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骨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
临床骨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

戴尅戎,江曙

双月刊

1008-0287

lcgkzz@aliyun.com

0551-62923133

230032

合肥市梅山路安徽医科大学校内

临床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敬告作者: 最近有些不法分子以本刊名义在网上发表虚假信息,称能够帮助作者在本刊快速发表论文,请勿上当!!本刊未与任何机构或个人合作,敬请作者投稿直接邮寄或发E-mail至本刊编辑部。本刊是骨科专业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主要面向临床骨科医生、相关学科医生和研究人员。办刊宗旨:以临床研究为基石,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为引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旨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促进我国骨科事业发展。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格式规范,可读性强。影响因子、被引频次逐年上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纪小孟刘璠唐晓波王健...
    305-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32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计算椎间隙高度百分比、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60~115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术后无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正常,融合器在位,未出现明显移位及下沉等情况.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百分比、Cobb角: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12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27/32.结论 采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发症少,椎体隙高度、脊髓神经功能、颈椎曲度恢复好.

    双嵌片颈椎融合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

    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漆海如刘宝曾宪明
    309-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7个月.术中出血量10~25(16.94±5.08)ml,手术时间70~138(89.58±11.27)min.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撕裂情况;术后无神经根、颈髓、椎动脉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疼痛V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7.14%(34/35).结论 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微创、安全、疗效可靠.

    神经根型颈椎病脊柱内镜椎板开窗神经减压手术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

    术前膀胱扫描可以预测关节置换术后尿潴留

    MAGALDI R JSTRECKER S ENISSEN C W胡孔足...
    312页

    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修志刚董官伟朱丽
    313-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在150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7椎间盘节段的退变程度以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C2~7 Cobb角、C0~7 Cobb角、C2~7矢状面垂直距离(C2~7SVA)、T,倾斜角(T1S)及T1S-C2~7 Cobb角],分析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性别、年龄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根据C2~7椎间盘退变程度分为A组(退变程度较轻,总评分<3分,56例)和B组(退变程度较重,总评分≥3分,94例),比较两组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差异及组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2~7椎间盘退变程度总评分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颈椎曲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S与C2~7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总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其余矢状面平衡参数与之无相关性(P>0.05).T1S B组高于A组(P<0.05);其余矢状面平衡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C2~7 Cobb角与T1S均呈正相关(P<0.01),与T1S-C2~7Cobb角均呈负相关(P<0.01);C2~7 SVA 与 T1S-C2~7 Cobb 角均呈正相关(P<0.01);A 组内 C2~7 Cobb 角与 C2~7 SVA 呈负相关(P<0.01),而B组内两者无相关性(P>0.05);B组内T1S与C2~7 SVA呈正相关(P<0.01),而A组内两者无相关性(P>0.05);两组内T1S与T1S-C2~7 Cobb角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常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中,T1S与颈椎间盘整体退变呈正相关,颈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的患者中T1S与C2~7 SVA呈正相关.

    颈椎病颈椎矢状面序列颈椎间盘退变T1倾斜角

    上肢脂肪肉瘤1例

    唐若晖尹劲周兆文
    317页

    脂肪肉瘤上肢肿瘤高分化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薛双桃赵广超吴天亮夏太宝...
    31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 采用UBE技术治疗30例LSS患者.观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采用MacNab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住院时间3~13(6.17±2.44)d.除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外,29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及脑脊液漏、椎管内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段均低于术前(P<0.05);随时间推移,各指标均越来越优(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评分评价疗效:优20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28/30.结论 UBE技术治疗LSS,既可单、双侧减压,也可镜下融合,而且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好,疗效满意.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腰椎管狭窄症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喙突免打孔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白尚张峰张夏琦李红玲...
    322页

    肩锁关节脱位喙突免打孔技术喙锁韧带重建

    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冯海燕柴玲周念婷陈懿...
    323-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个节段).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从皮肤穿刺开始到缝合切口)、住院时间.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腰、腿部疼痛缓解情况;采用ODI及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10.2±3.7)个月.以单节段为计:术中出血量5~20(12.9±5.6)ml,手术时间50~112(85.6±14.7)min.住院时间5~24(9.0±4.1)d.疼痛VAS评分及ODI、JOA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均优于术前;术后随时间延长均越来越优(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优良率为93.62%(44/47);影像学检查显示神经根受压完全松解,骨性狭窄压迫充分减压.结论 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操作简单,方便多节段处理,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疗效可靠,较少影响腰椎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单侧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改良前内侧入路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张恒明兵杰杨华瑞寿康全...
    327页

    膝骨关节炎膝内翻手术入路胫骨高位截骨

    第4代陶瓷对陶瓷界面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游镇君蒋毅吴可沁
    328-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第4代陶瓷对陶瓷界面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 采用第4代陶瓷对陶瓷界面假体行THA治疗30例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和UCLA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及活动水平.测量髋臼杯假体的外展角和前倾角以评价髋臼杯安装是否在安全区范围.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1髋出现关节异响现象.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大腿痛,股骨及髋臼假体均获骨长入性固定,无因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及感染等并发症而行翻修手术;29例步态恢复正常,1例轻度跛行.Harris评分由术前28~68(47.83±13.4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5~98(92.60±3.12)分(P<0.01),其中优2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UCLA评分由术前2~6(4.27±1.5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5~10(7.53±1.78)分(P<0.01).末次随访时,髋臼外展角28°~55°(40.8°±7.6°),髋臼前倾角10°~26°(16.0°±4.1°),髋臼杯均在安全区范围.结论 第4代陶瓷对陶瓷界面假体行THA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并发症少.

    全髋关节置换术第4代陶瓷陶瓷界面假体骨溶解假体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