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输血与检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权循珍

双月刊

1671-2587

cbtls01@163.com

0551-62283662

230001

合肥市庐江路17号省立医院内

临床输血与检验/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是我国第一本融输血与检验为一体的科技期刊。本刊以各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单位、医院检验科及从事采供血相关业务(含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在中国输血协会网页上设立检索目录和摘要,先后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另外,自2005年第一期起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参加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评选,并荣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适用范围中国专家共识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适用范围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李小飞马春娅蔡晓红...
    28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细胞同种抗体会增加交叉配血的难度,导致患者红细胞输注延迟,甚至发生输注无效或急性溶血反应.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概率大约在0.38%~2.38%,一些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包括血液病等)抗体产生概率则更高,极大地增加了筛选到相合血液的难度及检测成本.如何有效预防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实现快速选择相合血液成分且能同时兼顾输注疗效与安全,一直是困扰临床输血工作者的难点问题之一.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是减少红细胞同种免疫机率的有效策略.本共识经国内输血医学和血液病学领域167位专家共同深入探讨后完成,旨在进一步规范红细胞输注时血型抗原拓展匹配的适用范围,为实现红细胞精准输注,提高输注疗效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输血专家共识

    Sema7a促进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粘附的机制研究

    赖冬娣董涵魏亚明苑召虎...
    299-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ema7a蛋白促进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之间粘附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和巨核细胞系MEG01在体外模拟肺部血管和巨核细胞的粘附,使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4D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技术,检测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之间的粘附、HUVECs表面的Sema7a蛋白结合情况,及与Sema7a蛋白结合后的HUVECs蛋白质表达差异及相关生物学信息的变化,预测潜在的信号通路.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UVECs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 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结果 Sema7a蛋白与 HUVECs结合后,激活了 HUVECs细胞MAPK信号通路,并上调了 HVUECs的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促进了巨核细胞MEG01与HUVECs的粘附.结论Sema7a蛋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MA-1的表达,促进了巨核细胞MEG01与内皮细胞HUVECs间的粘附.

    Sema7a脐静脉内皮细胞MEG01ICAM-1VCAM-1

    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降低对红细胞携氧/释氧能力的影响研究

    孟炜程陈要臻王雅芬安宁...
    308-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致敏红细胞的携氧/释氧能力并初步探讨出现异常的原因.方法 用微柱凝胶卡检测致敏红细胞,用携氧/释氧功能评价装置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和新生儿溶血病(HDN)患者的致敏红细胞的携氧/释氧能力.使用健康成人的血浆构建输血性溶血反应小鼠模型,对照组给予PBS,记录小鼠负重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分离小鼠红细胞并分析其携氧/释氧能力,利用蛋白组学对小鼠溶血组与正常组血浆中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和2,3-DPG含量.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相比,AIHA、HDN和输血性溶血反应模型小鼠的红细胞的氧解离曲线均发生左移和P50下降.溶血模型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明显缩短,蛋白组学筛选结果发现红细胞BPGM异常,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降低且细胞内2,3-DPG含量下降.结论 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降低导致红细胞释放氧气能力下降.

    红细胞溶血BPGM2,3-DPG

    青年与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蛋白组学差异浅析

    肖潘刘瑜琳薛晓楠薛英娜...
    315-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外泌体作为细胞信使,在体液循环中运输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本研究初步对比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性状特征和内含蛋白质的差异,为探索血浆外泌体内对机体有影响的蛋白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青年(19.33岁±1.16岁)与中年(50.33岁±2.52岁)男性的外周血,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利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仪和Western blot对其表征进行检测.液相质谱分析技术检测血浆外泌体蛋白,对比分析两个年龄层来源的血浆外泌体蛋白种类与功能差异.结果 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平均直径和蛋白质浓度与中年男性的血浆外泌体相近,但外泌体的平均浓度略低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低表达CD9,而中年男性则呈现高表达.在两组人群的血浆外泌体中共鉴定到110个差异蛋白;相较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有36个蛋白表达上调,74个蛋白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蛋白的生物学过程差异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和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因子、铜离子结合和核酸结合.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抗原处理、呈递和内吞作用等13条通路.在仅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表达的21个蛋白中,Drebrin-like protein(DBNL)同时具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关功能.结论 尽管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在形态、粒径和浓度上无明显差异,但其表面标志物和内含蛋白质却存在显著差异.

    血浆外泌体蛋白组学年龄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对ABO血型不容肾移植受者术前血型抗体去除效果单中心对比研究

    杨昊董树岭杨乾坤韩月...
    325-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对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ABO incompatib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ABOi-KT)术前血型抗体去除效果.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2月—2023年12月ABOi-KT术前36例单纯DFPP和27例单纯PE受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每次治疗前后抗体效价,并对其进行差异化分析.结果DFPP组和PE组分别进行了 98次和82次治疗;DFPP和PE治疗后血型抗体效价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DFPP和PE均显示出对高效价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DFPP对效价≥32组IgG抗-A、IgG抗-B和IgM抗-B抗体去除效果优于效价≤16组(P<0.05),PE治疗对效价≥32组IgM抗-A和IgM抗-B抗体去除效果优于效价≤16组(P<0.05);整体上,DFPP和PE对不同类型抗体去除效果均无显著差异,但当效价≥32时,DFPP和PE均显示出对IgM类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E更为明显;PE对抗-A抗体去除效果优于DFPP,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当效价≤16时,PE较DFPP表现出对IgG抗-A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当效价≥32时,PE较DFPP表现出对IgM抗-A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两种方法对其他血型抗体的去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FPP和PE均可显著降低血型抗体效价,两种方法均对高效价抗体去除效果较好.除PE对低效价IgG抗-A和高效价IgM抗-A抗体去除效果较DFPP好外,两种方法对其他血型抗体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异.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置换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抗体效价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应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治疗综合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赵楠陆江涛贺玲陈晓玲...
    33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应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125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APP)与回输,将患者分为APP组59例和non-APP组66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24 h(T1)、术后48 h(T2)及术后72 h(T3)凝血指标及肝肾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患者血小板(PLT)水平、异体血输注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纵隔引流量、ICU住院时长、住院总花费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T1-T3时,APP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non-APP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non-APP组(P<0.05);观察术后肝功能参数,与non-APP组相比,APP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在T1、T2时相对较低(P<0.05),乳酸脱氢酶(LDH)在T1、T2、T3时均维持在较低水平(P<0.05),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在T1时较non-APP组低(P<0.05);观察术后肾功能参数,APP组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在T1、T2、T3时均显著低于non-APP组(P<0.05);从血液保护角度考虑,相比于non-APP组,T1时APP组PLT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且APP组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相对较少(P<0.05);观察术后转归情况,与non-APP组相比,APP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长缩短,住院总费用更低,术后24 h纵隔引流量更少(P<0.05);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APP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non-APP组(P<0.05).结论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能有效改善ATAAD患者凝血功能,对术后肝肾功能保护、血液保护作用明显,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和转归.另外,此项技术的开展有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保护血液保护

    RhD阴性孕产妇与HDFN发生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婷婷黄蓉凌玉胡文静...
    338-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RhD阴性孕产妇腹中胎儿和分娩的新生儿发生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为预防和治疗HDFN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分娩的RhD阴性孕产妇737名,比较新生儿是否发生RhD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导致的HDFN及其影响因素,发生RhD-HDFN和发生ABO-HDFN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发生RhD-HDFN和发生ABO-HDFN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IgG抗-D效价≤16和≥32的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RhD-HDFN的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737名RhD阴性孕产妇中,发生RhD-HDFN的母婴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者比率88.89%(40/45)显著高于母婴ABO血型不相容者11.11%(5/45).母体二次妊娠及以上发生RhD-HDFN比率93.33%(42/45)显著高于ABO-HDFN 60.66%(37/61)者.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最低值低于母体IgG抗-D效价≤16者(x2=5.61,P<0.05),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分娩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峰值高于IgG抗-D效价≤16者(x2=4.471,P<0.05).结论RhD阴性孕产妇中,母婴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及孕产次≥2者,相应新生儿更易发生RhD-HDFN,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发生新生儿溶血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抗-D效价≤16者.

    RhD阴性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抗-D免疫球蛋白

    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基于PSM法

    李佩华苏焕正沙夏珺罗文英...
    345-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96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n=68)、存活组(n=128).采用1∶1 PSM法匹配两组一般人口学变量.基于匹配后数据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影响因素与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关系.结果 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率为34.69%.匹配前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饮酒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共成功匹配64对,两组间所有匹配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匹配因素分布均衡性好,匹配效果良好.匹配后,死亡组合并肝肾综合征构成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存活组(P<0.05),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及治疗依从构成比低于存活组(P<0.05).Cox回归模型经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MELD-Na评分(HR=2.889,95%CI:1.431~5.836)、合并肝肾综合征(HR=3.048,95%CI:1.332~6.975)、RDW(HR=2.166,95%CI:1.340~3.502)是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显示,高MELD-Na评分、合并肝肾综合征、高RDW患者的死亡率均高于低MELD-Na评分、无肝肾综合征、低RDW患者(P<0.05).结论 基于PSM法发现MELD-Na评分、合并肝肾综合征、RDW是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

    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死亡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分析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范成艳温玉洁张丹廉雪...
    353-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HPA抗体特异性分布特征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86例免疫性PTR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配血次数、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资料,通过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并分析抗体特性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86例PTR患者中,单独HLA抗体、单独HPA抗体、HLA+HPA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为72例(83.72%)、8例(9.30%)、6例(6.98%).HLA抗体在各位点中检出频率最高的抗体对应等位基因分别为A*25:01、B*15:12、C*02:02(和C*17:01),检出率分别为81.48%、87.04%、48.15%;而对应抗原表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为163LG、97V、71ATD,检出率分别为87.04%、77.78%、74.07%.仅存在HLA抗体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及输注有效情况均明显优于随机血小板(P<0.01).在血小板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中,HLA抗体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强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差(P<0.01).HLA抗体强度为中、低等水平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均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5).结论 本研究所得到的PTR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影响的结果,可为血小板库建立时供者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对临床PTR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HLA抗体HPA抗体抗体分布特征24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

    单分子实时测序在HLA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初探

    储玉霜肖彦琳望喆冯青青...
    359-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技术判断HLA基因型、单体型的准确性,以探讨该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留取19例需行肾移植的患者血液标本,提取DNA后利用SMRT测序技术检测样本基因序列,并利用PCR-SBT方法验证其准确性.结果SMRT技术可鉴定出19例样本的HLA基因型和基因单体型,且结果与PCR-SBT方法相符.1和14号样本PCR-SBT方法的C位点结果存在模棱两可现象,结果为HLA-C*03:02/04;03:03/132,SMRT技术可直接区分,结果为HLA-C*03:02:02,03:03:01.另外,SMRT方法在1号样本的B位点发现新的HLA等位基因.结论SMRT测序技术应用于HLA高分辨率分型具有高度准确性,在HLA单体型分析具有精准定位多个长间距突变位置的独特优势.

    单分子实时测序长读长测序HLA分型单体型分析