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鼻腔鼻窦占位——请分析病变性质

    杨媛钱伟军李立江训烁...
    1059,1237-1238页

    1H-MRS和3D-ASL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探索

    周克阳蔡强邓灵灵代月黎...
    1060-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坏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0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分为术后复发(TR)组23例,放射性脑坏死(RN)组17例.所有被试均接受MRI平扫+增强、DWI、1H-MRS及3D-ASL检查,并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取感兴趣区(ROI)内代谢物比值[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Cho/NAA)]与脑血流量(CBF)值.采用SPSS软件对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1H-MRS指标与3D-ASL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最后,基于ROC曲线分析对1H-MRS、3D-ASL及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与同层面正常的脑组织比较,TR组ROI的Cho/Cr(2.527±0.565)、Cho/NAA(3.074±1.407)、CBF 值[(76.666±15.961)ml·min-1·100g-1]显著增加;RN 组 ROI 的 Cho/Cr(1.275±0.266)、Cho/NAA(1.280±0.389)、CBF 值[(33.359±8.283)ml·min-1·100g-1]显著降低,且 TR 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 RN 组(P<0.05);而 TR 组 ROI 的 NAA/Cr 值(0.871±0.344)低于 RN 组(1.107±0.272)(P 值为0.025);相关性分析发现所有研究被试ROI的CBF值与Cho/Cr、Cho/NAA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4、0.624,P值均<0.001).此外,ROC曲线分析发现1H-MRS指标、3D-ASL指标及两者联合在TR与RN鉴别诊断中的敏感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7.00%、91.30%、95.70%,AUC值分别为0.985、0.989、0.986.结论 1H-MRS及3D-ASL指标对TR与RN鉴别诊断均具有很好的敏感度,联合使用可以提高TR与RN鉴别诊断的特异度,这提示1H-MRS和3D-ASL技术在胶质瘤术后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脑胶质瘤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术后复发放射性坏死

    基于机器学习的MRI放射组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研究

    刘小华肖立顺赵华硕李绍东...
    1066-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RI放射组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2年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回顾性搜集148例AIS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2年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为了更好的验证模型性能,按7∶3的比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使用MaZda软件包在颅脑扩散加权成像(DWI)MRI序列上标记病变,从图像中提取放射组学特征,并使用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对放射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处理.采用20种常见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MRI放射组学特征结合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并根据最优模型参数构建单独的MRI放射组学特征模型和临床特征模型后加以比较说明.采用敏感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等指标来比较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从DWI图像中的300个放射组学特征中LAS-SO-Logistic最终提取了 14个特征.放射组学标签值在未复发和复发患者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基于MRI和临床结合的模型中,XGBoost模型在测试集和训练集中均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且较单纯模型性能较佳.SHAP分析表明Radscore对模型的影响最大,且对AIS复发概率是正贡献;其次为高密度脂蛋白,是负贡献;然后是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为正贡献;最后是年龄和脂蛋白为正贡献;此外发现总胆固醇和性别对模型影响不大.结论 基于从MRI放射组学和临床指标相结合的XGBoost模型在预测AIS术后2年内的复发性能方面表现最佳.基于MRI放射组学特征与临床数据的结合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性能.

    磁共振成像放射组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基于功能连接的方法探究失眠青少年大脑异常改变

    朱宏宇喻大华程永欣刘波...
    1073-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方法观察失眠青少年结构异常脑区的功能连接.方法 采集失眠青少年及健康对照各28例fMRI图像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BM)探究大脑结构变化,基于RSFC分析大脑结构改变脑区与其他体素的功能连接(FC)值,对异常FC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失眠组右侧楔前叶与左上顶叶、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中回FC增强(P<0.05,FDR校正);与右侧壳核及部分未定义脑区FC减弱(P<0.05,FDR校正);右侧楔前叶VBM体积与PSQI分数呈负相关(P=0.041);右侧楔前叶与右侧颞中回FC与SAS评分呈正相关(P=0.024);青少年失眠组MoCA量表评分显著降低,SRSS、PSQI、HAMA、HAMD评分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失眠青少年额叶、顶叶及楔前叶等多个脑区出现VBM、FC异常,可能与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认知功能减低等症状有关.

    青少年失眠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

    基于影像学无创性评价高颅压准确性的对比分析

    刘鹏涛于京隔刘兆会
    1078-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无创性评价颅内压的不同影像学方法,探讨其优势与不足.方法 纳入完成腰椎脑脊液穿刺的颅内压增高患者15例.应用CT和MRI检查基于横窦狭窄指数(ITSS)、颅脑形态学特征定性评价颅内压增高与否,基于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定性和定量评估颅内压增高与否.结果 基于ITSS方法和颅脑形态学特征定性诊断颅内压增高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3.3%.基于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定性诊断颅内压增高的准确率为86.7%,定量计算颅内压值为(210.83±28.04)mmH2O,与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值(222.33±31.67 mmH2O)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1.053,P=0.301),但与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值相比,基于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测量的颅内压值平均降低(11.5±3.63)mmH2O.结论 ITSS是诊断颅内压增高准确性最高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定性诊断颅内压有无增高,然后再应用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测量颅内压,在此数值基础上增加(11.5±3.63)mmH2O作为定量评价颅内压的参考值.

    颅内压横窦狭窄指数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形态学特征

    基于多层螺旋CT双能量参数联合临床特征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孙樱函郭宝静杜传庆程留慧...
    1083-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双能量参数联合临床特征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经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训练组196例,验证组84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患者CLNM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最终建立列线图.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VK)和动脉期标准化CT值(ANCT)可能是影响CLNM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P=0.03)和ANCT(P=0.02)是CLNM的独立预测因素,VK(P=0.41)是CLNM的危险因素并纳入模型,建立列线图.训练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0.727~0.954);验证组曲线下面积为0.854(0.668~1.000).列线图对训练组和验证组都表现出良好的校准和鉴别能力.结论 钙化、ANCT及VK是CLNM的3个独立预测因素,能够较好地预测PTC患者是否发生CLNM,帮助临床医师对PTC患者术前CLNM进行准确评估,为实现PTC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多层螺旋CT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

    基于头颈CTA评估餐巾环征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吴静萍孟晓卫勃崔芳...
    1089-1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头颈CT血管造影(CTA)研究"餐巾环征"(NRS)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纳入接受头颈动脉CTA检查并发现NRS斑块的患者共225例,其中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12例,比较NRS斑块在两组中的频率和分布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3例脑卒中患者发现214个NRS斑块,112例对照组患者发现156个NRS斑块,卒中组患者的平均斑块数量及面积大于对照组[1.89±1.13 vs.1.39±0.61,P=0.001;(23.96±23.02)mm2 vs.(11.12±8.62)mm2,P<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责任血管的斑块数量显著多于对侧[1.50±0.86 vs.0.39±0.65,P<0.001;(11.64±8.53)mm2 vs.(4.64±9.56)mm2,P<0.001].两组人群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S斑块的分布在两组人群中以颈总动脉最多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RS斑块数量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头颈CTA评估NRS斑块可作为脑缺血事件预防和诊治的重要靶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餐巾环征CT血管造影

    欢迎订阅《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社发行部
    1094页

    临床和双能CT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许泳康周燕耿頔尚婷...
    1095-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和双能CT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行双能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63例PT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分析的临床和CT图像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指标、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病灶是否合并钙化及囊变.测量平扫和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a)、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双能指数(DEI)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比较LLNM组和非LLNM组间临床和双能CT特征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临床特征、双能CT特征和两者联合模型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男性、甲状腺球蛋白异常、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异常、病灶位于上极、病灶最大短轴径>10 mm、病灶合并钙化的PTC患者更容易出现LLNM(均P<0.05).LLNM组平扫NIC显著低于非LLNM组,LLNM组动静脉期IC、NIC和DEI均显著高于非LLNM组(均P<0.05).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773,敏感度84.1%,特异度65.3%),其次是双能CT特征模型(AUC为0.745,敏感度79.9%,特异度67.4%),两者均优于临床特征模型(AUC为0.642,敏感度62.6%,特异度65.3%,均P<0.05).结论 相较于临床特征,双能CT特征对PTC患者LLNM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甲状腺乳头状癌双能CT淋巴结转移碘浓度

    心肌梗死患者基于CMR-FT评价的机械离散与QTc间期的相关性研究

    张莉赵晓莹张晚秋杨砾寒...
    1101-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心肌梗死(MI)患者基于心脏磁共振组织特征追踪技术(CMR-FT)评价的左室机械离散(LVMD)与心电参数QTc间期(校正QT间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经临床及CMR确诊的MI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MACE)组和无MACE组.左室功能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应变参数衍生参数LVMD;心电图参数QTc间期,CMR和心电图采集时间为同一周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及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左室功能和应变参数,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LVMD与QTc间期、长QTc间期(QTc间期>440 ms)和正常QTc间期的相关性,再进一步分析MI后MACE组和无MACE组患者LVMD与QTc间期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纳入169例MI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MACE组56例,无MACE组1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LVEF、QTc间期、LVM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VMD与QTc间期(rs=0.590,P<0.001)、长QTc间期(QTc 间期>440 ms)(rs=0.542,P<0.001)及正常 QTc 间期(320 ≤ QTc 间期≤ 440 ms)(rs=0.249,P=0.033)均具有正相关.MACE组患者LVMD与QTc间期的相关性(rs=0.544,P<0.001)高于无MACE组(rs=0.358,P=0.001).结论 在MI患者中,CMR评价的LVMD与心电参数QTc间期和长QTc间期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长QTc间期和MACE组的MI患者中更为明显,这提示LVMD随着QTc间期的延长而增加;MACE的发生风险可能与LVMD的增加和QTc间期的延长有关,这有助于对MI患者MACE风险分层更深入的认知.

    心肌梗死心肌机械离散QTc间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心脏磁共振组织特征追踪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