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双月刊

1672-7770

lcsjwk@163.com

025-82296070

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的神经内外科医务人员及研究人员,力刊目的是促进神经外科事业的交流和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采用零切迹融合器的ACDF手术预后模型构建与验证:一项基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回顾性研究

    贺朋飞李晋虎陈毅郭晋伸...
    546-552,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采用零切迹融合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ACDF)术后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23年2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ACDF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97例患者,筛选出潜在风险因素并确定术后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预后不佳的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所有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90.2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不佳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年龄(OR=1.164,P<0.001,95%CI=1.067~1.270);术前颈椎功能障碍量表(NDI,OR=1.245,P<0.001,95%CI=1.118~1.387);T2WI 高信号(OR=11.611,P<0.001,95%CI=2.989~45.106);术后颈椎前凸角(CL,OR=0.751,P<0.001,95%CI=0.642~0.878);术后 T1倾斜角(T1S,OR=1.203,P=0.001,95%CI=1.051~1.37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体现了良好的预测价值及有效性.结论 年龄、T2WI高信号、术前NDI、术后T1S、术后CL是影响采用零切迹融合器的ACDF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体现了良好的预测价值及有效性.

    脊髓型颈椎病ACDF零切迹预后风险因素

    "裂头蚴精准定位法"和"直接强化病灶切除法"治疗脑裂头蚴所致癫痫的疗效分析

    王艮波陈俊喜郭强华刚...
    553-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裂头蚴精准定位法"和"直接强化病灶切除法"手术治疗脑裂头蚴,取出活虫的成功率和术后无发作率疗效的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20年4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26例脑裂头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3例患者合并有癫痫,14例患者有明确饮用生水及食用青蛙等野味病史(53.85%).13例患者行血清裂头蚴抗体检查,其中IgG阳性11例(84.62%);10例患者行脑脊液裂头蚴抗体检查,阳性6例(60.00%)、弱阳性2例(20.00%).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软化灶、胶质增生改变累及2个脑叶以上22例(84.62%)."裂头蚴精准定位法组"7例,一次性手术成功抓取活虫7例."直接强化病灶切除法"组19例,一次性手术成功抓取活虫14例(其中1例患者术中共抓取2条活虫).术后随访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5.04±2.86)年.Engel Ⅰ级20例(76.92%).成功抓取活虫组Engel Ⅰ级17例(85.00%),未成功抓取活虫组Engel Ⅰ级3例(50%)o"裂头蚴精准定位法"组Engel Ⅰ级7例(100%),强化病灶直接切除组Engel Ⅰ级13例(68.42%).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两组术后癫痫无发作率无明显差别(P>0.05),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结论 通过"裂头蚴精准定位法"可以精准定位裂头蚴的位置,提高裂头蚴活虫抓取成功率和术后癫痫无发作率,位于功能区附近的裂头蚴脑病,可通过术中唤醒、神经导航、三维影像后处理精准定位,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抓取活虫切除周围肉芽肿是治疗裂头蚴脑病的最佳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脑裂头蚴裂头蚴精准定位法神经导航术中唤醒

    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徐修鹏李征林超陈骅...
    558-561,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HCDAVF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Onyx-18闭塞瘘口及引流静脉近端定义为栓塞成功.术后10~15个月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5例患者中,搏动性耳鸣1例,突眼与球结膜水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眩晕及后颈部不适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3例患者经静脉途径栓塞,2例患者经动脉途径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提示所有患者均完全栓塞,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提示术后5例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HCDAVF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根据HCDAVFs血管构筑特点选择合理的栓塞路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硬脑膜动静脉瘘舌下神经管血管内治疗栓塞

    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急性大血管闭塞的临床研究

    王国防陈巨罗李家辉王福星...
    562-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急性大血管闭塞(ALVO)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的55例ICAS所致ALVO患者.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的过程包括机械取栓(MT)、球囊扩张(BA)和支架植入(RS),依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组合方式分为MT+BA组和MT+BA+R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预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接受阶梯式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 与MT+BA组比较,MT+BA+RS组年龄较轻[(60.70±10.71)岁vs(67.67±12.17)岁,P=0.03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16.59±7.59)分 vs(21.78±7.27)分,P=0.022]、手术时间更长[(92.35±17.09)min vs(82.22±12.03)min,P=0.028];两组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闭塞部位、出血性转化(HT)、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和死亡率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 评分高(OR=1.276,95%CI=1.112~1.464,P<0.001)、手术时间长(OR=1.064,95%CI=1.001~1.131,P=0.048)和 HT(OR=0.067,95%CI=0.005~0.883,P=0.040)是导致阶梯式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用于ICAS所致ALVO患者安全、有效,NIHSS评分高、手术时间长和HT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阶梯式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大血管闭塞临床预后

    成年原发性颅脑恶性肿瘤术后颅内感染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杜临强梁建荣皇甫斌
    568-571,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原发性颅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预测模型,并分析颅内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 352例原发性颅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患者分为颅内感染组(n=52)和对照组(n=1 300),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同时分析原发性颅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同时分析颅内感染组预后情况.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开颅手术、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术后脑出血是原发性颅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将糖尿病、开颅手术、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术后脑出血纳入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临床决策曲线、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849(95%CI=0.763~0.934),验证集 ROC 的 AUC 为 0.838(95%CI=0.732~0.943),在验证集里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x2=14.399,P=0.072),这说明本模型具有良好的可信度.与对照组比较,颅内感染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显著增高(分别为15.38%和1.54%,P<0.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精准识别原发性颅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人群.

    颅脑恶性肿瘤颅内感染预测模型预后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机制及治疗进展

    王怡陆登峰王世鑫刘广杰...
    572-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UA)的检出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远高于健康正常人群,当二者合并出现时优先治疗何种疾病是治疗的要点与难点所在.本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易于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机制及危险因素做一综述,同时对AIS合并IUA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整理,以期为后续临床工作中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使其从后续可能的治疗措施中获益.

    缺血性卒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危险因素破裂风险治疗

    纳米放疗增敏剂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刘明熙唐祥龙肖红刘宏毅...
    57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相对较差.在胶质瘤的综合治疗中,放疗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胶质瘤对放疗的抵抗性以及放疗产生的副反应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纳米放疗增敏剂凭借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为增强放疗疗效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阐述了纳米放疗增敏剂在胶质瘤中的应用,总结和展望了纳米放疗增敏剂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纳米放疗增敏剂胶质瘤放射治疗放疗增敏策略药物递送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烟雾病影像学中的研究进展

    胡哲张树军陈雨各刘尚宽...
    581-583,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雾病(MM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复杂脑血管疾病.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来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其对MMD的诊断、鉴别以及危险因素分析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重点介绍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中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在MMD影像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总结分析了此类研究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烟雾病医学影像

    创伤后癫痫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王勇谢雅彬张春阳邵国...
    584-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标志物是指可以作为正常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或对反应指标进行客观测量的指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如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评价新药或新疗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等.创伤后癫痫(PTE)作为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健康,理应得到所有人的重视.本文总结的PTE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浆/血清和脑脊液分子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和电生理生物标志物,以期更加完善关于PTE的科学研究,并为其客观评定提供思路.

    癫痫发生外泌体生物标记物microRNA创伤性脑损伤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斜颈的引导技术研究进展

    沈婷婷吴乾昌刘晶米宝明...
    58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痉挛性斜颈(C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疾病,主要由于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引起的异常姿势或运动,大多数为特发性.CD的治疗方法有口服药物、A型肉毒毒素(BoNT-A)注射、手术等方法.BoNT-A注射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重复性好,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不同研究中BoNT-A注射的疗效差异较大,为提高BoNT-A注射疗效,临床上各类引导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就各类BoNT-A注射引导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综述.

    痉挛性斜颈A型肉毒毒素注射引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