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检验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许文荣

月刊

1001-764X

editor@lcjyzz.com

025-83620683

210008

南京市中央路42号

临床检验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江苏省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检验专业学术期刊,以中高级医学检验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报道医学检验及其相关和交叉学科领域领先而实用的科研成果和理论探讨、工作实践经验和体会。辟有论著、论著摘要、案例报告、新技术和新方法、经验交流、检验与临床、述评、专家意见、问题讨论、综述、讲座、学术动态、继续教育园地、网络天地及产品信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培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毒力基因分布及种系分型

    马小轩翟俊斌曹小利张燕...
    32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并分析血培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种系分型和毒力基因分布.方法 收集我院2019 年1 月1 日至2020年 12 月 13 日连续且非重复血培养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 17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水煮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检测arpA、chuA、yjaA、TspE4C2、ArpAgpE和trpAgpC基因以确定细菌的种系分型;采用多重PCR法检测毒力基因iutA、fimH、fyuA、kpsMTⅡ、cnf1、cvac、hlyA、traT、kpsMTⅢ和PAI;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种系分型之间的耐药率及毒力基因分布差异.结果 270 株血培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大于 50.0%;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低于5.0%.在种系分型方面,最常见的型别是B2 型和D型,分别占总数的 38.0%和 16.2%,而E型和隐分支Ⅰ型占比<1.0%,较为少见.毒力基因分析发现,fimH和fyuA基因的分布率最高,均在 99.0%以上,而kpsMT Ⅲ、hlyA和cvaC 3 种基因的分布率较低,均低于20.0%.卡方检验显示,毒力基因iutA、fimH、fyuA、kpsMTⅡ、cnf1、PAI在B2 型的分布显著高于非B2 型(P<0.05),且B2 型携带的iutA、fyuA、kpsMTⅡ、cnf1、PAI基因显著高于D型(P<0.05).结论 在治疗引起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时,应慎用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和环丙沙星等药物.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为B2 型时,应同时进行中段尿培养以确认感染源并监测治疗的成功率.

    大肠埃希菌耐药毒力基因种系分型

    《临床检验杂志》可直接使用缩略形式的常用词汇

    326页

    移动性多黏菌素耐药基因介导的大肠埃希菌药敏特点与同源性分析

    赵树龙宋爽刘乐许晶晶...
    327-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药敏特点及其同源性,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其暴发及流行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 年5 月至2022 年6 月分离自临床的多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应用PCR技术筛选移动性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MCR),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脉冲场电泳技术(PFGE)对收集到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其中 1 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 4 株携带有MCR-1基因的多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4 株菌株除了对替加环素均敏感外,对于临床常见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资料分析均未发现患者有多黏菌素使用史.该 4 株菌可分为2 种类型,其中A型3 株,B型1 株.对其中1株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MCR-1基因位于约 70 kb的质粒上.结论 携带MCR-1基因的多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具有克隆传播的潜在威胁,对临床常见抗生素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带来极为严重的挑战,需要加强防护措施,防止其暴发流行.

    大肠埃希菌移动性多黏菌素耐药基因脉冲场电泳耐药同源性分析

    急诊重症监护室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结局的风险因子探讨

    张培邰萍林康李薇...
    33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结局的风险因子,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4 月我院就诊的 141 例EICU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血培养记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运用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患者生存时间和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 在 141 例EICU血流感染患者中,两种及以上细菌混合血流感染[比值比(OR)=5.68,95%置信区间(CI):1.20~26.98,P<0.05]及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OR=6.39,95%CI:2.78~14.67,P<0.01)与患者死亡具有显著相关性;是否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风险比(HR)=0.47,95%CI:0.30~0.74]和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HR=2.02,95%CI:1.28~3.20)是EICU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风险因子(P<0.01).结论 尽早采集血培养,明确感染病原菌,精准用药控制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急诊重症监护室血流感染血培养多重耐药菌精准用药

    食管癌新型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以及外周血mRNA初步验证

    薛白陈平张玉领邵启祥...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筛选并验证对食管癌(ESCA)发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基因,以期寻找ESCA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检索TCGA数据库,利用韦恩图分析,初步确定ESCA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与对无病生存率(DFS)产生最显著影响的基因之间的交叉基因.通过对重叠基因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分析,并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筛选出与ESCA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潜在基因.利用qRT-PCR对ESCA患者外周血中关键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其作为ESCA新型生物学标志物的潜在价值.结果 在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的ESCA差异表达基因与无病生存基因交叉后,发现存在明显差异表达的基因 59 个,其中39 个基因上调,20 个基因下调,且上述基因均明显影响患者的DFS.经过PPI网络分析后,确定了15 个核心互作的上调基因,而下调基因没有形成任何互作网络.进一步对这 15 个核心互作基因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纤维连接蛋白 1(FN1)可能是ESCA筛查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qRT-PCR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ESCA患者外周血中FN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发现分化程度差、临床病理分期高的ESCA患者外周血FN1 mRNA水平明显升高,且证实FN1 mRNA水平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人.结论 FN1 mRNA可作为ESCA潜在的非侵入性筛查生物学标志物.

    食管癌纤维连接蛋白1生物学标志物

    血清PCT、IL-6、HBP和CRP水平对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田甜吕宏祥杨帆荣敏...
    34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 6(IL-6)、肝素结合蛋白(HBP)和C反应蛋白(CRP)对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2 年 7 月至 2023 年 6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就诊的 145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根据其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合并感染组(76 例)和单纯脑梗死组(69 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 61 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收集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并比较血清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绘制ROC曲线,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ROC)评估各个指标对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年龄、PCT、IL-6、HBP和CRP是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PCT、IL-6、HBP和CRP对预测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四项联合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5.47%和 75.36%,均高于PCT、IL-6、HBP和CRP单独预测(P<0.05).结论 血清PCT、IL-6、HBP和CRP在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四者均可作为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指标,且四项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肺部感染脑梗死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肝素结合蛋白C反应蛋白

    超早产儿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检测及分析

    张燕张虹王彦云
    348-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超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 2023 年 7 月 1 日至 9 月15 日送检的1 072 例新生儿血清样本的巨细胞病毒相关抗体检测结果.结果 1 072 例样本中有2 例患儿确诊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该2 例患儿均为超早产儿(胎龄24~27+6周)、超低出生体重儿(750~999 g),均以血小板降低为首发表现,1例为输血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另 1 例为母乳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 在超早产儿这类特殊人群中,输血治疗时需警惕输血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同时也要谨防母乳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必要时经巴氏消毒后再喂养.

    巨细胞病毒输血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辐照红细胞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

    抗线粒体抗体量值水平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申爱华冯善丽刘海峰秦静静...
    352-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自身抗体水平,并探讨抗线粒体抗体量值水平在PB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 年3 月至2022 年11 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PBC患者110 例、肝脏疾病对照(包括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80 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 75 例以及体检健康者 90 例,采集各组血清样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CLIA)分别检测各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M2 抗体(AMA-M2)、抗gp210 抗体(anti-gp210)和抗sp100 抗体(anti-sp100)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抗体量值水平在各组中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分析CLIA法和ELISA法检测AMA-M2 的一致性,并用ROC曲线评估两种方法对PBC的诊断效能.结果 IFA法检测结果表明,72.7%的PBC患者AMA水平为中高滴度(≥1∶160),与其他肝脏疾病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37,P<0.01).PBC患者AMA-M2 呈高水平状态(253.1±159.6 RU/mL),与其他肝脏疾病组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U=10.93,P<0.01).CLIA法和ELISA法检测AMA-M2 一致性的Kappa值为 0.637(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LIA法检测AMA-M2 水平诊断PB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 0.940(95%CI:0.915~0.965,P<0.01),ELISA法检测AMA-M2 水平诊断PBC的AUCROC为 0.907(95%CI:0.864~0.950,P<0.01).结论 AMA量值水平检测有助于提高 PBC的诊断准确性,应高度重视 AMA 滴度以及AMA-M2的定量检测.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体量值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诊断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韦慕佳尹斌
    356-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常见的致命性恶性血液病.由于CLL的病理性质复杂多样,其诊断与治疗监测在临床上一直被视为棘手的问题.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针对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及融合等方向的诊断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有力推动了CLL诊断的进展,使一些新的靶点,如淋巴细胞增强结合因子 1(lymphoid enhancer binding factor 1,LEF1)、T细胞受体相关蛋白激酶70 Zeta链(zeta chain of T cell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70,ZAP70)等广泛应用于CLL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及其预后判断.鉴于近期在CLL领域取得的多项突破性研究进展,有必要对目前有关CLL分子机制、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该文旨在介绍有关CLL分子诊断方法的最新报道,并着重阐明了可能应用于分子诊断技术的新靶点以及在临床辅助诊断、耐药性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生物学标志物分子诊断耐药标志预后标志

    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陈旭王院霞姚锂凤丁洁颖...
    360-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其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作为紧密结合临床的检验亚专业学科,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医师应具备专业的临床思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检验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实验室沟通能力.该文探讨了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在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经验与体会,以研究型学科建设为契机,设立培养目标,并合理分配培养时间,在检验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的指导下,制定理论教学课程、临床技能教学课程和临床实践.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理论与技能双考核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特色的高质量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医师提供教学参考.

    规范化培训检验医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