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产化学与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产化学与工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
林产化学与工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

宋湛谦

双月刊

0253-2417

cifp@vip.163.com

025-85482493,85482490

210042

江苏南京市锁金五村16号林产化工研究所

林产化学与工业/Journal 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林产化学化工科学技术成就、报道学术研究成果、评述国际国内发展动向、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刊登内容包括木材化学与制浆技术、萜类化学、植物原料水解及其产物加工利用、木质原料热解及活性炭生产和利用、松脂化学和利用、单宁化学和利用、精油化学和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和其它万分的加工利用、木本油料、油脂、林产药物、林产香料等化学和利用。本刊先后被国内外10多种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龙竹竹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氧化及体外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研究

    徐柠檬资璐熙李为兰华燕...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龙竹竹叶为原料,用体积分数70%乙醇进行提取后,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分级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PEE)、二氯甲烷萃取物(DME)、乙酸乙酯萃取物(EAE)、正丁醇萃取物(BE)和水提物(WE)等5种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测定了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中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并研究了各萃取物的抗氧化、体外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总黄酮和多酚质量分数均为最高,分别为(195。14±0。46)和(52。01±0。39)mg/g,显著高于其他萃取物(p<0。05)。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体外降血糖和降血脂能力,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清除ABTS+·、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为最强,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18。73±0。29)、(45。74±3。31)和(53。81±2。59)mg/L;在相同质量浓度下,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的结合率均为最高,质量浓度为0。25 g/L时,结合率分别达到(64。06±0。18)%和(59。27±0。35)%。相关性分析显示,龙竹竹叶不同萃取物中多酚含量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1;总黄酮含量与体外降血糖和降血脂能力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75~0。84。

    龙竹竹叶总黄酮多酚生物活性相关性分析

    固体酸SO42-/ZrO2催化果糖制备5-羟甲基糠醛

    甘甜刘颖何佳杰武书彬...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共沉淀-浸渍法制备了SO4-/ZrO2固体酸催化剂,探究了5种不同焙烧温度(450~650℃)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焙烧温度高于450 ℃时,固体酸SO42-/ZrO2在2θ为30。1°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四方相晶体结构;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孔径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大,但比表面积总体呈降低趋势,酸强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在焙烧温度为550 ℃焙烧3 h时制备的固体酸SZ-550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用于催化果糖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5-HMF)时,在反应温度为120 ℃,反应时间为90 min,催化剂用量为30 mg的最佳反应条件下,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反应溶剂,果糖转化率为99。91%,5-HMF的得率为76。01%。XRD分析结果表明:固体酸SO42-/ZrO2明显的四方相ZrO2结构是其表现出较高催化活性的原因之一。

    固体酸SO42-/ZrO2果糖5-羟甲基糠醛

    苯氧乙醇耦合酸/碱预处理竹屑中残留木质素对其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

    赵晓雪郑雅月李若琳姚双全...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竹加工剩余物竹屑为对象,探究苯氧乙醇耦合酸/碱溶液预处理竹屑,分析了预处理后竹屑中残留木质素的结构特性和理化性质,并通过荧光光谱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揭示不同方法预处理后的竹屑中残留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非生产性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苯氧乙醇体系中酸/碱加入,酶解72 h预处理竹屑的纤维素酶解得率从9。39%提高到67。38%和55。41%。对残留木质素进行表征,发现当温度升高,木质素的紫丁香基/愈创木基结构单元(S/G)的比值增高,且木质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更均匀。2D-HSQC NMR、31P NMR、表面电荷及疏水性等测试结果表明: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的抑制作用与其酚羟基含量、疏水性和Zeta电位有关。荧光光谱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表明:木质素与纤维素酶作用的主要驱动力类型与预处理温度、苯氧乙醇体系中酸/碱溶液的加入相关。不同预处理竹屑中木质素与纤维素酶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纯苯氧乙醇预处理竹屑中木质素与纤维素酶的亲和力最高,其次为纯酸/纯碱溶液预处理的木质素,而苯氧乙醇与酸/碱耦合预处理竹屑中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亲和力最低。

    竹屑苯氧乙醇酸/碱预处理残留木质素酶水解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木质素磺酸钠-石墨烯量子点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赵东洋赵瑀杨许利娜李梅...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聚合物性能的重要因素,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木质素磺酸钠和柠檬酸为原料制备了4种木质素磺酸钠-石墨烯量子点(SL/GQDs)。将相对分子质量不定、5 000、10 000、50 000时,制备的SL/GQDs溶液分别标记为SL/GQDs1~SL/GQDs4。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荧光光谱对4种复合量子点进行了光学性能、结构与形貌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SL/GQDs表面富含羰基、羟基等亲水基团,SL/GQDs1~SL/GQDs4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34、1。78、2。13和2。26 nm。相对分子质量50 000的复合量子点SL/GQDs4总体性能最优,光致发光效应最强,对其进行金属离子检测,发现SL/GQDs4对不同金属离子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在不同金属离子的共存体系中仍可检测Fe3+,可以作为检测Fe3+的荧光探针。SL/GQDs4由于Fe3+的加入,产生了荧光猝灭效应,当Fe3+浓度在10~400 μmol/L范围内,Fe3+浓度与荧光强度(F/F0)存在良好负相关关系,通过数据拟合得Stern-Volmer线性回归方程F/F0=0。893 66-0。001 19C(Fe3+),R2为0。98。

    木质素磺酸钠相对分子质量石墨烯量子点Fe3+Stern-Volmer方程

    松香色度标准块

    106页

    木质素基碳点的制备及其对pH响应分析

    王楚楚叶韧史霄宇刘玉鹏...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碱木质素为原料,利用对甲苯磺酸进行酸解后再通过水热法制备了S掺杂的木质素基碳点(L-SCDs)。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FL)对L-SCDs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分析,并探究了L-SCDs在不同pH环境下的响应性能。结果表明:L-SCDs主要由类石墨结构的碳核及其表面的发光单元组成,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平均粒径为2。19 nm;L-SCDs主要含有碳、氧、硫3种元素,其表面存在羟基、羰基、羧基等官能团,表明碱木质素与对甲苯磺酸发生了反应,S元素成功掺杂到L-SCDs中。L-SCDs在不同pH值下的荧光变化研究发现:L-SCDs在碱性环境下荧光强度显著下降,且pH值越大下降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L-SCDs的发光单元中存在羧基,在碱性环境中形成羧酸盐,发光单元被破坏,荧光强度下降;而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表明L-SCDs具有选择性地对pH值响应的特性,可用于荧光探针检测酸碱性。

    碱木质素碳点荧光pH响应

    莪术挥发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

    粟华生徐仁乐吴佳盈邓日建...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蒸气蒸馏法从莪术叶中提取莪术挥发油(ZTO),利用GC-MS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ZTO对水稻纹枯病菌、黄瓜炭疽病菌、玉米弯孢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和辣椒疫霉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通过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ZTO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超微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ZTO对水稻纹枯病菌生理学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TO中含有28种有效成分,其中石竹素3。27%、莪术烯5。69%、桉叶油醇5。73%、蓝桉醇6。27%、莪术酮高达38。16%,其余均低于3%;ZTO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半数致死浓度(EC50)为14。784 mg/L,略低于阳性对照丙环唑(EC50值为10。521 mg/L);相比空白组,ZTO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降低了48。47%和62。86%,菌丝的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降低了26。32%,180 min时相对电导率值上升了16。6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酶活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SOD和CAT的酶活分别降低37。82%和54。02%。分析表明:ZTO对菌丝细胞膜和细胞壁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大量外泄,ZTO进入菌丝体后对SOD和CAT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致使菌丝体内的活性氧(ROS)不能得到有效的清除,ROS大量累积,进而造成菌丝体的生理生化功能紊乱,并最终阻碍了菌丝的生长。

    莪术叶莪术挥发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方式

    木质素基多酚的制备及生物活性

    李龙卫海琳王雯蕾张评浒...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木质素活性位点低,活性差的问题,利用酸性熔盐水合物通过一锅法脱甲基化及酚化改性制备了木质素基多酚化合物即连苯三酚改性木质素(PEHL)。实验结果表明:脱甲基化木质素(DEHL)和PEHL的反应位点显著增加,含酚羟基的量由原料酶解木质素(EHL)中的1。25 mmol/g分别提高到3。49和5。70 mmol/g。DPPH·清除实验发现,木质素基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加,与EHL对DPPH·抑制率(25。4%)相比,质量浓度10 mg/L下DEHL和PEHL的DPPH·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6。9和64。4个百分点;PEHL展示了良好的抑菌活性,添加量1 g/L时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5。22%和99。76%;木质素基多酚还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

    木质素结构改性脱甲基化木质素酚化改性生物活性

    Cu(Ⅱ)结合对3种黄酮醇分子结构与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管勤昊汤丽华徐曼张亮亮...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黄酮醇与Cu(Ⅱ)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而提升黄酮醇-Cu(Ⅱ)配位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分析了羟基去质子化及结合Cu(Ⅱ)对水溶液中3种林源膳食黄酮醇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分子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去质子化后,黄酮醇分子内其他O—H键键长减小、苯环结构二面角发生改变、分子偶极矩增加、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与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能级差(AE)减小、分子内其他羟基氢原子正电荷数减小;结合Cu(Ⅱ)后,黄酮醇分子内其他O—H键键长增加、二面角与偶极矩改变、△E减小、氢原子正电荷数增大。研究还发现:去质子化后的黄酮醇主要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减小ΔE提升离子活性,于去质子化位点形成较高负电势,从而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Cu(Ⅱ)发生配位;结合Cu(Ⅱ)后的黄酮醇主要通过增加键长、改变分子结构、增加氢原子正电荷数促进与自由基结合,减小AE提升分子活性,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密度泛函理论林源膳食黄酮醇分子结构抗氧化

    大型精密仪器 准确分析结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仪器分析中心

    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