立及复测信度分析

    马孝宝沈佳丽汪玮王璐...
    692-696,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不同头位偏斜角度下的主观视觉垂直线(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正常值数据,并分析其复测信度,为SVV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1名健康青年人,佩戴虚拟现实眼镜,分别测试在直立头位0°、左头位偏斜45°(L45°)、右头位偏斜45°(R45°)、左头位偏斜90°(L90°)、右头位偏斜90°(R90°)5个不同角度下的SVV数据,并于2周后进行复测.结果:①0°、L45°、R45°、L90°、R90° 5个不同头位偏斜角度下的SVV平均值分别为:-0.07±1.71、4.30±5.39、-6.51±5.58、-3.76±7.42、0.40±8.02,95%CI 分别为:(-3.42,3.28)、(-6.26,14.86)、(-17.45,4.43)、(-18.30,10.78)、(-15.32,16.12);② L45°、R45°、L90°、R90°4 个不同头位偏斜角度下的SVV偏差绝对值分别为:5.62±3.96、6.90±5.07、6.82±4.70、6.48±4.68;95%CI分别为:(0,12.11)、(0,15.21)、(0,14.53)、(0,14.16);双侧45°偏差绝对值的不对称性比为10%;双侧90°偏差绝对值的不对称性比为 3%;③0°、L45°、R45°、L90°、R90° SVV 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 0.757、0.673、0.674、0.815、0.856.结论:SVV具有良好的复测信度,临床测试稳定性高,本研究建立的不同偏斜角度下SVV正常值数据可辅助临床对前庭系统疾病进行精细化诊断和功能评估.

    主观视觉垂直线复测信度正常值前庭疾病精细化诊断

    前列环素受体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与2型炎症的关系

    朱静云柴向斌
    697-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鼻窦炎(CRS)患者前列环素受体(IP)的表达及其与2型炎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对鼻黏膜组织形态改变进行观察,qRT-PCR用于检测息肉与鼻黏膜组织IP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检测息肉与鼻黏膜组织IP、IL-4、IL-5和IL-13表达情况.以取自鼻中隔偏曲、垂体瘤、脑脊液鼻漏且无CRS患者的中鼻甲黏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型CRS患者鼻黏膜组织明显增厚,并伴随着炎症细胞浸润及腺体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统计结果显示,ECRS组和non-ECRS组的IL-4、IL-5和IL-1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P表达量均显著高于ECRS组和non-ECRS组(P<0.05),ECRS组中IP表达量与IL-4、IL-5和IL-13呈负相关.q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IP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ECRS组和non-ECRS组(P<0.05).结论:IL-4、IL-5和IL-13在CRS患者鼻黏膜中高表达,IP在CRS患者鼻黏膜中呈低表达,且IP与IL-4、IL-5和IL-13具有负相关性,提示IP与2型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CRS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

    慢性鼻窦炎前列环素受体2型炎症

    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对体位依赖性和非体位依赖性OSA疗效差异性和预测因素分析

    张荧赵迪
    703-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体位依赖性(positiona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POSA)和非体位依赖性0SA(non-positional OSA,NPOSA)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疗效的因素,并探讨二者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3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并追踪随访的101例OS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POSA患者,56例NPOSA患者,均行夜间睡眠呼吸监测及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评估上气道解剖结构.患者均接受保留悬雍垂的改良腭咽成形术(han-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手术总体有效率为55.45%,接受H-UPPP的POSA手术成功率(30/45,66.7%)高于NPOSA(26/56,4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OSA的H-UPPP疗效与腭咽部气道最小左右径(r=-0.505,P<0.001)、舌咽部气道最小左右径(mLAT)(r=-0.474,P=0.001)和最小横截面积(r=-0.394,P=0.007)呈负相关.Logistic分析显示,舌咽部mLAT是POSA患者手术疗效的显著预测因子(OR 0.873;95%CI 0.798~0.955,P=0.003).年龄是NPOSA患者手术疗效的显著预测因子(OR 0.936;95%CI 0.879~0.998,P=0.042).结论:POSA 患者 H-UPPP 手术疗效高于 NPOSA.舌咽部 mLAT是影响POSA疗效的重要预测因素.年龄是影响NPOSA疗效的预测因素.

    体位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治疗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期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延常姣秦元凌瑞
    709-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多枚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淋巴结清扫的3 099例CN0期PTC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及多枚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年龄<55岁、多灶病灶、病灶大小>2 cm是CN0期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合并糖尿病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年龄<55岁、包膜侵犯、多灶病灶是淋巴结数目≥3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当CN0期PTC患者为男性、年龄<55岁、多灶病灶、病灶大小>2 cm时,要高度警惕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喉鳞癌患者血清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差异与临床价值研究

    孙洋干明月吴勇延高伟...
    715-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检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与非肿瘤患者外周血清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差异,探讨他们与喉鳞癌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法检测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9月-2021年2月初诊的62例喉鳞癌患者(实验组)和同时期的141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22种非必需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种类与含量差异,应用ROC曲线及多元线性逻辑回归模型对差异性氨基酸在喉鳞癌早期诊断中的效能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清中有14种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其中13种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瓜氨酸,以及6种非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天冬酰胺、半胱氨酸、甘氨酸、鸟氨酸、脯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4).进一步分析表明临床早期(Ⅰ期+Ⅱ期)喉鳞癌患者血清中甲硫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临床晚期(Ⅲ期+Ⅳ期)患者(P=0.026).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P=0.041).年龄>64岁的喉鳞癌患者血清中天冬酰胺的含量高于≤64岁的喉鳞癌患者(P=0.033),有吸烟史的喉鳞癌患者血清中色氨酸含量均低于无吸烟史患者(P=0.033),有饮酒史的喉鳞癌患者血清中瓜氨酸含量高于无饮酒史的喉鳞癌患者(P=0.003).ROC曲线分析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的14种氨基酸中,除同型半胱氨酸和鸟氨酸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瓜氨酸和半胱氨酸作为独立因素诊断喉鳞癌的效能相对较高(AUC数值分别为0.856及0.850);而精氨酸作为单独诊断喉鳞癌因素时的灵敏度则最高(0.855);但单独使用瓜氨酸诊断喉鳞癌时其特异度最高(0.830);将12种氨基酸联合应用于检测可显著提高喉鳞癌的诊断效能,AUC为0.946,灵敏度为0.887,特异度为0.894.基于血清差异氨基酸含量建立多元线性逻辑回归模型的风险评分公式,喉鳞癌组的风险评分高于非肿瘤组(P<0.001),风险评分诊断喉鳞癌的AUC为0.95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7和0.855).结论:喉鳞癌患者与非肿瘤患者比较,14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13种氨基酸的含量在喉鳞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并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吸烟以及饮酒具有相关性.联合其中12种氨基酸进行检测可提高喉鳞癌的诊断效能,具备外周血辅助诊断喉鳞癌的潜力.同时建立风险评分模型发现其对于喉鳞癌的诊断效能更高,表明该模型对于辅助诊断喉鳞癌有重要潜在价值.

    喉鳞状细胞癌外周血血清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诊断效能

    头颈部结节病14例临床特点分析

    张诗涵孟鑫程龙龙张静睿...
    72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以头颈部症状为主的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以头颈部症状为主的结节病患者,分析其症状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4例患者,其中男4例(28.6%),女10例(71.4%);年龄11~71岁,平均(52.0±15.8)岁.病变位于腮腺2例,颈部12例.12例行颈部肿物切除术,2例行超声引导下腮腺肿物粗针穿刺术,术后均经病理明确诊断.4例术后辅以激素治疗,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病变范围缩小;3例未服用药物,病变持续存在,仍感不适;7例术后未服用药物,病变范围扩大,多器官进展.结论:头颈部结节病的患者临床少见,容易漏诊、误诊,选用激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头颈部结节病临床特点诊疗经验预后

    单侧额窦入路DrafⅢ借道引流术

    蒋晓文赵可庆张焕康薛凯...
    726-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患侧额窦的引流通道解剖变异或瘢痕闭锁,经患侧额窦引流通道开放额窦,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本研究拟探索一种借健侧额窦和额隐窝为通路,磨除额窦底壁及额窦间隔,连通双侧额窦的改良DrafⅢ手术术式,完成患侧额窦的引流.方法:通过对2个头颅骨性标本和2个新鲜冷冻标本的解剖研究,探索手术相关标志及手术路径.回顾性分析4例采用此术式进行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的技术细节和优缺点.结果:通过2例头颅解剖研究,确认手术路径,借健侧额窦和额隐窝为通路,磨除双侧额窦底壁和额窦间隔,将双侧额窦在鼻中隔上方扩大成为一个大的共同腔,完成患侧额窦在健侧鼻腔的中线引流.4例患者因单侧额窦乳头状瘤行DrafⅡb手术,术后发生额窦闭锁、额窦炎,遂采用DrafⅢ借道引流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内镜下检查额窦引流口宽敞、黏膜愈合良好、引流通畅,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单侧额窦入路DrafⅢ借道引流术能充分引流患侧额窦.该术式创伤小,成功率高,有临床应用价值,适合单侧DrafⅡb手术失败的患者.

    DrafⅢ上颌骨额突额鼻嵴单侧额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