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钆布醇在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中的应用

    申晓俊陈铟铟恽虹赵士海...
    538-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倍剂量钆布醇和单倍剂量钆喷酸葡胺在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中显示梗死心肌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纳入42 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扫描,根据对比剂类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钆喷酸葡胺)和B组(钆布醇).最终40 例患者的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图像用于数据分析:A组20 例,B组20 例.延迟增强图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5~8 min、9~12 min及13~16 min时完成.比较两组对比剂之间左心室血池的信噪比(SNRLV)、梗死心肌的信噪比(SNRIM)、梗死心肌和正常心肌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IM-RM)及梗死心肌和左心室血池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IM-LV);比较同一组对比剂在三个时间段内左心室梗死心肌体积的差异.结果 5~8min时,两组对比剂在SNRIM、SNRLV、CNRIM-RM和CNRIM-LV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SNRIM、SNRLV在同一组对比剂内无显著差异(P>0.05);此时无法准确测量左心室梗死心肌体积.9~12 min和13~16 min时,两组对比剂的SNRIM均显著高于SNRLV(P<0.05),B组的SNRIM、SNRLV、CNRIM-RM和CNRIM-LV均显著高于A组(P<0.05).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左心室梗死心肌体积在同一组对比剂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在延迟时间为 9~12 min、13~16 min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时,单倍剂量钆布醇较单倍剂量钆喷酸葡胺可更好地显示、评估梗死心肌的程度.

    心力衰竭梗死心肌磁共振成像钆布醇钆喷酸葡胺

    肺部侵袭性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临床与CT表现比较

    李晗婷韩小雨郑雨婷史河水...
    54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肺部侵袭性曲霉菌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T表现,以期有助于二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9 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依据真菌类型分为曲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观察记录其CT表现.依据影像学表现,将CT表现分为A型(实变为主型)、B型(磨玻璃影为主型)、C型(结节或肿块为主型)、D型(空洞为主型).运用人工智能定量分析比较患者肺部病变累及程度和范围.依据病灶占比,将肺部受累程度分为轻度(<20%)、中度(20%~40%)和重度(>40%).结果 肺部曲霉菌感染与白色念珠菌感染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两者主要CT表现以累及双肺的实变为主型病变最为常见,其他CT征象以胸膜增厚(58.6%vs 59.0%)最为多见,胸腔积液(31.0%vs 57.4%)次之.曲霉菌组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白色念珠菌组(P<0.001).曲霉菌组右肺中叶[27.7(3.1,90.5)cm3 vs 9.2(0.9,26.1)cm3,P = 0.005]、左肺上叶[74.0(2.1,250.9)cm3 vs 16.7(2.9,57.3)cm3,P = 0.006]和左肺下叶[100.1(21.5,245.9)cm3 vs 56.8(10.2,110.1)cm3,P = 0.010]处的病灶体积显著大于白色念珠菌组.在肺部受累程度上,两者均以轻度为主(73.1%vs 88.0%),但曲霉菌组中度(19.4%vs 9.4%)和重度(7.5%vs 2.6%)发生率显著高于白色念珠菌组(P = 0.038).结论 肺部侵袭性曲霉菌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T表现具有差异,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进行临床诊治.

    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真菌感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联合应用CT淋巴管成像与99m Tc-DX淋巴显像在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中的诊断价值

    张怡梦文哲李兴鹏刘梦珂...
    549-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99m Tc-DX淋巴显像和CT淋巴管成像(CTL)联合应用在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8 例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m Tc-DX淋巴显像和CTL.根据99m Tc-DX淋巴显像表现进行分型:Ⅰ型为异常浓聚型,表现为左颈静脉角处异常放射性浓聚,Ⅱ型为异位引流型,表现为右颈静脉角区对比剂持续性浓聚,伴或不伴有左颈静脉角放射性浓聚,Ⅲ型为未显影或一过性显影型,表现为左颈静脉角未显影或在检查过程中一过性显影.CTL的评价指标包括:(1)颈部、锁骨下区、胸导管末端、右淋巴导管末端及腋窝对比剂异常分布及反流;(2)胸部对比剂异常分布,包括胸深部(前纵隔、主肺动脉窗、气管及支气管周、隆突下、后纵隔、肺门、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心包等)对比剂异常分布,胸浅部(肋间、胸膜、横膈上)对比剂异常分布;(3)胸导管扩张是指胸导管最宽径>3mm为扩张;(4)横膈下、同侧髂组、腰干对比剂异常分布,对侧髂组、对侧腰干反流,腹膜后对比剂异常分布.并将各组CTL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8 例患者99m Tc-DX淋巴显像Ⅰ型12 例,Ⅱ型14 例,Ⅲ型22 例,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各组CTL评价指标中,后纵隔对比剂异常分布的发生率,Ⅰ型大于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心包及主肺动脉窗对比剂异常分布的发生率,99m Tc-DX淋巴显像Ⅰ型大于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双颈部或锁骨下区对比剂异常分布的发生率,99m Tc-DX淋巴显像Ⅱ型大于Ⅲ型(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9m Tc-DX分型反映了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患者的胸导管病变及心包积液性质,CTL显示全身淋巴管是否异常及淋巴管外病变,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于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判断病变程度和累及范围等具有重要价值.

    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淋巴管成像99mTc-DX淋巴显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胸导管

    基于人工智能的运动补偿重组算法在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诊断性能

    马雪妍王怡然侯佳蒙任丽臣...
    55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的运动补偿重组(MCR)对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可评价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181 例在第二代双层光谱探测器CT(DLCT)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疑似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心率将患者分为低、中、高三组(三组心率分别为≤65 次/min、66~79 次/min、≥80 次/min).每组分别使用或不使用基于AI的MCR算法重组图像.由两名有5 年以上放射科心血管方向工作经验的医师进行双盲法评估.主观图像质量评估采用 5 分法,3 分以上被认为图像质量佳;客观图像质量用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分析评估.部分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及迭加MCR者对管腔明显狭窄血管(≥50%)的诊断性能.结果 低心率组53 例,中心率组79 例,高心率组49 例患者.三组间主观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迭加MCR后图像的主观评分较高,其中 54 条(7.46%)常规图像上被认为是不可诊断血管,而在 MCR 上仅有 5 条(0.69%).MCR降低了图像噪声,改善了图像质量,特别是在中心率和高心率组(P均<0.001).在以血管水平分析中,与常规相比,迭加MCR提高了敏感度(73.4%vs.90.6%)、特异度(94.2%vs.97.8%).结论 第二代DLCT能对80 次/min以下的患者心率获得满意的图像.基于AI的MCR技术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特别是在心率较高的患者中改善效果显著,并且与DSA一致性较高,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运动补偿重组

    HIV感染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定量参数、高危斑块形态特征与CT-FFR的相关性研究

    侯佳蒙马雪妍张永高赵清霞...
    56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 例HIV(+)共167 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CTA检查.测量计算冠状动脉血管基于CCTA的无创性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CT-FFR≤0.80 定义为冠状动脉缺血性改变,并依据CT-FFR值将其分为CT-FFR>0.80 组(n =103)和CT-FFR≤0.80 组(n =64).使用半自动软件测量其斑块特征参数: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长度、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偏心指数;分析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斑、"餐巾环征".分析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FFR≤0.80 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CT-FFR>0.80 组相比,CT-FFR≤0.80 组中斑块长度更长[13.2 mm(8.5 mm,24.6 mm)vs.7.3 mm(5.2 mm,10.5 mm),P<0.001],斑块总体积更大[122.8 mm3(63.3 mm3,272.9 mm3)vs.64.9 mm3(41.9 mm3,103.9 mm3),P<0.001],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80.0 mm3(36.7 mm3,154.6 mm3)vs.37.5 mm3(21.5 mm3,63.5 mm3),P<0.001],脂质斑块体积更大[6.2 mm3(1.6 mm3,15.8 mm3)vs.2.2 mm3(0.9 mm3,5.3 mm3),P<0.001],纤维斑块体积更大[60.5 mm3(34.6 mm3,133.6 mm3)vs.32.9 mm3(20.5 mm3,59.5 mm3),P<0.001],最小管腔面积更小[4.7 mm3(3.0 mm3,6.7 mm3)vs.5.9 mm3(3.9 mm3,9.1 mm3),P =0.008],"餐巾环征"比例更大(χ2 =8.132,P<0.050).其中,冠状动脉斑块长度(OR =1.097,95%CI:1.018~1.182,P =0.015)、脂质斑块体积(OR =1.015,95%CI:0.996~1.019,P =0.048)、最小管腔面积(OR =0.895,95%CI:0.790~1.013,P =0.008)、"餐巾环征"(OR =26.237,95%CI:5.008~119.166,P<0.001)与CT-FFR≤0.80 相关,其中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及"餐巾环征"是CT-FFR≤0.80 的危险因素.结论 HIV(+)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参数中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狭窄程度及高危斑块特征中"餐巾环征"与心肌缺血性改变风险相关,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及"餐巾环征"是HIV(+)患者心肌缺血性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斑块特征参数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

    基于定量CT检测浸润性肺结核病变的可行性研究

    巩盼李星宇来坤阮梦雨...
    567-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计算机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验证人工智能(AI)技术在浸润性肺结核病灶检测及评估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初次就诊的浸润性肺结核患者120 例,对肺部病变范围和病变征象进行半定量评分.将各肺叶的病变范围和各病变征象分数相加,得到最终的分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全肺及各肺叶视觉评分(病变范围得分、病变严重程度得分、各征象得分)与CT定量指标[病灶体积(LeV)、病灶占肺体积的百分比(LeV%)及病灶质量(LM)]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全肺病变范围得分、病变严重程度得分与全肺定量CT指标LeV、LeV%、LM呈高度相关(r =0.783~0.826,P<0.001);各肺叶LeV%与人工评估的病变比例得分、各肺叶LM与人工评估的病变严重程度得分均呈高度相关(r =0.761~0.913,P<0.001).结论 AI获得的全肺及各肺叶CT定量指标与传统视觉评分具有高度相关性,证实了其在浸润性肺结核客观影像学定量评估中具有准确性及可行性.

    肺结核定量CT视觉评估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诊断

    基于胸部增强CT影像组学评估培美曲塞二钠+铂类对晚期肺腺癌化疗疗效的可行性分析

    秦文恒于昊尹猛王正通...
    574-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疗前胸部增强CT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培美曲塞二钠+铂类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本院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1 月经穿刺病理确诊仅选取培美曲塞二钠+铂类化疗的131 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增强CT资料,按照7∶ 3 的比例分层抽样法将病例分为训练集92 例和测试集39 例.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将患者分为缓解组 68 例,未缓解组 63 例.提取并筛选治疗前CT图像的组学特征,并基于最终特征值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及高斯过程(GP)三种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比较三种模型的预测能力、诊断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三种模型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21、0.812、0.827,测试集AUC分别为0.664、0.714、0.70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CA示GP及SVM的净收益均高于LR;而训练集及测试集中GP及SVM的净收益无明显区别.结论 基于胸部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培美曲塞二钠+铂类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化疗疗效具有可行性,且GP及SVM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临床净收益优于LR.

    晚期肺腺癌影像组学培美曲塞二钠+铂类化疗疗效

    合并肝侵犯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

    霍文礼寇雪纯杨敏李起...
    579-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术前增强CT影像合并肝侵犯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GBC)特征差异,以提高XGC与GBC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经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合并肝侵犯的XGC患者39 例、GBC患者55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期CT增强扫描.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与诊断XGC独立相关的特征,运用Logit变换演算建立鉴别XGC和GBC模型公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胆囊壁增厚的范围、胆囊壁强化方式、黏膜线的连续性、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夹心饼干征、胆囊结石、是否与周围组织黏连或浸润、肝门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在合并肝侵犯的XGC与GBC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壁弥漫增厚、胆囊黏膜线连续、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肝门部及腹膜后无淋巴结肿大与XGC独立相关(P均<0.05).基于与XGC独立相关的影像特征建立的模型公式,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95%CI:0.936~1.000),特异度为0.909,敏感度为0.949.结论 胆囊壁弥漫增厚、黏膜线的连续性、壁内低密度结节、肝门部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是XGC鉴别于GBC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独立相关因素建立模型公式能进一步提高合并肝侵犯的XGC的诊断能力,以避免非必要的扩大手术.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癌预测模型增强CT鉴别诊断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功能性肝脏影像学评分及影像征象与ALBI分级评估肝功能的对照研究

    郭义万郭婷婷孙博韩萍...
    585-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作为肝功能评估标准,通过分析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图像,探讨功能性肝脏影像学评分(FLIS)及其三个影像学征象在评估肝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 年2 月至2023 年4 月于本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170 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实验室指标计算ALBI评分并将患者分为ALBI 1 级、2 级、3 级.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图像并计算FLIS及其 3 个影像学征象(肝实质强化、胆管对比剂排泄、门静脉征)得分.采用Spearman检验评估FLIS及影像学征象与ALB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上述影像学参数在不同ALBI评分之间的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FLIS及影像学征象鉴别不同ALBI分级的诊断效能.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不同审阅者之间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FLIS及 3 个影像学征象得分与ALBI评分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FLIS的相关系数最高,r =-0.735,P<0.001.Kruskal-Wallis H检验示仅ALBI 1 级和ALBI 2 级之间的胆管对比剂排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1),余影像学指标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00).ROC曲线分析示FLIS相较于其他三个影像学征象在鉴别不同ALBI分级时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46(ALBI 1 级 vs.ALBI 2 级或3 级)、0.952(ALBI 3 级 vs.ALBI 1 级或2 级).两位审阅者对FLIS、肝实质强化、胆管对比剂排泄及门静脉征评估的一致性均较高,ICC值分别为0.951、0.847、0.930、0.945.结论 FLIS相较于其他3 个影像学征象与ALBI评分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且能较准确地鉴别不同ALBI分级.FLIS有望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影像学指标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并对其临床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钆塞酸二钠功能性肝脏影像学评分慢性肝病ALBI分级

    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和囊实性胰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吕晓静曹营营钱丽超魏昪...
    591-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囊实性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32 例SPN和14 例囊实性P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长径、位置、形状、边界、质地、强化方式、"浮云征"、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侵犯或转移情况的发生率,测量计算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和比值比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模型在SPN和囊实性PC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SPN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2 岁,囊实性PC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 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N组病灶平均长径大于囊实性P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 cm vs.3.90 cm,P =0.017);SPN组"浮云征"的发生率高于囊实性PC组(84.4%vs.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囊实性PC较SPN发生侵犯或转移的概率更高(42.9%vs.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6).患者性别、病灶位置、边界、形状、质地、钙化、胰腺萎缩、胰管扩张、强化方式及各期CT值和增强CT比值比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浮云征"、"侵犯或转移"是鉴别SPN和囊实性PC有统计学价值的预测因素.联合上述指标建模后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 0.853(95%CI:0.714~0.991),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6%、90.6%和86.9%.结论 SPN多见于年轻患者,且病灶多边界清晰,很少出现转移或侵犯,"浮云征"为其增强后的特异性征象;而囊实性PC多边界模糊,"浮云征"少见,发生转移或侵犯的概率较高;相较于SPN,囊实性PC的病灶往往更小.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囊实性胰腺癌鉴别诊断多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